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永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2-0073-02
蘇聯(lián)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任何一個優(yōu)秀的教師,他必須是一個善于激起學生對自己課堂興趣,確立自己課程吸引力的教師。 然而,作為具體科學的概括和總結的哲學,它的概念和原理是比較抽象的。那么,趣味性從何而來?我認為,哲學課的趣味,就在于哲學本身是一門能說明世界的本質,提示最一般的規(guī)律,能教人聰明、給人以智慧的學問。而不少中學生總希望自己更聰明、更有智慧,希望自己的思想能帶上一點哲理。因此,我們完全有可能引起中學生對哲學的學習欲望和學習興趣。
怎樣提高哲學課的趣味性?我們得從中學生的思維特點去思考問題。中學生的思維特點之一,就是他們的思維活動還具有很大的形象性,他們常常憑著具體直觀的感性材料去思考問題。我們所講的生動,就是讓學生在如臨其境,如見其形,如聞其聲的感受中,加深印象、引發(fā)思維,從而獲得更佳的教學效果。要生動,就必須用形象說話,對于初學哲學的中學生來說,更需要形象化的講解,而博引趣例法就是其中的一種有效方法。
“趣例”可以是哲學寓言故事、成語故事、生活中的故事,也可以是哲理詩,名人名言等。心理學研究材料表明:普通中學的初中生愛聽故事的占95%以上,高中生占85%以上,這可看出中學生是很喜歡聽故事的。我們就將中學生愛聽故事的心理傾向引向課堂,來搞好哲學常識的教學。結合教材內容精選一些寓言故事、成語典故、生活故事進行教學,可將枯燥問題趣味化,抽象問題具體化,復雜問題簡明化,深刻問題通俗化,從而學生在情趣盎然中掌握知識、增強能力、提高覺悟。而哲理詩卻寓哲理于藝術形象中,意境、詩情、理趣交融,使人獲得藝術上的享受,也得到思想上的啟發(fā)。還有名人名言,特別是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毛澤東、鄧小平等經典作家的名言,在教學中適當引用,可使學生加深對哲學內容的理解。在教學實踐中,博引趣例法可從以下三個角度去把握、應用。
第一,以趣引題,定好基調。常言說,良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開頭為何那么重要?這就是心理學所說的“首因效應”、“第一印象”的作用。成功的開頭,有如樂章的序曲,使學生一開始便受到強烈的感染;又像打開了殿堂的大門,引導學生競相登堂入室。在哲學教學中如果我們能恰到好處地用趣例引題,導入新課,就會一掃課堂的沉悶氣氛,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撥動其思維之弦,為新課的講解定下基調。
如在講“聯(lián)系”這個概念時,先播放哲學寓言故事“唇亡齒寒”的錄音。說明虞國和虢國的關系,如唇齒相依,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即“聯(lián)系”。那么,什么是“聯(lián)系”呢?同學們就會抱著極大的興趣去閱讀、去探討。又如在講“矛盾的對立與統(tǒng)一”時,先叫一個學生講“自相矛盾”的成語典故,進而引導學生分清“邏輯矛盾”與“辯證矛盾”,然后引入正題。
第二,以趣言理,深入淺出。哲學反映的是萬事萬物的共同性質和共同規(guī)律,它是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理性認識。但從認識過程看,感性認識才是認識的起點,人們的認識總是從對具體、生動的個別事物的認識開始的。因此,教學應遵循從個別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的認識規(guī)律,引導學生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總結出帶有哲理性認識,使教學過程和認識過程相一致。運用趣例組織哲學教學,能夠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化抽象為具體,變呆板為生動,深入淺出地闡述原理,從而使哲學理論變得通俗易懂。
如在講“必須按規(guī)律辦事”時引了寓言“擠牛奶的故事”,說的是:有一戶人家,養(yǎng)了一頭母牛。這家主人因事要請客,準備擠些牛奶下來,供招待客人之用。使但他轉念一想——現(xiàn)在離請客還有一個月,如果預先把牛奶擠下來,積存多了,牛奶容易變質發(fā)酸,也不便于保藏,不如就利用牛肚皮暫時儲藏一下,臨到請客時一次擠出,到時牛奶既多又鮮,豈不妙哉?于是,主人就把母牛和那頭小牛隔離開來,停止了擠奶。轉眼間,請客的日子到了,客人們紛紛光臨。主人把母牛從牛棚里牽出來派用場,卻什么也擠不出來。講完故事后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母牛的奶不給小牛吃,也不去擠它,就會自然沒了呢?通過思考、廣義,引導學生自己得出結論:母牛的造奶是一個新陳代謝的過程,要每天擠,才能促其新陳代謝,也才有源源不斷的新奶產生出來,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guī)律在起作用。而擠奶人違背了規(guī)律,就必然使母牛造奶系統(tǒng)的生理機能紊亂,造成奶的枯竭。接著,再舉一例“達爾文和表姐?,斀Y婚終生悔恨”去印證。這例說的是生物學家達爾文和表姐?,斀Y婚,結果十個子女中有三個很小就夭折了,其他七個都有程度不同的精神病。后來,達爾文語重心長地對人們說:“奉勸那些表兄姐,千萬不要走我的路而近親結婚,就當知心朋友吧!”最后選用諺語“強扭的瓜不甜”讓學生分析。這樣,“規(guī)律的不可違抗”這一難點內容就容易理解了。
第三,以趣結尾,余音繚繞。好的結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嘗香茗,令人回味再三。一堂好課的結尾,不僅可以對教學內容起到梳理概括,畫龍點睛和提煉升華的作用,而且能延伸拓展課堂教學內容,取得“課雖盡而趣無窮、思未盡”效果。在哲學課的結語中,選取一些趣例作為結尾,往往令人縈懷難忘。
如在“一切從實際出發(fā)”這框題結尾,引用毛澤東的名言:“一切結論產生于調查情況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頭?!弊寣W生思考后回答:(1)這句話對不對?(“對”)(2)它符合什么原則》(“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原則”)(3)它的哲學依據(jù)是什么?(“物質決定意識原理”)這樣,由“原理——應用——名言”就構成這堂課的結語。然后,再引用恩格斯的話:“原則不是研究的出發(fā)點,而是它的結果。”作為課外練習,讓學生辨別分析。又如在“矛盾的對立與統(tǒng)一”這一框題末尾,引用王安石的詩:“濃綠萬枝紅一點,動人春色不須多?!眴枴埃?)這兩句詩蘊含著什么哲學道理?(2)而王安石把王籍的“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改成“一鳥不鳴山更幽”,是點石成金還是點金成鐵呢?為什么?學生思考回答后再布置課外練習;從古代文學作品中找出幾句反映對立統(tǒng)一關系的詩句。
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边\用博引趣例法進行教學,能夠創(chuàng)設出良好的樂學情境。當然,僅用趣例講哲學常識還是不夠的,還需要事實的證明和論證。若將趣例與教學模型、投影儀、錄象機、計算機等教學手段有機結合,則更能使學生大腦興奮,學而忘倦,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