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早就確定了夢想:當一個記者。而且還很具體,當一名體育記者。我是人大新聞系廣電專業(yè)的第三屆學生。今年報道索契冬奧會的時候,我們四個同門在演播室一起合了張影。
索契冬奧會開幕式大家看了嗎?體育頻道的收視率當天居然低于新聞頻道,我當時有從窗戶跳下去的沖動。費了這么大勁兒、解說這么專業(yè),這是為什么?其實,這是媒體生態(tài)的問題,與一個頻道在觀眾群中的認同有關。今天咱們就說說體育報道,說說背后的故事。
我們這些受益者和守舊者
2014年的體育報道有索契冬奧會、世界杯、亞洲杯,但也不能說是大年。因為現在無論有沒有體育盛事,公眾都很關注體育。我上學時每個宿舍有一臺電視,每天上晚自習前集體收看《藍精靈》,接著再看《新聞聯播》,也能看到NBA的比賽錄像。這是人大新聞系對我們這一批廣電專業(yè)學生的厚愛。電視有好多功能,比如考試前要早起,我們把電源插上,聲音放到最大,所有人就全都起了。我們在校園里優(yōu)越感特別強,攝影機、攝像機、錄音筆一大套裝備齊全,給了我們最初而強烈的職業(yè)認同感。當我們真正走上社會,才發(fā)現,學校給我們的既多也少,因為對這個職業(yè)的真正了解其實很少。我現在經常被人問:“你怎么還不走???難道沒有網站來挖你嗎?”我就奇怪,干嘛要走啊!其實,這正代表了電視在媒體多樣性情況下,面臨著巨大的挑戰(zhàn)。
我大三下學期開始實習,在北京有線電視臺實習,一個老師聽了我的期末作業(yè)音頻,是有關北京亞運會的籌備報道,就建議我去體育部實習。1993年,在北京有線電視臺工作兩年后,我正式地進入了中央電視臺體育部,是部門的第32個人,現在已經有800來人了。進入體育頻道后,我做過編輯、記者、制片人、部門主任,還陰差陽錯地當了主持人。要放現在來說,我是萬難當一個主持人的。首先說我這個長相吧,就難;專業(yè),也難;年齡,也難。像我、劉建宏、崔永元、白巖松年齡都接近,我們這樣長相的人能出現在電視面前,說實在話是時代的造化?,F在的難在于媒體的專業(yè)化精細程度,決定了你一般只能干一件事情;我們那代人正逢電視的大發(fā)展時期,什么都能干。
我是隨著頻道成長起來的。我當時提出,能不能做一檔足球節(jié)目?得到了批準,就有了《足球之夜》,也沒有人要考我普通話。節(jié)目每周四晚上從8點做到12點,第一批的四個主持人是我、孫正平、韓喬生、黃健翔。我經常能遇到熱情的粉絲合影,總要說一句:“我爸爸特別喜歡你!”我的第一件西服也是為了節(jié)目買的,700多塊錢。
我認為,以《東方時空》開播為重要標志,中國電視業(yè)走上了第一次現代化浪潮。這個浪潮的最重要表現,就是可以公平地實現做電視的夢想,向愿意做電視、有能力做電視的人打開了機會的大門。第二次現代化浪潮我認為是三四年前,以大批興起的娛樂化節(jié)目、現場報道為發(fā)端,吸引了社會力量,促成了很多的變革。我自己判斷,我是第一次變革的重大受益者,也是第二次變革受到沖擊的“守舊者”。
20年間,我?guī)缀踝隽梭w育報道里能干的全部崗位,我在25歲時當上了制片人。2004年,中國的體育傳播達到高潮,此后10年,除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整體收視率逐步下滑,最后到幾乎是2004年的一半到三分之一。我們現在最苦惱的問題就是,最近收視不好、最近收視非常不好,艱難到我們已經兩年沒有完成任務。像中超,北京用戶就不會看CCTV5,完全是四平八穩(wěn)的解說套路,更喜歡BTV6那種激情解說。
雖然網絡平臺瓜分了很多收視率,但CCTV的品牌優(yōu)勢還在,那就是關于大賽的優(yōu)勢。像這次索契冬奧會,看直播的選擇還是電視。我們在分銷上很謹慎,沒有分銷給地方臺和新媒體,只把一部分的點播權給了一些新媒體。但這個壟斷的格局遲早是要打破的。我們以往的一切壟斷行為,都會被技術打破。體育傳播,大家還是喜歡大屏幕、高清晰、集體感,偷偷摸摸一個人看球太憋屈了。去哪兒看、和誰看,這才是世界杯的根本問題。對我們來講,電視在未來體育傳播上還是重要角色。我們現在最活躍的兩個競爭對手是樂視網和騰訊網。樂視網最大的優(yōu)勢就是它還保有大屏幕。
體育轉播的重大趨勢
冬奧會是冰和雪的世界,中國運動員有個特點,喜愛冰上項目,犯怵雪上項目。世上的冰雪強國不超過10個。像荷蘭這樣的速滑大國,在雪上不見蹤影;挪威人、瑞典人在越野滑雪上拿十幾塊金牌,冰上看不見他們。全面參與的只有俄羅斯、美國,這是真正意義上的體育大國。中國現在還缺一條腿呢!
在內行看來,我們這些評論員還是外行。比賽過程,我們呼喊、宣泄情緒,但是一些細節(jié)的微妙、技術的門道我們看不出來也說不出來。對于冬奧會我們有好多期待,最希望有一個好的收視和傳播效果。我們一直在想怎么在對冬季項目興趣不足的情況下提高收視。
世界上最大的奧運會轉播商是NBC。北京奧運會,NBC貢獻給國際奧委會的轉播費將近9億美金。加上NBC的母公司GE(通用電氣公司)也是國際奧委會的贊助商,兩者加起來每次都貢獻超十億美金。這足以證明美國市場能創(chuàng)造出巨大的奧林匹克商業(yè)價值。
花樣滑冰大家都喜歡看。有個細節(jié),所有運動員上場下場前要推開一個門,我們拍攝時那個鏡頭很正常,而NBC的報道就一定要用小搖臂,讓運動員的入場多了節(jié)奏感。這雖然小,其實是一件很貴的事情,因為要讓人進去拍、要有人操縱。我就問他們?yōu)槭裁磮猿诌@樣做。他們解釋說運動員出入場是一個整體,他們要讓美國人看到的東西不一樣,這就是他們對比賽的額外理解,而我們是沒有單邊(unilateral)機位的。所謂的單邊,就是傳播者根據自身的需求,在統(tǒng)一提供的OBS(Olympic Broadcasting Services 即奧林匹克廣播服務公司)信號系統(tǒng)上,再加上自己的制作信號結合起來。
OBS這次除了提供信號,還提供了一個新的頻道ONC(Olympic News Channel)。從2008年開始,OBS陸續(xù)有新動作,推出一些視頻的腳本(footage),直到形成頻道,這代表著體育公用頻道的媒體化趨勢,提供比賽花絮、歷史背景、傳奇人物、當地人文風情。奧組委還有一個趨勢,就是開始制作比賽宣傳片。這次CCTV播放的一些很炫的素材,不是我們做的,是奧組委的努力。電視的制作能力是未來的努力方向,不能只提供原材料,還要有成熟的媒體產品作為議價的空間。一個夏季奧運會的直播總量,3000小時實況,2000小時的ONC素材;冬奧會幾乎是這個量的一半,但光提供這些都沒用。體育傳播中的重大趨勢,就是媒體從源頭上解決人工問題。今年南京8月份的青奧會,ONC也要加入,我挺期待。
(根據在中國人民大學的講座整理,有刪節(jié),標題為編者所加)
責任編輯:張蕾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