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啟陣
美國漢學家比爾·波特寫中國當代隱士的書《空谷幽蘭》,第一章《隱士的天堂》,有如下一節(jié)文字:
我們所考察的山中,有一座叫太姥山,就在福建省東北部。在路上,我們碰到一位居士。他把我們帶到山洞前,洞里有一位八十五歲的老和尚,他在那兒已經住了五十年了。我們交談的過程中,老和尚問我,我反復提到的那個“毛主席”是誰。他說,他是1939年搬進這個山洞的。當時這座山的山神出現(xiàn)在他的夢里,并且請求他做這座山的保護者。從那時至今,他再也沒有下過山。弟子們和當地村民送來他所需要的為數不多的物品:面粉,食用油,鹽,還有每五年左右一條新毯子或一套新衣服。(明潔譯文)
比爾·波特和他的攝影師朋友1989年春夏間遇到的這位老和尚,大約是中國最孤陋寡聞的人了。當代中國,但凡心智正常的成年人,沒有不知道“毛主席”何許人的。
這則故事,很容易使我們聯(lián)想起一些歷史故事和歷史人物。
最容易想到的,大約是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的人物?!白栽葡仁辣芮貢r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笨匆娬`打誤撞進入桃花源的武陵捕魚人,“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武陵捕魚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一五一十地說了一遍,他們于是“皆嘆惋”。
讀過《論語》的人,可能會想到“耦而耕”的長沮、桀溺。不過,長沮、桀溺雖然是隱居鄉(xiāng)村之人,但是并不孤陋寡聞。至少,他們聽說過魯國人孔子及其弟子子路的姓名,也多少了解一點兒孔子師徒的所作所為。
讀過先秦古詩的人,大約會想起上古堯帝時那位敲打著土塊唱歌的老人(其實只有五十歲,用今天的標準,是個中年人)。他所唱的歌,歌詞全文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史書中未記載他知不知道堯帝,但是,按照他對跟自己生活無關的政治(帝力)漠不關心的態(tài)度,關于堯帝,他應該是所知不多的。
讀過晉皇甫謐《高士傳》,讀過正史、野史“隱逸傳”的人,當然會想起更多屏居鄉(xiāng)野山林不問世事的孤陋寡聞的人物及其故事。
這里我要講一個當代學者孤陋寡聞的故事。李榮先生(1920~2002),我國當代最有成就的語言學家之一,在漢語音韻、方言、語法、文字等方面留下了許多精彩的論著。李榮先生生前,我曾以后學身份,多次到他就職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和他家居住的干面胡同,當面請益,一坐就是三四個小時。學問方面,李榮先生的博聞強記,十分驚人。你隨便拈出一個字,無論多么冷僻,他都能馬上告訴你它的反切注音和古書中的釋義。說話間,他伸手從書架上抽出《廣韻》《集韻》之類韻書,一下子就翻到那一頁,指給你看,以示其所言之不虛。中古音韻,現(xiàn)代方言,這兩個他研究多年,傾注了大量心血的領域不用說了,就是他似乎涉獵不多的文字學,其晚年發(fā)表的一篇論文(后來以小冊子形式出版)《文字問題》,旁征博引,令同行專家目瞪口呆,精妙之處,不由人不拍案叫絕。李榮先生喜歡將《史記》《漢書》比較著讀,這是我所知道的事情。聽他的學生說,這兩部史書,李榮先生可以倒背如流。一次在南京大學做講座,應東道主臨時請求,邊背《史記》《漢書》原文,邊講他的“《史》《漢》比較學”。就是這樣一位博古通今的大學者,也有他知識的盲區(qū)。有一年,他參加全國政協(xié)會議時,看到同組的一位女委員,所到之處,總是媒體云集,鏡頭如林,便問旁人“那女人是誰”;被告知是劉曉慶后,他又問“干什么的”;被告知“電影演員”后,他又問“演過哪些電影”;被告知若干電影名后,他又問“好看嗎”。聞者絕倒。二十年前,神州大地,誰人不知道劉曉慶的大名呢!
我隨波逐流,使用了“孤陋寡聞”這個成語。其實,寡聞不見得孤陋。比如說,上述故事里的那些人,他們在自己的世界,自己的領域,都不見得孤陋。相反,他們的豐富,他們的深刻,他們的充實,他們的幸福,往往是我們這些在滾滾紅塵打滾的凡夫俗子所無法企及的。先哲老子有言,“其出彌遠,其知彌少”。古往今來,帝王將相,各路明星,多如過江之鯽,恒河沙數,有什么必要一一記住他們的姓名,了解他們的事跡呢?那些人人都知道的人物,都擁有的知識,忽略掉一些,騰出部分腦溝回,儲存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攸關的信息,用來思考,用來品味,用來修心,不也挺好嗎?
(摘自作者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