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渤穎
在“升學率”的重壓之下,語文教師陷入了重教不重學的怪圈。為應付考試,不得不把學生變成“教參的翻版”,變成“長腳的書櫥”。然而現(xiàn)代科技的迅猛發(fā)展向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應較少致力于傳遞和儲存知識,而應更努力尋求獲得知識的方法。看來教師的作用已不僅僅只是“傳遞、授業(yè)、解惑”而更應加強學法的指導。語文教學是基礎教學,強調(diào)“學法”指導,重新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必將給令人窒息的現(xiàn)狀帶來很大的改觀。下面本人僅就閱讀方面列舉幾種較為可行的閱讀方法。
初中語文閱讀技巧閱讀指導一、反復閱讀選文
平時講解課文之前要求學生要預習、閱讀課文,其目的在于讓學生熟悉課文、讀通課文、讀懂課文。要答閱讀分析題,自然也不例外,讀是基礎。何況現(xiàn)在的選文大多是文質(zhì)兼美的文章,它們或注重思辨、啟迪學生智慧,或展示科技新貌、開拓學生視野,或寓理于情、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觀、人生觀,有的還代表著新的文化觀念等,這些材料對大多數(shù)同學而言是陌生的,因此引導學生對材料進行瀏覽、細讀、品讀是必不可少的。
瀏覽,即引導學生學會快速閱讀包括標題和檢測題在內(nèi)的所有文字資料。通過瀏覽,大體知曉材料的內(nèi)容和命題的方向,形成初步印象。
細讀,即在瀏覽的基礎上,讓學生帶著檢測題細細閱讀選文,深入了解文章立意、寫作思路、表達方式和表現(xiàn)手法等,做到重點明確、胸有全局。
品讀,就是要求學生帶著對材料的初步理解,首先重點品讀檢測題的題干,揣摩出題者的意圖,在有所思考的基礎上再讀選文,同時對那些答題要求較高的題目做到有的放矢、重點關注。
二、抓住文體特征
閱讀是解答題目的前提,要答好題,如果僅是讀懂選文,而沒有一定的知識積累,不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可能也會無從下手。各類文體的特征就是必須掌握的知識。因為許多閱讀材料一般都有較明顯的文體特征,只有掌握各類文體的基礎知識,答題才容易“上路子”。例如,記敘文常涉及的是記敘的六要素、記敘的線索、敘述的方式、表達的方式等;說明文常考的是說明方式、說明順序、說明對象及特點、說明方法等;議論文則側(cè)重對議論文的三要素考查,如文章的論點、論據(jù)的類型、論證的方法等。這些都涉及到相應文體的基本概念,有共性的內(nèi)容。如果學生對選文的文體類型辨別無誤,基本概念認識清晰,那么答題時就不會張冠李戴,這樣基本分就不會丟失了。
三、框架閱讀法
這是一種著眼于文章整體的閱讀方法。根據(jù)某一類文體的內(nèi)容特點和規(guī)律性,經(jīng)過分析和歸納,形成一個個結構“框架”。在學習有關方面的內(nèi)容時,便可按已有的“框架”去歸納和對比,迅速找到相應的內(nèi)容,更好地把握記憶。如學習議論文《談骨氣》《反對自由主義》《開動機器》等即可采用此法。論文具有論點、論據(jù)、論證三要素,那么這三個要素就可以構成議論文的閱讀框架。按這一框架,我們在讀以上幾篇文章時,就要看它們提出了什么樣的論點,怎樣提出來的,用了哪些內(nèi)容作論據(jù),是怎樣用論據(jù)來證明論點的,也就是使用什么樣的論證方法。邊讀邊考慮框架中所涉及到的內(nèi)容,讀完以后就會對這一類文體的內(nèi)容和特點掌握得更清楚全面。當然,框架閱讀法的關鍵在于制定出適合的“框架”。而且該“框架”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廣泛的適用性。一般教科書的知識體系,如記敘文的六要素,小說的三要素,就是現(xiàn)成的框架。具體的閱讀依靠框架的引導,而框架又不斷受具體閱讀內(nèi)容的補充、豐富和完善,這樣便能使閱讀既多快好省,又不失其靈活性。從而掌握的知識也會越來越豐富,越來越條理化,越來越鞏固。
四、逆向閱讀法
“逆向”是與“一般”“習慣”相悖的。即閱讀時不按常規(guī)先閱讀文章內(nèi)容,而是看到文章標題或文章論點時,先考慮這樣的標題,這樣的論點讓我自己來寫該如何寫。
如在閱讀《駁“實惠”論》一文之前。同學們先對“學雷鋒,不實惠”的觀點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同學們有的說“學雷鋒,做好事,不收錢不留可謂‘名利雙失對自己來說不是太吃虧了嗎?”有的說“邵逸夫做好事捐給咱們大陸那么多錢造圖書館建醫(yī)院,對大陸來說不是挺‘實惠的嗎?”有的說“倘若當‘張亞奇在路邊苦苦掙扎時,有一位雷鋒式的好人,熱心把他送進醫(yī)院,對亞奇來說,難道僅僅用‘實惠二字能概括嗎?不,因為雷鋒為她挽回的是用金錢所無法換回的性命……”在大量的個人觀點發(fā)表后,再去閱讀課文,審查作者巍巍的論證思路,發(fā)現(xiàn)巍巍正是從邏輯上,從人生觀上,從揭示“實惠”論的本質(zhì)是“拜金主義”和“利己主義”三個方面來層層駁斥“學雷鋒不實惠”的觀點。與剛才同學們自己的想法比較,其差別是明顯的。這樣的閱讀對文章的理解會更深刻,留下的印象也更強烈。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歸納出逆向閱讀法一般遵循的順序是:問題──思考──求證──對照──徹底理解。同時也可以看出,這種閱讀方法的核心是獨立思考,只有強調(diào)善于獨立思考,充分調(diào)動思維的積極性,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五、立體交叉式綜合閱讀法
完形心理學認為,人類的學習不是對個別刺激作出個別反映,而是對學習對象作出反應,即一種整體性的把握。因此“肢解課文,著眼局部的分析”是一種極端。然而本人認為“僅從整體入手,忽視了局部乃至細節(jié)的研究同樣也是一種極端,正確地閱讀理解方法應是‘整體、局部、細節(jié)、大整體諸要素的主體交叉和綜合?!?/p>
如在閱讀《大明湖》一文時,有些同學認為這是作者通過對大明湖美的景色的描寫來抒發(fā)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而有些同學則認為除了熱愛之情外,還有對當時黑暗社會的某種揭露和不滿。兩種意見其實反映了兩種完全不同的閱讀理解方法。確實,《大明湖》全文寫了濟南的優(yōu)越地理位置,優(yōu)美自然風光,悠久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贊美熱愛之情似乎溢于言表。但實際上《大明湖》一文又只是《老殘游記》這一小說的節(jié)選,就小說的總體而言,則主要是通過老殘游程中的見聞和活動對當時某些官吏的殘暴昏庸、社會的黑暗有所揭露。況且《大明湖》一文中還有一句值得玩味的話“如此佳景,為何沒有什么游人?”這不禁使我們想起《五月的青島》中老舍的感慨,“那時的青島將不再屬于青島的人”“且讓我們欣賞這五月的青島吧!”其間透露出的復雜的情感是不言而喻的。而此處——《大明湖》一文蘊含著作者的情感也應是復雜的多重的。
語文教學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自能作文”“自能讀書”。語文學習是一個終身學習的過程,閱讀也應該伴隨人的一生。閱讀對于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忽視了閱讀教學,就會使學生的寫作成了無源之水。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也就成了無本之木。積極主動地練好精讀、略讀、快讀的基本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我們的學習就會“源深而流遠,根固而木長”,我們的學生就會成為未來書香社會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