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zhàn)勝利后,川島芳子被捕。在法庭上,她不斷狡賴,推卸罪責。她善于言詞,常讓法官啞口無言。她故意推遲出生年齡,以說明年幼的她不可能參與謀殺張作霖的行動。事實上,以川島芳子的級別和她從事的情報工作,法庭要找到具體的物證和人證十分困難。1947年11月23日,北平新民報日刊曾載文“吳盛涵法官談金璧輝的罪證”。吳是金案的主審官,他說:“惟一可以定她于罪的似乎只有國籍問題:如果她被當成中國人,那么叛國死罪將不可免;如果當成日本人,從日本戰(zhàn)犯審判的案例來看,除少數(shù)一級的司令官以及在交戰(zhàn)中直接殺害平民的下級軍官被判刑之外,其它的日本軍人和僑民基本上都被無罪開釋,即使那些作惡多端的憲兵,后來受到懲罰的也很有限。但因川島芳子背景復雜,究竟算是中國人還是日本人,當局一時無法定奪。”故此,直到1947年10月5日,經(jīng)過一年多審訊,才正式判決她是叛國者,處死刑。判決書的主要四點為:1.被告雖有中國和日本雙重國籍,但其生身父親為肅親王,無疑是中國人,應以漢奸罪論處;2.被告同日本軍政要人來往密切,在上海“一·二八事變”中扮男裝進行間諜活動,引發(fā)了“上海事變”;3.被告參與將溥儀及其家屬接出天津,為籌建偽滿進行準備工作;4.被告長期和關東軍往來,并被任命為“安國軍司令”。
判決書第一條便確定了她的中國人身份,這是她罪行的起點。由此,第二、三、四條便足以處其死刑。然而這個起點卻涉及一段復雜的歷史,一段坎坷不幸的人生。川島芳子自幼受日本軍國主義教育,日本侵略中國的妄想與她復辟清室的迷夢相結合,最終讓她走上叛國之路。摘自《北京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