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妍
[摘要]明代吏承是官僚機構(gòu)中的低級辦事人員,承擔(dān)著政府工作的操作與運轉(zhuǎn),職小權(quán)大。明代中后期自推行捐納以來,按制規(guī)定,民可捐納一定銀兩獲得吏承一職,同時吏承可捐納冠帶、免考甚至遷轉(zhuǎn)。因所需捐貲數(shù)額較小,大量人員前往捐納。捐納吏員的大肆開展,使得吏員數(shù)量更加龐大,成分混雜,更嚴(yán)重的是造成吏員升遷考核制度的混亂。
[關(guān)鍵詞]明代;吏承;捐納;銓選
[中圖分類號]K248[文獻標(biāo)識碼]A[文章編號]1000-3541(2014)04-0084-04
[收稿日期]2014-04-30
明代吏承是各級機構(gòu)中低級的辦事人員,也是官僚機構(gòu)運轉(zhuǎn)的實際操作者,對國家行政職能的正常運轉(zhuǎn)至關(guān)重要。明代吏承選拔多通過僉充和罰充的方式,自開辦捐納以來,吸引許多人告納,甚至出現(xiàn)爭相捐納的情況。自此,捐納成為吏承選拔的主要方式之一,同時也成為捐納的重要組成部分。明代吏承捐納不僅造成吏員數(shù)量更加龐大,魚目混雜,且導(dǎo)致吏員升遷考核制度的混亂,成為明代吏治最大之弊端。
一、明代吏員職掌之魅力
元朝吏員地位較高,相當(dāng)于官。至明,朱元璋重官輕吏,吏員地位和俸祿隨之下降。成祖更是規(guī)定吏胥不能當(dāng)御史,不準(zhǔn)考進士,這樣以來,吏胥便無出身,地位較低,吏員任職被嚴(yán)格限制,內(nèi)外之途,莫不斷絕殆盡。正統(tǒng)年間,“大理寺少卿張固劾都御史陳鎰?wù)?,舉屬官出身掾吏者,為知府。自是掾吏不得歷知府,著為例?!盵1](p.4366)吏員入仕途徑漸趨狹隘,多數(shù)通過考滿升遷入仕。此外,吏員俸祿較低,在京衙門吏最高月俸為二石五斗,最低為六斗,府縣吏就更少了。宣德初年經(jīng)濟困難,明廷廢除諸司辦事官、辦事吏月支米三斗的規(guī)定[2](p.1111)。吏員經(jīng)濟狀況更加困難,當(dāng)時“在京吏役或父辦事而子為傭工,或夫辦事而妻為乞丐,實多有之”[3](p.1831)。吏員待遇并不優(yōu)厚,地位亦不高。
然自明中期以來,人們卻對吏員之職趨之若鶩,甚至有富豪不惜重金買“掛名書吏”。這是一個奇怪現(xiàn)象,也是一個值得分析的問題。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本原因在于吏員自身職掌的“魅力”。
1吏員職掌主要包括主書寫文移,掌管簿籍和縣事。錢糧征收、冊籍書寫、文案、庫存出納等,無不經(jīng)由吏手。各衙門具體行政事務(wù)基本由這些吏員操作。有鑒于此,吏員是官僚體系的基礎(chǔ),雖處理基層工作,但因事關(guān)民生而顯得尤為重要。
2吏員在衙門里供職,能謀取某些特權(quán)。例如,吏部的吏員利用職權(quán)之便,藏匿善缺,然后私下出售。吏員還能優(yōu)免稅糧一石,人一丁,“一歲所省,不減百金,吏滿三年,金箱玉囊,動盈千數(shù)”[3](p.1886)。對于讀書人來說,充吏之例亦可作為為進身之階。此外,吏員還有頂首銀等額外收入,“京師權(quán)要之吏,頂首皆數(shù)千金”[4](p.59),亦吏員之魅力所在。
3明朝官員回避制度為吏員專權(quán)提供可乘之機。明制,為防止官吏利用本貫親族關(guān)系謀取私利,規(guī)定凡流官注擬,須避本貫[5](p.101),“南人官北,北人官南,自學(xué)官外,不得官本省,亦不限南北”[1](p.1716)。然而,該制的推行卻導(dǎo)致其他問題的出現(xiàn),如官員上任后對當(dāng)?shù)仫L(fēng)土民情不熟悉,不利于開展政務(wù),常常依靠熟悉本地情況的吏員協(xié)助,就給吏員提供了可乘之機。
正因如此,盡管吏員入仕難,俸祿及地位較低,但自明中期始,明政府為緩和矛盾,解決財政困境,開行捐納,吏員也成為捐納的對象。因捐納數(shù)額較小,又有一定的權(quán)勢,因此頗受人們歡迎,導(dǎo)致吏員普遍要通過捐納才能買到,且一職往往六七人甚至十余人爭謀,往往以價高者得之。
二、捐納吏員
明初,吏員選拔大致有僉充、罰充,其主要途徑為僉充,即從民間以徭役之形式選用。至中后期出現(xiàn)捐納取得吏員身份,自此成為其重要來源。
捐納吏員的規(guī)定概始于成化年間。成化二年(1466年)推行民納米充吏例[6](p.552)。成化十二年(1476年)又定“民間無礙子弟有愿納米參充吏典者,都布按三司一百石,各府并運司七十石,司府經(jīng)歷司、理問所斷事司、各縣并有品級文職衙門五十石,雜職衙門三十石”[6](p.2941),規(guī)定報捐對象是民間出身清白者,按照省、府、縣級別納銀有差。
對明廷來說,捐納吏員銀兩數(shù)額小,且吏員為役而非官,大臣們普遍認(rèn)為其危害較小。因此,報捐吏員者只要通過考試,即可“照例納銀”,捐納吏員泛濫不絕。據(jù)記載,成化二十一年至弘治元年(1485—1488年),捐納吏典到部報到者,共2 150名[7](p.604)。正德以來,捐納吏員的風(fēng)氣愈演愈烈,正德九年(1514年),明廷對捐納吏員制定詳細(xì)的政策,按級別分級捐納,“吏典納銀事例會吏部議,分五等再行開納” [8](p.2038)。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明廷對各種充任吏役,標(biāo)價出售,如“軍民納馬充吏事例”[9](pp.6809-6810)。
愿充承差者、印、吏役者,布政司知印納銀100兩,馬以4匹,外貼銀8兩。都司知印及布按二司承差銀80兩,馬以3匹,外貼銀10兩。都司承差銀70兩,馬以三匹。布按二司吏與銀六十,酌馬以二匹,外貼銀十兩。都司及各府司馬寺,行太仆寺、鹽運司吏典,銀40兩,馬以一匹,外貼銀14兩。各司府首領(lǐng)并州縣吏典銀20兩,衛(wèi)所吏典15兩,供于本省府。納免其考選候缺參補兩京太醫(yī)院醫(yī)士醫(yī)生,有愿納銀20兩者,授以冠帶,本部出給札付冠帶。醫(yī)士納銀50兩,馬以二匹,外貼銀4兩,授本院吏目,送吏部詮注,帶銜不支俸,管司務(wù)。
由上可見政策規(guī)定之詳細(xì),布政司知印等美差,銀數(shù)最高且附加馬匹和銀兩,吏員捐納費用按照級別高低所需銀兩遞減。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明廷又推廣捐納吏員事例,規(guī)定報捐對象為民間俊秀子弟,“納銀充吏者,除大二石、小二石、大一石,并條記行頭外,小一石內(nèi)縣典行頭,并二司首領(lǐng)各典吏作縣典行者,銀三十兩,免考選挨次參補。其見候縣典名缺,未經(jīng)收參,農(nóng)民仍補銀十兩?!盵9](p.7445)俊秀子弟捐納一定的銀兩,可以免除聽缺,直接參補。此處的農(nóng)民即明人許讚所言:“本朝之制,民家子弟初在本處納銀充吏,謂之農(nóng)民。”[3](p.1370)此外,又定民間子弟愿捐納知印、承差,并且免除在外候缺歷役,直接赴部冠帶聽選辦事,“知印三百六十兩,承差三百三十兩,納完咨送吏部。知印冠帶聽選,承差即撥辦事,如隨任及因事在京,許取給納銀暫收,聽選撥辦,查明準(zhǔn)實”[9](p.7445)。此例的推行使民間子弟直接捐納吏員并冠帶聽選,具備官的資格。
據(jù)上所述,購買吏員之值最低十幾兩,高者需數(shù)百兩。因吏員之職,上任后有利可圖,故納者眾多,有限的空缺,加之美缺職位的吸引,更使人們對補缺充吏的爭奪日益激烈。按規(guī)定,頂補役滿吏缺者,少則一二十兩,多或五六十兩,甚至七八十兩者抑或有之。報捐者寧可變賣家產(chǎn)或借高利貸,也要“湊數(shù)出備頂頭”[10](pp.442-443)。
告納吏員的增多,反映充當(dāng)吏員有利可圖。吏員擁有一定的行政實權(quán),多數(shù)人上任后加倍勒索,償還己私,此為吏治之弊。因此,成化九年九月(1473年),監(jiān)察御史楊守隨等奏請罷吏典納銀例,成化帝準(zhǔn)之[6](pp.2307-2308)。弘治四年正月(1491年),巡撫順天等府都御史徐懷度建議“農(nóng)民不許奏開納銀納米事例”[11](p.956)得到允準(zhǔn)。然六年十二月,又開納銀充吏事例。萬歷七年(1579年)又規(guī)定:“除民間子弟上納農(nóng)民及知印、承差照舊加納外,其余自聽缺一年以上,至三考役滿上糧等項事例,盡行停止。在外通吏亦止于令史內(nèi)考選不許納銀?!盵5](p.163)捐納吏員可謂屢禁不止,愈演愈烈。
三、吏承等捐納冠帶出身
吏員不同于一般之力役,承擔(dān)處理政府公務(wù)之責(zé),故其素質(zhì)及履職狀況對吏治起著舉足輕重之作用?!睹魇贰份d:吏、承差、知印、書算、篆書、譯字、通事諸雜流,亦為選官一途[1](p.1715)。因其役滿考核無過便可授官,由此成為官員銓選一大來源,在明代國家政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吏承為獲得入仕資格,便需要通過捐納獲得出身。最先開行于景泰元年(1450年)山西代州冠帶則例。是年七月,因代州急缺糧餉,戶部奏允,“軍民有能自備腳力,赴臨清官倉,運米三百石至代州納者,給與冠帶。至是,有吏奏自愿運米,如軍民例,乞冠帶資格出身”[12](p.4101),景泰帝準(zhǔn)之。二年正月,又定“當(dāng)該吏典、承差,減作二百五十石辦事。吏、民人三百石,吏如資格出身,民人量授雜職”例[12](p.4248)。同年七月,“令各司典吏有能運米七十石赴播州,或運三十石赴貴州者,送吏部授以冠帶,照資格選用?!盵12](p.4422)以上皆為冠帶聽選事例。吏員獲得冠帶資格后,赴吏部聽選。或至各衙門辦事半年,然后回籍省祭,一二十年后再提取到京,再考試,考中者才按本等品級選用,最終獲得出身。通常來講,候選的時間較為漫長。成化末年,吏員冠帶未仕者達34萬人[13](p.101),壅滯現(xiàn)象較為嚴(yán)重。
值得指出的是,由于吏員入仕較難,有些不愿入仕之吏員,依照明廷制定“兩考納銀二十兩,三考納銀一十兩,給予冠帶”[14](p.222)之例,請求捐納冠帶,獲得與雜職出身者一體優(yōu)免的待遇。
另有承差、知印、書算、通事加納冠帶例。承差即為在京四品以上衙門和在外都、布、按三司設(shè)立的承受差遣辦事,轉(zhuǎn)承文書的差役的人員;知印即指五府、六部和在外都、布二司等衙門專職掌管印信的人員。另有“書算”,是專職從事書寫計算職役的人員?!巴ㄊ隆敝冈谒囊酿^和鴻臚寺為少數(shù)民族和外國使節(jié)提供語言翻譯的人員[15](p.305)。這些員役按照規(guī)定,役滿考核無過后,即可獲得入仕升遷資格。景泰年間,有通過納粟、納銀充任知印者。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監(jiān)生林桓請令“知印等役納銀冠帶出身”[6](p.4496)。
知印等役納銀冠帶出身表(單位兩)
數(shù)量身份
辦事年限及銀數(shù)
知印歷役一年以上55兩二年以上45兩三年已滿30兩
承差未撥辦事70兩辦未一年45兩一年以上35兩
其書算九年之?dāng)?shù) 余二年80兩余四年60兩余六年40兩余八年20兩
通事未食糧 未一年140兩一年以上100兩二年以上80兩三年聽考70兩
食糧通事余一年60兩二年以上50兩
資料來源:《明憲宗實錄》卷二五六
明制,“承差三年役滿給由,起送到部,付文選司,分撥各衙門辦事。二年滿日,于雜職內(nèi)選用,其上糧者,徑投文選司”[14](p.119)。按制,承差三年役滿給由,交付到文選司處,再被派送到各衙門辦事,兩年后,選為雜職。未撥辦事者,捐70兩,如果辦事不到一年者,捐45兩。一年以上者,捐35兩。通事,“各館正額通事,不支米。辦事三年,禮部考中,題準(zhǔn)食糧。又三年,題給冠帶。又三年,題授序班,仍舊辦事。凡題冠帶授職,俱由禮部考中咨送?!盵14](p.51)根據(jù)歷役時間的長短,納銀有差,最后授予冠帶,由此也可看出吏員通過納銀縮短了歷事的時間。
明人李默在《吏部職掌》中記載知印、承差等,捐納上選、辦事、冠帶等具體程序[14](p12)。例如:
一在外知印并農(nóng)民,改納印承,公文到部者,候戶部咨。如無本部公文,行戶部吊查其通狀,告納者行原籍查。若有本省納銀公文,庫收到部,行戶部查銀冊。知印類題冠帶,承差上選。
一在外承差援免外歷役。公文到部,候戶部咨。如無本部公文及通狀,告納并本省納銀者,俱照知印、農(nóng)民改納印承例,查明,準(zhǔn)收撥辦事。
一在京府部院實歷知印,加納免考冠帶。準(zhǔn)候類題。
上述報捐者持公文,由吏部查其通狀,如果所納銀兩已收入戶部,即查戶部銀冊名單。該例包括三類:其一,在外知印并農(nóng)民改納印承例;其二,在外承差援納免外歷役;其三在京府部院實歷知印,加納免考冠帶。后又增加承差加納有司雜職,除授縣典史等。雖未規(guī)定具體的捐納數(shù)額,但據(jù)吏員捐納冠帶例可推知,其捐納的數(shù)額大致與吏員類似,例行至弘治八年(1495年)九月停止。
冠帶吏員獲得出身也頗為不易,尤其是吏員數(shù)量增多,不僅對應(yīng)之官低,且考滿升遷之途漸繁冗。按制,吏員作為選官一途,考滿即可升遷獲出身,赴吏部聽選授職,但候選時間較長。明制,吏員“分撥各衙門辦事,謂之官辦。半年滿日,給引回籍省祭,或二十年,或十五六年,行取到京。又經(jīng)守部半年,或一年。過期者,又壓選等例。先考中本等者,本部覆考中者,照本等品級選用,不中者選未入流雜職?!盵3](p.1370)此該吏部職掌百六七十年事例,也是吏員入仕之必經(jīng)之途徑。自明中后期以來,吏員遷轉(zhuǎn)不再是明初的9年,而是30年左右??贾姓呱锌梢勒毡镜绕芳壋錾?,就外職者,最高做到知州、州判等,但為數(shù)甚少。正德六年,福建人陳叔和由吏員任知州[16](p.359)。正德三年(1508年),趙州舒城人鮑捷以吏員為本州判官[17]。然而,主簿、典史、(倉、庫、局)大使、巡檢、驛遞等雜職是吏員主要出路。弘治間,興化人徐泰由吏員任海陽縣主簿[18]。山東人劉浩浙江慈溪縣人魏庸[19];廣東湖楊人鄭塤于嘉靖十四年(1535年)任贛州知事[20]。據(jù)嘉靖《南寧府志》中記載典史有8名,其中吏員出身者占7名[21](p.175)。另據(jù)嘉靖《延平府志》載:吏員任典史者26人、倉大使23人,副使23人,巡檢17人,驛丞4人,皆為雜職,縣丞11人,主簿17人,總共121人[22]??梢娎魡T出任的職位較低,多為雜職。
對吏員來說,最困難的是補缺獲得出身,通常需要等候數(shù)十年,才能謀得職位。隨著吏員的增多,候選聽缺之吏也隨之增多。為緩解吏員之壅滯,世宗制定吏員捐納免候缺直接赴部辦事例。首先是關(guān)于捐納行頭的規(guī)定,吏典行頭俱以食糧多寡為稱。該例限定報捐對象為“民間子弟愿充役,免在外候缺,及兩京歷役徑赴部辦事”者,具體規(guī)定:“大二石行頭二百五十兩,大一石二百三十兩,小二石二百兩,小一石一百八十五兩。縣司、州典、縣典一百八十兩,條記一百六十兩,納完送部收辦。如隨任或因事來京者,許取結(jié)暫收撥辦,候查無礙撥實歷當(dāng)該?!盵9](p.7567)據(jù)其執(zhí)掌權(quán)重,所捐納銀兩有差。
吏員捐官始于成化二年(1466年)。因京倉存儲豆料較少,不能滿足需求,明廷定納豆則例,“辦事官該選正從八品者納一百石,正從九品者八十石,雜職者六十石”[9](p.554),后允許納州縣佐貳官。對吏員來說,只有才能卓然超群者或“書辦、各衙門積有年老,考中本等者”,方許補之。而加納之例使“納銀粟之多者,即授以州縣佐等官”[23](p.145)??h丞、主簿等官,乃朝廷八九品官。天啟年間,吏員援例“納銀八百七十兩者始得丞,納銀七百七十兩者始得簿”[24](p.2316)。
另有省祭官捐納授職,推行于嘉靖年間。省祭官即吏員官辦半年后,給引回籍,一二十年后行取。據(jù)“明實錄”記載,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閏七月,世宗批準(zhǔn)了吏科給事中徐綱“停省祭官入貲補王府紀(jì)善例”的建議[9](p.7797)??芍〖拦偃胭D補官至少在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以前就已推行。但該例禁止不到一年,吏部尚書嚴(yán)訥又奏請推而行之,且授“納銀省祭郜善”等為州吏目。隆慶元年(1567年)二月,吏部奏請開納遙授事例,授納銀省祭周談等遙授經(jīng)歷等官[25](p.3073)。崇禎年間,按照省祭的時間及官員品級規(guī)定捐納銀數(shù):“省祭八年以上,納遙授各府經(jīng)歷、布政司照磨,原以正八品出身,納銀三十兩;從八品出身納銀三十五兩;正九品出身納銀四十兩;從九品并雜職出身納銀四十五兩。如省祭止五年,各加銀十兩;若三考已滿,未省祭者,各加銀二十兩?!盵26](p.178)范圍更加廣泛。
然而,多數(shù)吏員的下場是候選多年尚不得授官。據(jù)明人趙南星記載,吏員多“守候益久,上首之人益多,衣食乏絕,恐一官終不可得,而為異鄉(xiāng)之鬼”[27](p.615)。因此,吏員通過捐納提前選期或直接捐官。
總而言之,捐納吏員的大肆開展,使得吏員數(shù)量更加龐大,自成化以來積累愈多,以致出現(xiàn)冗濫現(xiàn)象。史載:“吏員考滿冠帶聽選,有經(jīng)十二三年未得除授者,中間多有衣食不給,借貸于人,貧苦無聊,志意衰退,將來授之以官,委之以事,何以責(zé)其廉介,弗至侵漁于下哉!又況累積愈多,聽選愈久,數(shù)年之后,冗濫之有不可言。”[28](p.428)據(jù)載,吏胥“每縣殆不止千人矣……今天下大縣以千數(shù),縣吏胥近三百,是千縣則三十萬也”[29](p.603),這一數(shù)字不僅指出明代吏員數(shù)額之多,更重要的是體現(xiàn)了納銀充吏逐漸進入明代的政治生活,成為入吏之主要途徑。而吏承捐納冠帶出身的開展不僅使選法混亂,更為嚴(yán)重的是為明代吏治埋下禍端。
[參考文獻]
[1]張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2]明宣宗實錄[Z].臺灣: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
[3]陳子龍.明經(jīng)世文編[M].北京:中華書局,1962.
[4]黃宗羲.明夷待訪錄[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25.
[5]萬歷大明會典[M].南京: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89.
[6]明憲宗實錄[Z].臺北: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
[7]王恕.王端毅公奏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第427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2002
[8]明武宗實錄[Z].臺北: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
[9]明世宗實錄[Z].臺北: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
[10]劉海年,楊一凡等.中國珍稀法律典籍集成[Z].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1994.
[11]明孝宗實錄[Z].臺北: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
[12]明英宗實錄[Z].臺北: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
[13]趙世瑜.明代吏典制度簡說[J].北京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1988,(2).
[14]李默.吏部職掌[M].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史部第258冊.濟南:齊魯書社,1996.
[15]郭培貴.明史選舉志考論[M].北京:中華書局,2006.
[16]嘉靖德州志[Z].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xù)編第57冊[M].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90.
[17]隆慶趙州志[Z].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6冊[M].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82.
[18]嘉靖潮州府志[Z].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M].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1.
[19]嘉靖欽州志[Z].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64冊[M].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82.
[20]嘉靖贛州府志[Z].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38冊[M].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82.
[21]嘉靖南寧府志[Z].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xù)編第67冊[M].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90.
[22]嘉靖延平府志[Z].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29冊[M].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82.
[23]黃儒炳.續(xù)南雍志[M]臺北:偉文圖書出版社,1976.
[24]明熹宗實錄[Z].臺北: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
[25]王圻.續(xù)文獻通考[M].臺北:文海出版社,1988.
[26]畢自嚴(yán).度支奏議[M].續(xù)修四庫全書史部第490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7]趙南星.趙忠毅公文集[M].四庫禁毀書叢刊本集部第68冊[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28]商輅.商文毅疏稿[M].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第427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2002.
[29]侯方域.侯方域集[M].四庫禁毀書叢刊集部51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作者系河南科技大學(xué)講師,歷史學(xué)博士)
[責(zé)任編輯張曉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