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大慶
父親、母親、我、弟弟,我家有4個人參加過高考。同樣的高考,每個人的滋味卻大不相同。
當年父親參加高考,分數(shù)很高,但在那個時代,分數(shù)并不是決定因素,他因為家庭成分不好,最后只進了一個很一般的大學。他所在的班集中了所有家庭成分不好的學生,沒到一年,這個班就被解散了,他從此失了學,再沒有機會上大學,只能去找工作了。母親高考后的經(jīng)歷更不如父親,她因為家庭成分不好,政審不過關,干脆就沒能跨進大學的門。她的姐姐介紹她到縣里的中醫(yī)學習班學習,后來,她就在家鄉(xiāng)當了一名中醫(yī)。在那個時代,上大學就意味著踏上人生坦途。
高考如龍門,多少學子渴望跳過它。我從小就認為自己與大學無緣,根本沒這個念想,初三時,老師忽然發(fā)現(xiàn)了我的某種潛力,斷言我能考上大學,為此我激動不已。我立刻像變了一個人,全身心投入復習,放棄了一切娛樂,也忍痛放棄了多年的愛好—看課外書。
高考那年天氣奇熱,考場上放了再大的冰也沒有用。我是騎自行車去的考場,柏油路都快曬化了,自行車輾過,身后留下一道黑線。最后一天考試的前夜,因天氣太熱我沒有睡好,第二天頭發(fā)暈,沒發(fā)揮好,成績不如人意,但我還是上了大學,分到了不喜歡的專業(yè)。4年過去,有了正式的工作??啥嗄晗聛?,我總覺得自己沒在干喜歡的事情,談不上什么成就感和喜悅感。現(xiàn)在回想起來,最應該指責的是自己,因為我沒有積極地去規(guī)劃和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
相比而言,弟弟是最順利的。高考前,我們以為他會得到保送,但是并沒有得到,于是我和父親去找學校的領導。校領導說,他的實力是省內前十,現(xiàn)在我們能保送的學校,他都不必去,他應該去更好的學校。后來事實證明校領導說的不錯。弟弟各科都考得得心應手,就是化學考試出了點問題。當時答題卡上的選擇題都答完了,沒想到鋼筆突然漏水,答題卡污染了一片。弟弟立刻報告老師,老師緊急調來一張新卡給他。弟弟鎮(zhèn)定地從頭做起,在打鈴前十幾分鐘寫完試卷,而且最終得到116的好分,總成績位列省內前十。
不少學校來找我們,想帶走弟弟,最終弟弟選擇了清華。清華10年,博士畢業(yè),工作也不錯。可母親卻說,他過得并不如意,甚至不如我,在她看來,弟弟每天工作時間極長,壓力很大,沒時間考慮自己的人生大事。我也認為,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人生也不是只此一事。我很喜歡46歲就退休的基金大師林奇,他說過,沒有人在臨終時會說:“我真后悔沒有在工作上投入更多的時間。”
如今,我兒子也踏上了通向高考的漫漫征程,不管別人怎么看,我也并不想兒子過弟弟那樣的生活,我也不希望高考是他唯一的出路,更不希望讓他覺得高考就是他人生的決定點。我真心希望高考不再是改變命運的唯一出路,不再是約束孩子和家長思想的枷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