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淑娟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庇纱丝梢?,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整個教學活動而言,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那該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呢?我認為有效手段之一,是根據(jù)具體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創(chuàng)設不同的情境,激發(fā)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創(chuàng)造性地學習,以獲得整體發(fā)展,促使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掌握及運用,提高教學質量。
我所教授的是一群農(nóng)村的孩子,由于所處環(huán)境的影響,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較差,對于語言文字的掌握不夠,不僅僅是字、詞,更多的是句子的使用,以及怎樣獨立地說一個句子,進而用幾個句子來說一段流利完整的話,我認為要充分利用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為學生提供面向大眾說話的舞臺。具體實施如下:
一、提出要求,激發(fā)興趣
小學階段學生的年齡特征,決定了他們不可能自發(fā)、自覺地進行超前學習。因此,作為引導者的教師就有必要根據(jù)教材編排的意圖,在課前提出明確的目標和要求。
如教學《雨中》這課時,課前提出問題:“根據(jù)題目可以知道這是一課描寫雨中情景的文章,那么雨中發(fā)生了一件什么事?你是如何來看這件事的?當中有哪些地方是你不理解的?”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初讀課文,了解文中的大意。又如,教學《爬山虎的腳》這課時,在課前提出以下預習內容:1.觀察爬山虎的實物,先看看它的葉子是什么顏色?什么樣子的?再看看它的腳長在什么地方?什么樣子?又是什么顏色?最后看看它的腳是怎樣往上爬的?2.看看課文又是如何介紹爬山虎的葉子和腳的?
這樣,在課前向學生提出要求,讓學生帶著問題自學,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教學質量。
二、以提綱“穿針引線”
現(xiàn)如今的教學方式著力于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強調學生自己的學習實踐,但由于學生年齡及社會實踐經(jīng)驗的限制,決定了他們思考問題并不純熟,這就需要我們教師發(fā)揮輔導的作用,為他們指明一條正確的思考路線,而以提綱“穿針引線”就是一個可行的方法。
在教學《田忌賽馬》時,讓學生初讀課文,給課文分段,并討論出各段的小標題,即:初賽失敗、孫臏獻策、再賽勝利。將以上三個標題當作本文的提綱。讓學生對整篇課文的線索有了較清晰的了解,理清了思路,為理解課文作了有力的鋪墊。
三、依據(jù)預習的線索作用,在課堂上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讓學生多讀“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以讀促進理解,又以理解提高“讀”的質量,將理解語言和積累語言的訓練融合為一體。以讀促進語感的形成,由感知地讀,到品嘗地讀,讓課文的言語、內蘊,在不知不覺中滲入學生的文化心理結構,積淀成為語文素質,就是說多讀可以實現(xiàn)由內到外的靈活運用。我認為應該做到以下兩點:
①抓住學生興趣濃厚、注意力高度集中之時進行朗讀訓練。學生經(jīng) 過教師的引導,對課文內容有了較深入的理解,此時進行朗讀訓練,水到渠成,效果最佳。②抓住重點句段,展開多種形式的朗讀訓練。重點句段最能體現(xiàn)文章的中心或事物的特點,通過重點句段的理解,學會領悟思想內容。教師應抓住這個契機,讓學生在朗讀中體味,領悟其意。
2.啟發(fā)學生多問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為重要?!币虼耍诮虒W中,教師應該創(chuàng)造適宜的質疑環(huán)境,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教給學生置疑的方法,提出嚴格地訓練要求,使學生的置疑水平逐漸提高。因為有疑才能有問,有問才能有議,有議才能解決問題。如教學《鳥的天堂》這課時,有學生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大膽提出質疑:“我的眼睛欺騙了我”是什么意思?“那‘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一句中為什么前一個“鳥的天堂”要用引號,而后一個“鳥的天堂”為什么不用引號。像這樣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課堂教學中,根據(jù)以有的知識,聯(lián)系課文內容,通過討論,學生就能很快地解決問題,體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學習,從而使學生從被動到主動,進一步推動課堂教學的合作學習。
3.鼓勵學生多說語言只有在運用中才能真正得到內化,使其在需要時招之即來、呼之即出。在課堂教學中應注意創(chuàng)設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培養(yǎng)。例如,在每堂課教授完課內教學任務后,利用剩余的幾分鐘讓學生圍繞一個話題說一說。如講“我所見”“我所想”等,嚴格要求學生用普通話來表達,培養(yǎng)他們自覺講普通話的習慣。開始時,學生們不知從何說起,于是我就先述說開來。學生們聽我講完,個個躍躍欲試。這樣一來就能真正落實語言文字訓練,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4.在語言文字訓練中滲透思想教育在語文教學中,每篇課文都包含著一定的思想內容。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應根據(jù)課文內容,采取相應的形式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如,《狼牙山五壯士》一文寫的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解放軍戰(zhàn)士臨危不懼,為保護人民群眾和部隊的轉移,戰(zhàn)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結合課問中的語言文字,教育學生要向五壯士那樣為了祖國的利益,堅強勇敢,不怕犧牲。這樣一來,就把愛國主義教育貫穿于語文教學中去。
總之,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是個長期、艱難的過程,不可操之過急,應遵循大綱的要求,從教材出發(fā),以人為本,精心設計,從而達到正確使用和理解語言文字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