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合唱指揮是一門表演藝術,指揮是合唱藝術的駕馭者和統領者,指揮的優(yōu)劣直接影響到合唱水平,并不只有打拍子,一名稱職的合唱指揮必須經過長時間的專門性學習,才能在指揮的實踐中,把學到的理論和技術知識運用的好,從而發(fā)揮出指揮應有的作用。而合唱指揮中有三個基本要素,即:“省、準、美”。如何才能達到“省、準、美”的藝術標準呢?文章通過分析什么是合唱指揮的“省、準、美”,闡述了合唱指揮中“省、準、美”的三個原則。
【關鍵詞】合唱指揮;?。粶?;美;音樂教學
合唱隊中,表現效果最為關鍵的是指揮,指揮是是用肌體即表情把合唱隊員變成一個整體來演唱,既是組織者,也是領導者,是合唱隊的核心人物。指揮是一項專業(yè)性要求較高較前面的任務,不但要有演奏家對音樂的準確把握能力,還要有作曲家對音樂的構思理解能力,要在人聲的控制方面把握好,要用對音樂的熱情和獨特的人格魅力帶動整個團隊,具有良好的組織管理型,要帶領大家更好地表現作品。在排練過程中,指揮就像一個導演,演出的時候,指揮的重要性很大,是直接參與舞臺表演實踐的演員。怎么才能做好一個合唱指揮呢?在《合唱指揮與合唱訓練》一書中,我國著名指揮家秋里先生提到了指揮必須掌握“省、準、美”三個要點,因此,指揮動作要遵循這三個基本原則。
一、什么是合唱指揮的“省、準、美”
合唱指揮的動作要求要簡明、準確、美觀,即:“省、準、美”。其中,“省”是指揮動作要表現的有力,但不能夸張,指揮動作要節(jié)省,一定要根據作品的內容來決定、設計動作的大小,動作的幅度大、小適度,指揮手法要干練、坦率、樸素、表現力強、簡潔。
“美”則是指合唱指揮動作要具有美感,指揮的工作既是導演又是演員,要從感情出發(fā),根據內容,動作美觀大方。并且要符合人們的欣賞習慣,讓觀眾享受到指揮員的形體動作美,把觀眾帶入新生指揮、看指揮、欣賞作品的優(yōu)美表演中。
“準”是指指揮的預示動作要干凈準確,即:各種起拍、收拍的手法,節(jié)拍、力度、速度要把握得準確,手勢下去時拍點要很準確,揮拍的動作一定要做到節(jié)奏準,準確的落在音樂的拍點上,如果沒有做到這一點,就會使人感覺雜亂無章。
二、合唱指揮中“省、準、美”的原則
(一)“省”的原則
在表演的過程中,“省”是指合唱指揮通過恰如其分的指揮表情、動作,如何根據合唱作品所表達的情感、意境,帶領合唱團來表達合唱作品的藝術境界。很多合唱指揮雖然知道“省”的標準,但是在指揮實踐中,普遍存在指揮動作過大的情況,真正做到“省”的指揮卻很少,只有少數指揮家、大師一級的才能做到。因此,要想做到“省”,要遵循以下幾點原則。
首先,要正確理解指揮的意義,全面的理解“省”的內涵。指揮的意義是帶領合唱團正確地表達合唱作品的藝術內涵,并呈現給聽眾。在團隊中,指揮不能凌駕于合唱團之上,也不能在團隊之外,他與合唱歌唱家、鋼琴伴奏家只是工作分工不同而已,具有平等合作的關系,是團隊集體表演中的一員。在這個問題上,很多指揮在認識上存在偏差,從而為了表現、突出自己,在表演中或多或少的表現為:指揮動作過大。如:“搖頭晃腦”、“跳獨舞”、“以自我為中心”、像在干“重體力活”等。并且還陶醉在自我的欣賞中,覺得自己的智慧有多么的激情。
其次,在合唱藝術創(chuàng)作中,指揮雖然是合唱團的靈魂,但是要在解讀作曲家合唱作品的本意基礎上,在不違背作者的本意上,完成作品的指揮任務。即:“二度創(chuàng)作”、“再創(chuàng)作”。合唱指揮一定要把合唱作品“消化、嚼爛”,才能進行合唱藝術的創(chuàng)作。目前,很多指揮認為自己掌握了一些指揮技巧,在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時,急于把自己掌握的技巧隨意賣弄,如是把作品變成四不像,弄得七零八碎,還認為自己傾注了全部的感情和心血,法國合唱指揮大師貝赫納曾經說過:“歌唱家們能自己獨立完成作品的時候,我是不指揮的”。由此可見,一場演出不是指揮有多賣力就會成功的,要和歌唱家、演奏家彼此之間默契合作,把創(chuàng)作的權利交還給他們才能保證演出的成功。
另外,“省”要干凈利落、簡明節(jié)約,要由作品的內在需要來確定指揮動作的大小,原則上,即使作品達到高潮、節(jié)奏復雜、出現特強音、強音需要以較大動作來指揮,動作也不要太厲害、夸張,小動作盡量避免大動作。因此,在平常練習的時候,為了在需要用大動作表現時由突出的效果,指揮動作應該越小越好,兩手必須給予適當的分工,要盡快脫離兩手同時無休止的對稱劃圖式的階段,否則,就不能真正表達出作品內在的靈感、激情和作品的真實靈魂。右手主要負責節(jié)奏、圖式,左手負責表情力度的變化,并提出某些聲部的進退、長音的保持。通常,通過眼睛暗示能完全表達自己的意志時,就不要用手,用一只手能完成的盡量避免用兩只手,如:一些作品的前奏、間奏較長的,指揮不必從頭到尾的指揮,給一個起拍之后就可以了,但是一般情況下,要視作品的具體情況靈活處理,不能機械的運用、理解,繁瑣花哨的動作不可能有更好的效果,只能使合唱隊員與觀眾倦怠、迷惑,“過猶不及”,不惜要善于以最小動作獲得最大的藝術效果,靜止所達到的效果是任何動作都不可比擬的,休止空拍完全可以不打。
(二)“準”的原則
“準”不僅對合唱指揮中的預示動作,是合唱指揮最先把握卻不易處理的問題。一部作品的表現力是否完美完全取決于指揮的準確程度。指揮同別的藝術一樣,常常不能拘泥于固定的程式,但是又要遵從一般的規(guī)律。在處理某些作品的時候,有時候要達到很尖銳的程度,會出現相互矛盾的情形。如:指揮方位上下的基本幅度講究“上不過頭,下不過腰”,但是在處理某些感情、情緒表現比較突出、激烈時,通過手勢的力度裱花有時甚至能表現的極強,手用力下打表示強,手向上則表示弱。
首先,為了充分理解作品表現的情緒、內容、意義,指揮要熟悉作品作者所處的政治環(huán)境、歷史年代、生活情況,了解其生活情況以及觸發(fā)創(chuàng)作激情的事件,即:準確的理解作品、熟悉作品。否則指揮者的感情會淪為一個僅僅只是負責打拍子的乏味、呆板的角色,就很難與作者相融合,也就沒有了藝術感染力。因此,只有深刻理解作品,對作品進行潛心學習、研究,才能正確詮釋作品,才能成為音樂作品的再創(chuàng)造者,才能把一個指揮的創(chuàng)作力量化為活的新生命而溶于作者的曲意中,表達出作品中的精神、涵義,最終溝通作者與聽眾的心靈,使聽眾欣賞到作品真正的內在美。
其次,旋律像活潑、生動的精靈,是音樂的靈魂,旋律的震撼力是無可言喻的,一個個美妙的旋律想法一縷縷和風輕輕吹過挺重的心靈。而節(jié)奏是音樂的骨架,最原始的音樂素材,沒有節(jié)奏的音樂作品缺乏基本的含蓄、頓挫,像沒有標點符號的文章,對演唱者、聽眾來說,就是一個無休止的折磨。因此,要準確把握作品的節(jié)奏和旋律。如果一個指揮不能正確的統一協調各個合唱隊員的節(jié)奏、把握演唱的速度,就會使演出混亂。因此,要培養(yǎng)良好的節(jié)奏感,明確了解節(jié)奏與節(jié)拍、節(jié)拍與拍子的區(qū)別,對于作品中特別復雜的節(jié)奏、特殊的節(jié)奏型,要循序漸進,加強練習。同時,敏銳的聽覺、高度的鑒賞力是一個指揮必須要具備的兩個條件,因此,要注意培養(yǎng)良好的聽覺、樂感,只有具備高度的鑒賞力的合唱指揮,才能下意識的將自己的感情融入指揮的手勢中,才能體會到音樂作品的美妙,釋放出作品本身的生命活力。
另外,指揮的基本動作及各種圖式是否正確影響著速度、力度是否同步,節(jié)奏是否準確。因此,兩手的動作應以對稱平衡為原則,不但要清楚基本的概念、規(guī)范基本動作,還要明晰基本圖式。指揮和演奏一樣,兩手臂不能太拘束,要自然放松,不能因緊張而抬高兩肩。并且在遇到特強音、漸強音時,不可變得僵硬、呆板,動作力度要集中。而對于節(jié)奏性強的作品,要盡量使手勢連貫,不可偏廢橫的打法,要以縱的打法為主,從而顯示出層次的對比,使合唱隊員與聽眾感覺到旋律的起伏變化。同時,為了平實、完美地將作品的內涵表達出來,合唱指揮以固定、臨時性、獨特的暗示動作,通過無聲的語言與伴奏者、合唱隊員相互溝通思想及意念的能力,豐富指揮語言。靈活的暗示能力能夠使指揮達到一種超越自我、完全溶入作品的意境,是指揮手勢的有力補充,暗示的方式主要有生動的眼神、豐富的面部表情、輕微聳動的雙肩、搖擺的頭等。
(三)“美”的原則
在演出中,一些具有音樂素養(yǎng)較高的聽眾,他們對指揮的要求不僅僅是外表的姿勢美觀大方,還想欣賞指揮動作是否具有優(yōu)美的音樂性,具有正確的節(jié)奏,要求指揮的動作具有內在的修養(yǎng)。而作為一個指揮,首要的任務是使聽眾從合唱中得到愉悅的感受。因此,為了設計出藝術性的指揮動作,指揮要結合作品,借鑒舞蹈形體方面的美學觀點,學習、研究造型藝術,才能與合唱完美的融為一體,才能把合唱作品內在的情感帶給聽眾,喚起聽眾的情感共鳴,體現出指揮和合唱團勞動的真正意義。
參考文獻
[1]楊丹.合唱指揮技法對合唱團員審美能力的影響探討[J].藝術研究,2013,(2).
[2]趙越.淺談合唱指揮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J].中小企業(yè)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1,(12).
[3]鄭軒.論合唱指揮的藝術修養(yǎng)[J].東方企業(yè)文化,2012,(24).
作者簡介:鄧麗萍(1967-),女,湖南郴州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合唱、聲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