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秈莉
當夢想照進現(xiàn)實,就如同一場千軍萬馬的廝殺,經(jīng)過搏斗和踩踏,只有活到最后,站到最后的,才能笑到最后。有時候,一件小事,足以摧毀你守護已久的城池,讓你兵敗如山倒
第一眼看見這本書,吸引人的無疑是“東莞”二字。是的,東莞最近的確是夠熱鬧,也夠引人注目。滿城風雨的桃色事件還沒落幕,這成了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一提到東莞,第一反應就是這個事件。
可是,這本書與其毫無關聯(lián)。讀完這本書,足夠讓人沉默,讓人深思,讓人感觸。它,是一代漂泊者的心靈史,是漂泊者用血淚鑄就夢想。
我用了差不多一周時間讀完這本書,第一次這樣慢慢品讀一部小說,不同于以往的瀏覽,是仔細的品味與思考,它讓我久久震撼。我真的無法用語言和文字來表達我的感受,我覺得任何的評論對本書,對作者,對曾皓和劉羽,對牛靈官、強子、彥彥、對作者,對每一個懷揣夢想的人,都是一種褻瀆。沒有經(jīng)歷過的人,不能妄加評論那些為了夢想奮斗終生,在現(xiàn)實中摸爬滾打的人。我只能在這里表達一些我的感觸罷了。
這本書,沒有華麗的語言,沒有偉大的人物,他用白描的手法,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記錄了東莞打工者追尋夢想的血淚史。先不論他們的結局如何,他們所經(jīng)歷的,所堅持的,所努力的,這都是值得讓人敬佩的。這時候,我想起了一句話“不拋棄,不放棄”。這些東西,是一種堅韌不拔的精神,是一種熱愛夢想的態(tài)度,更是一種敢于與命運抗爭的活法。
“城市很大很窄,它容不容得下腳步。夢想很美很瘦,它經(jīng)不經(jīng)得起風摧?!本攀甏衅?,洶涌澎湃的打工潮開始席卷內地,不甘貧窮和平庸的農(nóng)村人開始走出農(nóng)村,走向有“世界工廠”之稱的東莞一帶,開始了另一種人生。當然,這注定會改變整個人生,同時,也注定了打工者小人物的命運,當然,也會有更多人會不甘、不屈服,會向命運斗爭,會再一次出發(fā),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和苦難。于是,有了劉羽,有了曾皓,有了和他們息息相關的人物,有了劉大程,有了《東莞夢工廠》。
我想,這一定是作者親身經(jīng)歷過的事情,這一切一定是刻骨銘心的。沒有親身經(jīng)歷過,是無法寫出這樣的故事的。即使樸素的文字,平淡的表達,也能夠鮮活生動,一個個形象躍然紙上。這不像故事,更像是一部傳記。在講述著自己的故事。一個關于夢想和現(xiàn)實的故事。
所謂一個時代漂泊者的記憶和心靈史,就是這本書記錄作者一樣的群體的酸甜苦辣和“過客”式命運。他們有約束又放縱,會拒絕又妥協(xié),有物質的欲望又有著精神的追求,為了不至于迷失自己,活得格外辛苦。這是一個時代的生存圖景,是一股浩大的洪流,是一個漫卷的時代。筆下的世界雖是藝術營構,卻具有近乎殘酷的真實。
我們需要更多像劉大程筆觸中帶有社會責任感的作家,為我們提供更多的關于打工一族的文字,讓我們認識他們,這群一直活躍在我們身邊,我們卻對他們知之甚少的漂泊異鄉(xiāng)的淘金者們。
對于書中描寫的這些人的命運,我想起了現(xiàn)在年輕人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夢想很豐滿,現(xiàn)實很骨感”,當夢想照進現(xiàn)實,就如同一場千軍萬馬的廝殺,經(jīng)過搏斗和踩踏,只有活到最后,站到最后的,才能笑到最后。有時候,一件小事,足以摧毀你守護已久的城池,讓你兵敗如山倒。用書中的一句話來說就是:“夢想就像一個頻拋媚眼又冷酷無情的女子,是既愛又恨,不甘放棄又無法抓住。”
他們是一群行者,行走在東莞這個世界,變成了萬千打工者中的一員。他們拼命的想要融入這個看似與他們格格不入的世界,在橫眉冷對中想要找到寸土方圓,那顆懷揣夢想的心在現(xiàn)實面前依然炙熱,不曾冷卻。他們相信“沒有翻不了的山,沒有過不了的河”,他們期待“你笑顏如花,柔情似水,我白衣白馬,弓箭斜掛”。
說到這些,我不由得要提一下我的父親。這書中的故事幾乎是父親的翻版。家住鄂西山區(qū)的父親,在九十年代初,高考幾次落榜,沒考上大學成了他畢生的遺憾。隨著洶涌澎湃的打工潮的到來,跟隨“東西南北中,發(fā)財?shù)綇V東”的口號,成為了百萬打工者中的一員,毅然南下。
那個時候,大學還在包分配的階段,所有人都覺得考上大學就有了鐵飯碗。父親以一分之差落榜,差之毫厘,謬之千里。失落之后,決定到廣東改變命運。第一次南下,是去廣州,干一份砍樹的活,據(jù)說很掙錢,可是結局是老板潛逃,在當時勞動法還不完善的情況下,父親借錢回了家。父親并不甘心,第二年,再次去了廣東,這一次,是經(jīng)過老鄉(xiāng)的推薦,進了一個水泥廠。情況依舊不樂觀,還讓父親患上了呼吸道疾病。第三次,是和母親一起去的浙江,進了一個服裝廠干剪裁,但是由于作為留守兒童的我身體不好,還是不久就回了家。
后來我上了初中,父親便加入了浩浩蕩蕩的農(nóng)民工隊伍,走遍了大半個中國,在許許多多的建筑工地留下了身影,一直至今。現(xiàn)實,就這樣磨滅了夢想。
所以,和我父親比起來,書中的曾皓和劉羽是不幸的,他們經(jīng)歷了太多的苦難;他們也是幸運的,他們堅持著夢想,并付諸行動。當夢想照進現(xiàn)實,請記得堅持的初衷。
推薦者:張偉
張偉,西南政法大學法學碩士、四川國金律師事務所律師、成都企業(yè)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律師、書評人、法律評論員。
《法律人,你為什么不爭氣?》 陳長文、羅智強著 法律出版社
臺灣學者陳長文和羅志強所著的《法律人,你為什么不爭氣?》是一本很好的書,正如馬英九在該書的序中所說:這是一本發(fā)人深思的書,不只法律人該看,非法律人但關心臺灣法治發(fā)展的普羅大眾也該看。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書中通過很多正反面的例子來說明律師這一角色的法律人所需具備的道德與素養(yǎng),尤其是反面事例。但就我國目前法律現(xiàn)狀而言,更重要的是進行法律改革,尋找一種新的法律制度來健全司法,推動法律領域的進步與發(fā)展,而不應一味強調律師或者說“人”的自我規(guī)制。
《割據(jù)的邏輯》 劉思達著 上海三聯(lián)書店
這是一本凝聚了作者劉思達七年的社會學專業(yè)訓練和五年的實證研究成果的書。就內容而言,這本書開創(chuàng)了利用某一社會學理論對中國法律服務市場實證分析的先河。作者在這本書中指出,律師要承受來自各種市場或者國家行為主體的競爭和影響,屬于最弱勢的一端。這種弱勢地位導致了市場割據(jù)。
通過本書,我們可以了解到在當下的中國社會現(xiàn)實中,律師是在一個什么樣的環(huán)境中生存以及如何生存的,并從生態(tài)社會學的角度了解造成中國律師現(xiàn)在的執(zhí)業(yè)狀況的原因。
《斑馬線上的中國》 鄧子濱著 法律出版社
鄧子濱著寫的《斑馬線上的中國》,是一本其個人十年法律評論文章的合集。從這本書里,讀者不但能看出作者一以貫之的法治思維,也可以明顯感知到文筆的漸趨老辣。本書鄧子濱自稱只是將專業(yè)知識和正義的理念以喜聞樂見的形式運送給讀者,但作者一再強調的立法要劃定公與私的邊界,在私領域“風可進、雨可進,國王不可進”的法律思想依然能夠影響到很多對法律的功能持有偏頗認知的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