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琴
“文本解讀是語文閱讀教學的根,是語文閱讀教學的起跑線”。教師對文本的解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效的閱讀教學的基礎(chǔ)與前提,決定著學生對文本的感知、理解與體悟。沈大安先生說:“要上好課,文本細讀是基礎(chǔ)”。真正做到正確解讀、深入研讀文本,是我們把握作者情感與理念的最終目標。在進行教學設(shè)計之前對文本進行正確的解讀,才能把握教學設(shè)計的方向,落實文本的知識點,并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教材和使用教材。作為一線語文教師,我們要把解讀文本的能力作為自己的看家本領(lǐng),在解讀文本時一定要從多個視角出發(fā)。
一、從作者視角,把握文本的價值取向
每篇文章都是作者想要傳達的意蘊的載體。這種意蘊可以是一種情緒、情感、情操,也可以是一種理解、理念、理論;可以是一種直白,也可以是一種婉曲;可以是對事物的認識,也可以是對人生的感悟;可以是一己有限的心得,也可以是濟世博大的胸懷……
“作者究竟想告訴我們什么”這是語文教師拿到教材文本,在進行解讀時,首先要發(fā)出的究問。答案在哪里?一定在文本的本身。教參,只能是“參閱”。我們要用自己的眼光、自己的大腦來解讀教材文本來自作者的規(guī)定性。如:《生命生命》一文,作者杏林子用“飛蛾求生”、“瓜苗破殼”和“傾聽心跳”這三個小故事展示了生命的意義:雖然生命短暫,但是,我們卻可以讓有限的生命體現(xiàn)出無限的價值。就文本而言,文章說的是幾個小故事,但透過文本語言,我們卻可以感受到蘊含其中的生命教育意義。至于生命到底是什么?杏林子曾說過:“一顆貌不驚人的種子,往往隱藏著一個花季的燦爛;一條丑陋的毛蟲,可能蛻變?yōu)槲宀拾邤痰暮?。因為生命本身就是一樁奇跡。她也曾說過:“除了愛,我一無所有”愛,貫穿了她的一生。雖然自己的生命是那樣的脆弱,但她格外珍惜。我們可以從作者“愛”的視角,去解讀文本,領(lǐng)會生命的內(nèi)涵。這種對學生的精神激勵,也是文本蘊含的價值。
二、從編者視角閱讀,把握文本的教學目標
編者編寫教材都有一定的意圖,教師可從編者的視角去適度解讀文本,預設(shè)教學目標的達成。編者的編寫意圖一般體現(xiàn)在單元導讀、課后思考題、略讀課文的自學提示等地方。
1.巧用導語,整體解讀文本單元導語既提綱挈領(lǐng)總起了本單元的教學點,又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本單元的興趣。教師可以從編者提供的單元導語人手,整體解讀文本,將導語作為一種教學內(nèi)容來引讀。如: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導語:生命是寶貴的,也是美好的。磚縫里頑強生長的小苗,絕境中奮力求生的飛蛾,花叢中感受春光的盲姑娘……這一幅幅動人的畫面都展示著他們對生命的熱愛。讓我們隨著課文的學習,去感受生命的美好,體會課文中含義較深的詞語。如果有條件,還可以去搜集、了解更多熱愛生命的故事。這則導語分為兩塊內(nèi)容:(1)本單元的主題——熱愛生命。(2)本單元的訓練點,即體會文中含義較深刻的詞句。教師應以此為方向,解讀文本。
2.巧用課后習題,把握文本解讀的重難點課后習題凝聚著教材編寫者的集體智慧和汗水,它提示了教學的重點、難點和教與學的思路,往往是對一篇課文教學目標的具體落實,是“編者意圖的集中體現(xiàn)”。因此,解讀文本時教師應對課后思考練習進行分析,明白其意圖。一般地講,可以從三個方面來思考:一是它們指的是什么,讓我們干什么;二是為什么要進行這一思考與練習,即弄清其訓練的目的;三是思考練習與目標體系的關(guān)系。如:《生命生命》課后有三個習題和一個小練筆提示:(1)課文對我很有啟發(fā),我要好好讀一讀并背下來。(2)作者從三個事例中引出了對生命的思考。讓我們聯(lián)系生活,交流交流對課文最后一段話的理解。(3)課文中的一些句子有很深的含義,讓我們找出來,體會體會,再抄下來。(4)小練筆:我想把學了這篇課文后的感受寫下來。以上的課后思考練習題,為教師展示了兩大板塊的教學重點:(1)聽說讀寫能力的訓練要求:好好讀一讀,背下來;抄寫句子與寫感受。(2)體會文中含義很深的句子。如“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這樣的句子在文童中比較多,是教學的重點。教師如果在解讀文本時作了具體的分析和研討。就可以得心應手,不會失之偏頗了。
3.巧用略讀課文的自學提示,領(lǐng)悟略讀課文的教法略讀課文中的自學提示也體現(xiàn)了編者的意圖,文童的思路、學習方法等。如:《萬年牢》這篇略讀課文前面有這樣一段導語:父親在道德難題面前,放棄了汽車,選擇了誠信,做到了以誠待人。下面這篇課文,講述了另一個父親真誠地為人、做事的故事。默讀課文,想想課文圍繞父親做糖葫蘆講了哪幾件事,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親做事認真、實在。聯(lián)系生活實際,和同學交流讀后的體會。這段提示語,既承接了前面課文的中心,又體現(xiàn)了本單元以誠待人的主題;既提出了略讀課文的一般學習方法—先默讀,再思考,最后交流討論,又概括地提出了學習要點,即課文講了哪幾件事,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親做事認真、實在。教師應通過自學提示對文本進行解讀,合理取舍并有所側(cè)重。
三、從教者視角閱讀,凸顯學科的本體特征
教師在進入教學之前,首先要將自己視為一個讀者,要沉下心充分、細致地閱讀文本,要想方設(shè)法讓自己讀進去、想進去、走出來、細品味,通過品析詞句,讓文章蕩滌我們的心靈。教師對文本的解讀其實在進行著再創(chuàng)造。在這個意義上,“超越教材”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但教師的解讀,一定只能由文本所包含的意蘊生成,而不是胡思亂想、胡言亂語。持之有據(jù),這個“據(jù)”,就是文本意蘊的本來、本源、本質(zhì)。
四、從學生視角閱讀,遵循教學的基本規(guī)律
教師不僅要考慮把文本教給兒童,還要設(shè)身處地站在兒童的立場上,用兒童的心靈去親近文本,用兒童的眼睛去發(fā)現(xiàn)文本中屬于兒童文化創(chuàng)造的那些特質(zhì)。只有這樣,才能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才能給予學生正確的價值引領(lǐng),才能遵循教學最基本的規(guī)律。低年級識字課教學,有的老師備課時(尤其是公開課)煞費苦心琢磨出來的方法新穎別致,卻根本不適合孩子們,基于這一點,我們必須緊緊把握住孩子的心理特點和成長規(guī)律,不能用一成不變的方法延續(xù)始終。沒有遵循規(guī)律的教學一定是低效的。
所以,只有透徹地解讀文本,才知道教什么,學生學什么;只有透徹地解讀文本,才知道教多少,學生學多少;只有透徹地解讀文本,才好決定怎么教,怎么學;只有透徹地解讀文本,才能胸有成竹地應對生成。一句話:只有文本解讀得好,課堂教學才會落實得好。
總之,文本解讀與語文教學緊密聯(lián)系,密不可分。如果說我們的教學是一顆枝繁葉茂的大樹。那么,可以說文本解讀就是大樹的“根”,教師解讀文本越深入,語文教學這棵大樹就會越加生機勃勃,蒼翠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