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瑞華
根據(jù)“獨立辯護人”理論,律師獨立進行辯護,不受委托人意志的限制,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成立的。但是,在這一理論指引下也出現(xiàn)了很多問題,辯護律師可能會與被告人當庭發(fā)生辯護觀點的分歧,以及兩名辯護律師相互間產生辯護思路的矛盾,對最終的辯護效果造成了消極影響。這在法學界和律師界也引發(fā)了一定的爭議。因此,應提出有限度的“獨立辯護人理論”。一般情況下,律師在從事辯護活動時應當獨立于委托人;但在律師與委托人發(fā)生觀點分歧和對立的情況下,忠誠于委托人的利益和尊重委托人的自由選擇,應當成為更為優(yōu)先的價值選擇。
獨立辯護大體上有以下幾個含義:一是律師的辯護不受委托人意志的控制;二是律師應當根據(jù)事實和法律來從事辯護活動;三是律師有自己獨立的人格,不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附庸或代言人。之所以強調律師不受委托人意志的限制,主要是出于以下考慮:一是律師在維護委托人利益之外,負有更高的職責和使命; 二是律師不是委托人的民事代理人,而是獨立辯護人;三是律師是法律專業(yè)人員,應當做出獨立的專業(yè)判斷。
從表面看,獨立辯護人理論兼顧了律師職業(yè)倫理的“對委托人的忠誠義務與尊重法律和事實的義務”兩個方面,但實際上這一理論存在著難以克服的缺陷。從邏輯角度看,這一理論使得律師不得不承擔與法官、檢察官相似的法律義務,無助于對被告人權利的有效保障,扭曲了律師與委托人的法律關系。從經(jīng)驗層面上看,這一理論使得律師不得不承擔“國家法律工作者”的義務,無法有效地提供法律服務,甚至有時會鼓勵律師從事有損于委托人利益的行為。
根據(jù)《律師法》對律師職業(yè)定位所作的調整,也考慮到刑事辯護制度的改革趨勢,應當為律師的獨立辯護設置一些外部限制,即要求律師在忠誠于委托人利益、實現(xiàn)有效辯護的前提下,遵循一些特殊的職業(yè)倫理規(guī)范。據(jù)此,律師的獨立辯護應當建立在委托人授權和信任的基礎上。
(摘自《政法論壇》,2013年第6期,第13-24頁。)
*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1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