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敏 周遵倫
【摘 要】目的:本研究目的在于觀察子癇前期/子癇婦女產褥期后持久性高血壓的相關因素。方法:通過問卷和醫(yī)療記錄及實驗室檢查采集資料,采用雙變量分析估計持續(xù)性高血壓的95%可信區(qū)間。采用多變量回歸分析評價持續(xù)性高血壓獨立相關危險因素。結果:54例婦女(27.0%)產褥期后發(fā)生持續(xù)性高血壓。血清肌酐和年齡是與產褥期后持續(xù)性高血壓獨立相關的因素。結論:約1/4的子癇前期/子癇婦女在產褥期后面臨持續(xù)性高血壓危險,血清肌酐、血清尿酸和患者年齡是與產褥期后持續(xù)性高血壓獨立相關的危險因素。
【關鍵詞】子癇前期;子癇;高血壓;因素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為前瞻性隊列研究。研究時間:2011年~2013年。研究對象為入住本院婦產科診斷為子癇前期/子癇婦女并隨訪至產褥期末。
高血壓指下列任何一項:(1)靜息狀態(tài)下測量血壓,≥140/90mmHg;(2)收縮期血壓較基礎值升高≥30mmHg,可舒張期血壓上升≥15mmHg。排除原發(fā)性高血壓、妊娠前高血壓、妊娠頭3個月高血壓、腎臟病或先前患有子癇前期婦女。子癇前期是指妊娠期出現高血壓和蛋白尿。輕癥子癇前期為血壓160/110mmHg,蛋白尿2+;重癥子癇前期為血壓≥160/110mmHg,蛋白尿≥3+。子癇診斷為患者具有子癇前期特征并出現驚厥癥狀。HELLP綜合征診斷為患者出現高血壓、肝臟乳酸脫氫酶升高(≥600U/L)、天冬氨酸和丙氨酸轉氨酶升高(≥50U/L)、血小板計數<150×109/L。持續(xù)性高血壓診斷為產后6周或此后仍然有高血壓存在。
1.2 數據采集 數據采集主要通過訪視問卷形式獲得。其他數據采集方法包括對研究對象的檢查、生物醫(yī)學觀察和對研究對象的醫(yī)療記錄的分析。這些數據包括社會人口學特征(年齡、產次、母體狀態(tài)、配偶年齡)、產科因素(分娩孕齡、發(fā)病時孕齡、高血壓家族史或子癇前期家族史)。生物化學資料包括血清尿酸水平、肌酐水平、血小板計數、尿蛋白水平和腎功能檢查結果。主要結局為產后6周時的高血壓。
所有患者給予抗高血壓和硫酸鎂治療:硫酸鎂10g肌肉注射,并靜脈給予4g(負荷量),此后每4h肌肉注射5g,共24h。舒張期血壓超過100mmHg,患者給予肼苯達嗪5mg,每30min一次,直到舒張期血壓低于100mg。抗高血壓治療采用硝苯地平20mg維持治療。產科處理按照標準方案進行[1]。
1.3 統計學分析 所有數據采用SPSS 11.5軟件包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直接計數法計算,比較采用四格表χ2檢驗,用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區(qū)間(CI)表示相對風險度。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χ-±s)表示,各組間數據的比較依據資料的性質,采用t檢驗或方差分析。檢驗水準為α=0.05。
2 結果
200例患者平均年齡為(30.3±8.9)歲,25例(12.5%)為輕癥子癇前期,160例(80.0%)為重癥子癇前期,15例(7.5%)為子癇。僅150例(75.0%)完成HELLP綜合征評價,6例(3.0%)診斷為HELLP綜合征。54例患者為持續(xù)性高血壓(27.0%),146例(73.0%)在產后6周血壓正常。
入院時和產后研究對象的血清肌酐水平、血清尿酸水平、血小板計數、尿蛋白水平見表1,持續(xù)性高血壓患者血清尿酸入院時為(417.7±200)μmol/L,產后6周為(317.6±101.9)μmol/L;血壓正?;颊叻謩e為(365.1±330.1)μmol/L及(275.3±200.6)μmol/L;入院時兩組差異比較無統計學意義,但是產后6周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血小板計數結果顯示,持續(xù)性高血壓患者入院時和產后6周時均顯著增高。血清尿素和肌酐顯示,持續(xù)性高血壓患者入院時顯著高于正常血壓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兩組入院時尿蛋白水平比較,持續(xù)性高血壓患者較正常血壓患者更高。持續(xù)性高血壓患者9.3%尿蛋白3+,正常血壓患者尿蛋白3+者為2.9%。持續(xù)性高血壓患者44.4%有不同程度蛋白尿,表明產后蛋白尿與產后6周持續(xù)性高血壓相關。
與持續(xù)性高血壓有關的獨立因素見表2,患者年齡與持續(xù)性高血壓顯著相關,入院時肌酐水平與產后6周持續(xù)性高血壓顯著相關。
3 討論
本研究評價子癇前期/子癇婦女產后持續(xù)性高血壓的相關因素及其發(fā)生率,研究顯示產后持續(xù)性高血壓發(fā)生率為27.0%(54/200),年齡(尤其是30~34歲)、入院時血清肌酐、產后6周血清尿酸水平是與持續(xù)高血壓獨立相關的因素。
高血壓家族史、糖尿病家族史、同胞子癇前期病史與持續(xù)性高血壓并無顯著關聯。研究結果表明,持續(xù)性高血壓患者更高的血清尿酸水平和血清肌酐水平以及尿蛋白是由子癇前期導致腎功能障礙的結果。正常妊娠期間,血液容量的增加導致血尿酸和肌酐水平明顯下降,腎血流量和腎小球濾過率亦明顯增加。子癇前期,腎灌注和腎小球濾過率因腎功能障礙而明顯降低。子癇前期腎功能障礙的確切原因尚不清楚,可能是由于內皮素引起損傷,導致內皮細胞產生強有力的血管收縮肽[1]。結果血液尿酸水平上升,其上升程度與子癇的嚴重程度一致。繼發(fā)于血管收縮的腎臟損害可能是子癇前期患者長期高血壓致病原因中的一個方面。同樣,長期高血壓和子癇前期可能具有相似或相關危險因素。內皮素水平持續(xù)升高的婦女,血清尿酸增加而肌酐清除減低[1]。血清尿酸水平升高,預示嚴重子癇前期和子癇的發(fā)生,是疾病嚴重程度和長期預后的指標,預示腎臟和心血管并發(fā)癥的危險性增加。
內皮損害可能是子癇前期致病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而其他眾多相關因素尚不清楚。子癇前期/子癇后發(fā)生持續(xù)性高血壓婦女,常常未能覺察問題的存在,亦不清楚其未來危險性。一項研究觀察子癇前期/子癇后7年血壓和腎臟功能[2],28例長期高血壓婦女僅10例知道患有高血壓。微量蛋白尿婦女很多見,其與腎功能密切相關,是腎小球疾病的早期指標[2-3]。發(fā)生反復中期妊娠嚴重子癇前期或子癇的婦女,有基礎腎疾病的可能性更大,發(fā)生長期高血壓的趨勢亦明顯。研究顯示,子癇前期病史女性中有10%發(fā)展為長期高血壓,2%有基礎腎臟疾病[4]。這說明所有子癇前期/子癇婦女產后隨訪的重要性,特別是那些高尿酸和高肌酐水平婦女。
總之,研究發(fā)現約1/4的子癇前期或子癇婦女在產后可能會發(fā)生持續(xù)性高血壓。母體年齡、血清肌酐水平、血清尿酸水平是子癇前期/子癇婦女產后持續(xù)高血壓的重要預示因素。
參考文獻
[1]Roberts J M, Bodnar L M, Lain K Y, Hubel C A, et al.Uric acid is as important as proteinuria in identifying fetal risk in women with gestational hypertension[J].Hypertension,2005, 46:1263-1269.
[2]Bainbridge S A, Roberts J M.Uric acid as a pathogenic factor in preeclampsia[J].Placenta,2008,29:S67-72.
[3]Suzuki S, Yoneyama Y, Sawa R, et al.Relation between serum uric acid and plasma adenosine levels in women with preeclampsia[J].Gynecol Obstet Invest,2001,51:169-72.
[4]Tsukimori K, Yoshitomi T, Morokuma S, et al.Serum uric acid levels correlate with plasma hydrogen peroxide and protein carbonyl levels in preeclampsia[J].Am J Hypertens,2008,21:1343-1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