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超偉
老板穿上了“首席粉絲官”的馬甲
最近的一次群聊中,我遇到了五格貨棧的老板潘定國——不,他的抬頭是“首席粉絲官”。
這家公司目前只賣車厘子,而且只在微信上賣。在一些場合中,不止一次聽過“首席粉絲官”的演講,一些活躍的微信社群,也會邀請他去做“群分享”。
在我記憶中,他在以前的演講中,有這么一句話讓我記憶深刻:只要有一個用戶在朋友圈曬一下五格貨棧的東西,平均會有三五個用戶關注我們的公眾賬號。
話再說過來,以前在會場上的遇見,我更對“首席粉絲官”的抬頭有興趣一些——有點半信半疑,有點“概念高手”的印象。畢竟,這兩年那些原創(chuàng)過“首席體驗官”名頭的公司,也沒見過真的在體驗方面有什么獨到之處。如同很多羊肉串里吃不到羊肉,老婆餅里更吃不出老婆一樣。
但從一次簡單的交流中,我改變了這種印象。
在群聊里,我剛說我是五格貨棧的用戶,產品確實不錯,這時候“首席粉絲官”馬上就來了興致。他在與我私聊中,不斷追問我能不能提點批評意見,當然,他一邊說著“認可”“贊同”的時候,一邊往往又是在“套取”我對其體驗改進的建議。
或許,正是因為他“走心”,你能發(fā)現(xiàn)他的學習力和行動力極強。
細節(jié)“極致論”
五格貨棧的推出,不足一年。
首戰(zhàn)發(fā)生在6月18日,開始預售車厘子,半小時賣1000多份。讓潘定國津津樂道的是:這些訂單都是提前收款,沒有一分錢欠款;只靠朋友圈分享,沒有一分錢的廣告費;預售收集訂單,一周后發(fā)貨,沒有一份庫存。
這個效果的前提是,讓用戶發(fā)自內心地喜歡你,用戶才會真正去傳播。他追求的是“能震撼人的產品”,能讓人情不自禁地拿起手機來拍照、發(fā)朋友圈。
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誕生于不缺產品的時代,但缺的是能打動用戶的產品。為什么我們公認的好產品少之又少?任何產品都有缺點,但能否解決用戶的痛點,這事才是關鍵,這也是讓用戶尖叫的基礎。
所以他一再宣揚:老板50%的精力應該研究用戶,35%的精力研究滿足用戶痛點的產品,15%是市場銷售。
我們可以從其產品、物流、支付的三端體驗,來觀察他想通過“全流程體驗”來創(chuàng)造差異化的地方。
1.支付端極簡
基于手機模式設計的成交頁面。圖文消息不再直接顯示,而是將之折疊,凸顯重點內容又能避免過量信息,既節(jié)省用戶流量,又能在5至10秒內快速完成一個訂單。
在其下單頁面中,不論是“犒勞自己”,還是贈送他人,可以對應點擊下單,在“送人”時,各種風格的送人贈語已經提前設置好,可以按需選擇(也可以自擬自定)。付款之后,可以把地址推送給好友,好友填上自己的地址則完成交易。
以上動作是借鑒“微信紅包”的設計完成的。極簡的目的,是以最少的步驟和動作,輕松完成交易。
“這樣一個小功能,至少給我們增加了三四成的訂單量。為什么呢?因為我后臺的數(shù)據(jù)顯示,買十份以上的用戶數(shù)量,是高于買兩份的,什么意思?前者多是送友消費,后者多是自己消費?!?/p>
2.物流端極快
物流方面也追求一些“極致動作”。比如一個用戶有沒有收到獲贈的產品,隨時呈現(xiàn)于下單人的賬號里;比如產品在當天或第二天送達。
3.產品端極致
國產車厘子,主要在泰安和煙臺兩個地方,在這里分別簽約兩家規(guī)模比較大的合作基地,以雙倍價格收購同期品質最好的車厘子,而分揀的淘汰率更是高達30%~40%,以保證車厘子的品質。
這還不夠,這只是產品質量的保證而已,我們還需要站在用戶角度去考慮問題,抓住用戶的痛點再去強化。
比如買了車厘子怎么洗,在辦公室洗水果是很麻煩的事。我們統(tǒng)一配備透明盒,一個起到防壓作用,第二個方面可以洗車厘子。我們做得比較娛樂化,水放進去洗,把蓋子蓋好,反過來表面有十個口,水就可以流掉,這是非常小的動作,但是用戶感覺好玩。
除了“抓痛點”,還要“有溫度”。否則交易會變得“很冷漠,很難受”。
比如在“贈送他人”環(huán)節(jié),里面有很多角色讓你選擇,就是你要送給誰?比如點擊“送給小三”,很多男用戶點開之后,發(fā)現(xiàn)跳出一個界面兒說“馬伊說這個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還是送給自己老婆吧”!男粉絲會開心一笑,女粉絲也增加了好感,她們認為這是在教訓男人要對自己老婆好一些。
4.無限服務論:無限補償兜底
車厘子很嬌貴,為了打消購買顧慮,潘定國提出了“無限補償論”:只要顧客收到的車厘子當中,有一顆是壞的,就無償補償一份;如果補償?shù)漠a品里還有一個壞的,再補償;如此補償下去,直到滿意。
他曾經遇到過一個最極端的用戶,購買一次,得到了四份補償。到最后,這位用戶給潘定國發(fā)微信說:太感動了,我到最后只是想試試你們說話是不是算數(shù)。
在潘定國看了,無限補償論,起到了兩個作用:
第一,對產品的缺陷零容忍,帶給用戶信心,讓用戶感動;
第二,給我們的后臺尤其是供應鏈團隊自動生成壓力,老板不給自己留退路,往往更能激發(fā)團隊做更多創(chuàng)新。
這也是為何他在20多人的團隊中,一直沒有推行KPI考核的原因。讓整個團隊承壓,而不是為長官干活。
他在招人的時候就會特別強調兩點:喜歡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以玩出創(chuàng)新為成就感。沒有這兩點作為基礎,服務用戶的績效是不成立的。
小眾,再小眾
除了車厘子,五格貨棧新近上了一支新品:四川龍門山的散養(yǎng)藏雞蛋——號稱七天產一蛋,個小殼硬,微量元素含量超眾,膽固醇較低。
“市場上現(xiàn)在好一點的草雞蛋價格通常低于4元,我們的雞蛋即便以現(xiàn)在的價格(199元24枚)來賣,也基本上沒什么利潤?!迸硕▏f。
這款“土豪蛋”,對潘來說似乎是個更大的挑戰(zhàn):多數(shù)物流公司都不接快遞雞蛋生意,消費者也很少有從網(wǎng)上買雞蛋的習慣。而且,即便他已經聲稱“沒有利潤”,普通的白領級消費者依然感覺“產品太貴”。
事實上,針對各類關于產品銷量和利潤的問題,潘定國均以“不賺錢”簡單作答,他甚至對“是否聚焦于品類”的概念,也并不敏感。
“我們的第二個產品出來之前,很多人都認為我們會繼續(xù)推出水果類產品,后來我們推出了雞蛋?,F(xiàn)在大家又都說我們這是要做生鮮。其實如果我第三個產品推出的是使用類產品呢?你怎么定義我?不要拿傳統(tǒng)的品類來看我了。因為,我是圍繞這一批人的需求展開的,哪個產品能帶來極致的產品、極致的服務,我就可能做什么?!?/p>
在潘定國看來,他們選擇產品的標準只有兩個:第一個是用戶有痛點,而且痛點很深;第二個是我們又可能會做到極致。這兩個標準有交叉的產品,都可能成為其下一個產品。
他說:“我更關心我們所做的,究竟能否得到我們的小眾人群的關注,這才是最重要的?!薄劢沟摹靶”娙巳骸?,需要增加諸多一長串定語:鎖定的是家有0歲至8歲的孩子,工作小有成就,對生活品質要求較高,28歲到38歲的女性。
圍繞“小眾人群”的營銷模式
在潘定國看來,以前僅僅依靠信息不對稱賺取的差價模式,在現(xiàn)在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高度透明的今天,發(fā)展會越來越難。因為功能型產品泛濫導致用戶選擇變難?!皢尉S的差價模式,做的是加法,就是傳統(tǒng)?!?/p>
他期待的是,隨著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的到來,人們也越來越懶于廣泛選擇,圍繞一類人群去開發(fā)一系列的產品,一站式滿足,未來就能構建企業(yè)的“多維長尾商業(yè)模式”。
潘定國常用三個案例來佐證他的觀點。
一個是《小時代》系列電影。
其票房一路走紅,已經證明鎖定90后的人群就足夠了。其他年代的人對它的叫囂和批評,都是為它打醬油的,為它制造話題、制造爭論、制造關注度而已,因為你們原本就不是它想要的人群。這就是聚焦人群的典型打法。小眾人群在中國是足夠大的,前提是你能鎖定他們。
二個是旅游。
比如去馬爾代夫,你到島上旅游之后,你所有的“旅游需求”都能在這里解決,不需要到別的地方去。人們已經把以前對多個城市的趕場式度假形式視為“傳統(tǒng)”。
三個是小米。
小米的硬件產業(yè)鏈正在不斷延伸,但是小米所有的硬件基本都是微利甚至無利潤的,那它如何掙錢?軟件服務、游戲、APP分發(fā)、金融甚至是數(shù)據(jù)掙錢,海量的用戶基數(shù),足以讓小米急速地實現(xiàn)多方面的盈利。或許,羊毛真的出在狗身上。
在他看來,完全可以根據(jù)這一批粉絲的需求和痛點去生產具體體驗和情感的產品,并且由于渠道和宣傳體系都是企業(yè)自己建的,提高針對這一批用戶的服務效率,只要你能很好地在產品和服務中解決用戶的痛點,用戶肯定也會很滿意!
對于自己實踐的“小眾營銷”的思考,潘定國認為這樣可以實現(xiàn)“打通”:
1.通過極致的產品和全程體驗讓用戶成為粉絲。核心是因為這一批粉絲不太合適用通用的方式去服務,一定要聚焦、個性化。
2.有一定數(shù)量的粉絲之后,企業(yè)可以自建社區(qū)、自建電商消費通道,實現(xiàn)全產業(yè)鏈布局,提高服務效率。
3.“人”是真正的核心,只要形成粉絲,形成社群,多維盈利模式理論上就足以構建起來,它只是需要時間。
概括而言,這種“人本經濟”的核心來自于四點:極致產品,極致服務,極致體驗,極致人群。
“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的需求變化很快,想明白并做好目前的事情,已經是非常不錯了,比如不斷地去迭代、改善全流程體驗。現(xiàn)在還沒有辦法考慮規(guī)模?!?/p>
相比較銷量,他更關心的數(shù)據(jù)是3次以上購買的人群(目前在所有訂單中的占比超過20%),在他看來,這代表粉絲黏性指標,代表著其用戶質量。
“新常態(tài)”下“首席粉絲官”的挑戰(zhàn)
潘定國說,五格貨棧如今的實踐,都是在摸索新模式——沒有廣告,沒有銷售員,沒有營銷投入,只借助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手段,看看能否支撐。
或許可以將潘定國做的事情,視為一場實驗。他為了實現(xiàn)搶占未來,也不得不面對今天的挑戰(zhàn)。
由于消費者的自由選擇和個性化需求,消費者只會越來越挑剔。碎片化時代,信息源和傳播源在快速分化,受眾也在快速分化,圈層效應明顯。
“我們每天都有新關注者,每天也都有取消關注的。這都是新常態(tài)。能留住喜歡我產品的人群,足夠了?!?/p>
但是,今天的極致體驗,一定會被明天的“更極致體驗”快速取代。最終導致人群的不斷細化,但細化的過程也是進一步分流的過程。他能否成功鎖定他所定義的人群,還是未知。
在他鎖定人群過程中,必然面臨以下挑戰(zhàn):
考驗一:極致化的體驗,能否支撐穩(wěn)定的持續(xù)性消費,而不是一次性的“體驗性消費”(為體驗而消費,或者為炫耀而消費)。
高端小眾人群,在某種層面上來說,對價格或許相對不敏感,但“不敏感”并不代表“不在意”。產品自身的功能性,能否超過心理預期,與顧客的心理價位直接相關。這個心理價位將直接決定消費的持續(xù)性——這也是“社群黏性”的一個重要指標。
縱然產品可以通過“極致化體驗”獲得部分溢價,但價格往往是一個產品無法邁過去的坎。
由于高價,所以招人挑剔,速度緩慢。因為聚焦于小眾,所以暫時無法借助規(guī)模來稀釋成本。因為守住小眾,所以更希望通過“黏性”使力(高黏性可能帶來高分享、高傳播、高轉化)。
但是,黏性從哪里來?通過社交帶來黏性?那么什么樣的社交能夠在“購物粉絲”中產生黏力?……這些最終都會反過來對規(guī)模、價格、創(chuàng)新速度、產品供應鏈等等施壓。
挑戰(zhàn)二:效率待考。
聚焦于“做小”,思路有兩個:一個是“以小賣小”,甘于一直做小,精準聚集,但走這條路,人群的擴充速度注定是緩慢的;二個是“以大做小”,先是獲得更多的大眾的關注,形成一定規(guī)模的人群積累之后,進而對消費人群自然淘汰。
想捕得名貴魚種,自然需要遠洋捕撈,而遠洋捕撈自然考驗設備與經驗。效率往往是以資源為代價的,即便是在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究竟這哪個效率更高,是為待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