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鶴
摘要:初中生初學英語都會感到好奇而新鮮,“說”的欲望很強烈,作為學習的引導者就是想方設法調動學生“想說”采用各種手段激發(fā)學生“敢說”,利用多種形式鼓勵學生“多說”。使學生在“三說”的過程中,逐步增多語言的積累,形成語言的交際能力,抓住英語課堂交際的機會,從而讓學生英語語言的能力得到發(fā)展。
關鍵詞:想說;敢說;多說
為了提高素質教育,我校進行了導、學、講、練的教學模式,把英語課堂推向了新的高潮,為英語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但由于長期以來的傳統(tǒng)英語教學一直以多讀、多記、多背就能學好英語,沒有把教師,學生,教材三要素達到最佳整合,教學中未能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大多還是以應付書面考試作為最終目的,阻礙了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影響培養(yǎng)學生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英語的課堂改革勢在必行,那么我們在英語課堂上首先培養(yǎng)學生“三說”即讓他們想說、敢說和多說。
英語是語言的交際工具。我們學習英語這門語言,主要是用它來為我們對外交際提供基礎,發(fā)展我們對外交流的能力,而不能僅為了應試。因此“說”在英語學習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和意義。英語教師的重要職責就在于教會學生“說”英語,在說的基礎上能應用于實際交流。但英語作為一種異體文化的語言,不象母語那樣,時時有環(huán)境,處處有課堂。剛接觸英語的初中學生,往往有一種隔膜感,他們在學習英語這門陌生的語言的路上艱難地跋涉,而淡化甚至消失了“說”英語的交際功能。到了初二,便出現(xiàn)了兩極分化,到了初三有學生明顯落后,甚至產生了厭學的情緒。因此,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在兼顧講授的同時,把重點放在“說”上。
一、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想說”
我國古人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要學生樂,先要在我們的課堂上樂。
在課堂上的導、學、講、練的整個過程中,教師應盡量把內容簡化,為學生多設語言的平臺,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覺到知識是很容易理解,易于接受,身臨其境。善于利用多種手段和形式,比如多媒體、簡筆畫、掛圖、錄音機、化整為“零”,既形象又生動,讓學生在學習中享受到了樂趣,從而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悅,這樣學生“因易而樂”。
同時,教師在課堂的導入過程中,要積極創(chuàng)設英語的語言環(huán)境,讓學生馬上就有說的欲望。“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這樣在呈現(xiàn)的教學內容和目標時,學生會以飽滿的精神狀態(tài)投入到任務進來。教師在呈現(xiàn)教學內容時要具體,創(chuàng)設的情景應貼近學生理解的水平,實物和圖像直觀性強,更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課堂上堅持用英語語言教學,讓學生用英語來聽、想和說,這樣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學生“因景而樂”。
采用動態(tài)教學,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初中生的心理特點的持久力差,教學中適時插入游戲,比賽等形式就能克服這一缺點,不但激發(fā)興趣,更能調動“說”的積極性,如在適當?shù)那榫皩υ挄r,可以讓學生表演,學生感覺不是在上課而是在表演,既學到了知識,又培養(yǎng)了說的能力,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這樣學生“因動而樂”。
二、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敢說”
由于中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這個時期中學生雖然好動,但在課堂上不一定敢說。大部分學生害怕說,主要原因是害怕“說錯”錯了以后會再遭到老師的批評和同學的嘲弄。如果老師真的批評了,就會導致消極的結果,使學生產生自卑心理,甚至產生厭惡情緒,從此“金口難開”。所以在教學中,讓學生敢說,例如在游戲中,有的學生出錯了,就“罰”他唱一首英語歌,或者說一句英語諺語等,這樣學生不但不感到難堪,而且樂于被“罰”參與的積極性更高。因為這種善意的處罰讓他們感覺沒被老師遺棄。
培養(yǎng)幾只“領頭羊”,鼓勵一部分人先“說”起來。學生個體之間有差異,可讓一些性格外向的,好表現(xiàn)的,膽子大的,基礎較好的同學帶頭說,這樣其他學生也會隨之而“敢說”了。
教師的非語言因素在教學中也起著很大的作用。教師的教態(tài)和表情應使學生心理處于平等交流狀態(tài),這樣有利于教學的進程和信息的反饋和處理。當老師精神抖擻,笑容可掬地提問時會給學生帶來輕松愉快的情緒;當學生在進行小組操練時,老師不時地加入到他們的行列中,會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當你專心聆聽每個學生“說”英語時,學生就會感到你的重視和期望;“說”的積極性就會增強。
三、鼓勵學生的主動參與性,讓他們“多說”
當學生消除了怕“說”的心理障礙,“說”的積極性高漲,這時就應趁熱打鐵,教他們多“說”英語,從中不但掌握了語言的規(guī)律,而且提高了語言的運用能力。這就是“拳不離手,曲不離口”的魅力所在。
教學中不時變換“說”的形式,增多“說”的次數(shù)和“說話”的人數(shù),可以加深對語言的理解和記憶。例如教完了一篇短文后,讓學生復述,叫個別學復述整個篇內容,或者一人說一句,一個接一個地“說”,在“說”了又”說”之后,把書本知識“說”得滾瓜爛熟,但這只是在課堂上說,只是模仿,還要由模仿向創(chuàng)造發(fā)展,這是一個質的飛躍,是教與學的一種更高境界。因此要學生學會應變和靈活運用語言的能力。中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極為活躍,具有極其豐富的創(chuàng)造性“潛能”,這是我們在教學中需要開發(fā)的一塊廣闊的天地。課堂中有意識地加深“說”的內涵,拓寬“說”的范圍,在“說”書本的基礎上,逐步跳出課本,向書外的現(xiàn)實生活拓展和延伸,往往能提高學生創(chuàng)造性“說”的能力,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初一課本在講人的年齡、外貌特征時,可聯(lián)系到自已或朋友或家人,說說他們的職業(yè)、年齡、相貌等,“說”的是書本外的東西,但好多可以從書本上照搬,經過加工創(chuàng)造后“說”出來,變成自己的語言,學生樂此不疲,且有著強烈的成就感,語言在他們的中也變的鮮活,而不再枯燥無味,另外鼓勵學生不但課上說,而且課下與同學、朋友交談時也用英語“說”,把英語當作平常交流的工具,是對知識的又一個升華。
總之,英語是世界最通用的語言之一,祖國的未來靠現(xiàn)在的孩子們,將來中國的發(fā)展,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靠的是他們,“說”好英語是關鍵,因此現(xiàn)在我們的目的是讓學生開口“說”,既要帶學生走進書本“說”,更要帶學生走出書本“說”,并且說的流利、自然,“說”得地道、純真,把英語這一“工具”交給學生,這就是我們英語教學的最高境界。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鶴崗市第四中學15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