我一直都覺得比美食重要的是尋找好的食材,吃啥啥味最重要,不要讓調(diào)味品的味道覆蓋了蔬菜本來的味道。
《整個農(nóng)場的計劃安排》一書的作者伊麗莎白給自己設定的生活目標是:新鮮的空氣,接近自然,與其他人一起緊密地工作,獨立,沒有負債,與家人有充足的時間相聚。在文化、智慧和精神上不斷增長,相互尊重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這樣的生活,美得像是個烏托邦,但并非不可實現(xiàn)。身為一個現(xiàn)在和未來的農(nóng)場管理者,我也要問自己一個問題,到底想要一個什么樣子的生活?我不想我60歲退休后積累多少多少錢后再如何實現(xiàn)自己的興趣愛好,抑或拿掙來的錢放到醫(yī)院里后半輩子治病用。好的生活質量我也從不認為是開著豪華轎車、拎著名牌包、穿著奢侈的服裝,進而成為名牌和錢的奴隸。我常常警告自己:石嫣,你是人民大學培養(yǎng)的博士。不管如何,你已經(jīng)占有了很多的社會資源。未來不可用精英的意識去看待別人,不可讓子女以精英意識去對待別人。人類由自覺走向自在,需要我們常常反省。
去年一冬天,除了春節(jié)回家過年家里做了西紅柿、黃瓜和茄子外,我?guī)缀鯖]有吃任何這類完全反季節(jié)的蔬菜,沒覺得身體有任何不適。冬天,農(nóng)場蔬菜品種雖然和市場上比起來要少很多,但也有十個左右的小葉菜種類,加上冬儲蔬菜大白菜、胡蘿卜、白蘿卜等冬季常規(guī)菜,也足夠豐富了。過年回家吃菜時,最大感覺就是沒有菜味,不管是西紅柿還是茄子吃起來口感都一樣,用味同嚼蠟來形容也不為過。所以,我一直都覺得比美食重要的是尋找好的食材,吃啥啥味最重要,不要讓調(diào)味品的味道覆蓋了蔬菜本來的味道。
我把別人購物逛街泡酒吧、化妝卸妝做美容的時間幾乎全部用在了找好的食材和做好吃的飯上。甚至徹底搬到農(nóng)場附近住,因為我可以更接近食物所在地。找好的食材不難,從住所到農(nóng)場步行也就十分鐘,從菜地到我餐桌的距離就是這十分鐘的路程。油、大米等都是我們綠色聯(lián)盟合作社的產(chǎn)品,這些每個月儲存一些就可以了。
在農(nóng)場生活久了,就會由衷感謝大自然的恩賜,因為食物足夠豐富,即使農(nóng)場不用任何的化學品,可整個季節(jié)的產(chǎn)出都是很充足的。特別是馬齒莧、掃帚苗、野莧菜,這些野菜從四月到十月份就源源不斷地由大自然供給。當然,也要感謝所有勞動者付出的勞動,才有我們更加豐富的蔬菜品種。雖然這些菜不如市場上蔬菜的樣子好看,但我們自己這些“生消者(既是生產(chǎn)者又是消費者)”們,真的覺得蔬菜的樣貌不重要。我經(jīng)常在每次收獲之后,撿一些扭曲的茄子、有蟲眼的辣椒、巨大的西葫蘆、很小的土豆……回家做飯,它們的口感和口味居然超級地好。
這些蔬菜拿回家后,用水簡單一沖就可以了。瓜果類的蔬菜如果不切開,完全就可以帶著泥土放在陰涼處。葉類菜則可以包上塑料袋放到冰箱里,你可知道蔬菜本身就有一層防護膜,如果不吃的時候盡量不要清洗,以免在冰箱里存放會不健康。
我還有印象,五月份的時候我們經(jīng)常吃西葫蘆,我會做蒜蓉西葫蘆和蝦皮西葫蘆;六月份的時候我經(jīng)常吃黃瓜,如果只剩下一根黃瓜,我就用刀將其拍扁再放一點醋和花椒油涼拌,然后熬一鍋五谷雜糧粥就著吃;七月份的時候,西紅柿炒雞蛋則是必不可少的;八月份則有越來越多的茄子和辣椒,可以紅燒也可以醋熘。
隨著季節(jié)吃飯,不僅僅是順應自然,更是對自己身體有好處,在人體需要的季節(jié)就能有相應的蔬菜收獲?!饵S帝內(nèi)經(jīng)》說: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春三月有清熱利尿的萵筍、養(yǎng)血止血的菠菜;夏三月則有清熱解毒的絲瓜、補中和血的西紅柿、消腫止痛的茄子;秋三月則有藕、甘蔗、梨;冬三月則是白薯、蘿卜。
早晨喝一碗五谷雜糧粥,內(nèi)含營養(yǎng)豐富的豆類、小米、糙米等,提供足量的植物蛋白、維生素和粗纖維。中午則是兩三個蔬菜。晚餐也以粥為主。這樣的生活看似清淡,但卻能撫慰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