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蔡元培先生主持中國教育工作時,提出教育有五大維度——除德智體這三大教育維度之外,還有審美教育和世界觀教育這兩大維度。但后來,就只剩下了德智體三大維度,審美教育和世界觀教育這兩大維度沒有得到貫徹。而在蔡先生這里,審美教育維度是至關重要的,他甚至將審美教育這一維度上升到了宗教的高度。在蔡先生這里,美育并不是一個獨立的概念。它是一個與其他概念相關的基礎性概念,也就是說,一個學校無論哪一學科、無論哪一方面,都得貫徹審美教育的理念。但后來在廣大中小學的所謂審美教育,逐步演變成了一般意義上的音樂課和圖畫課了,這種過于窄化的理解離蔡元培先生的審美定義已相去甚遠。
先說美育和德育之關系。
按別林斯基的說法,美和德是親姐妹。按康德說法,美則包含道德的深刻內(nèi)涵,“美是道德的象征”。他關于美是培養(yǎng)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中介的觀點,成為后來我們論及美和道德的重要話題。又有一種說法是:審美教育是勞動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特別是道德教育的一部分。但無論是何種說法,基本點卻是一致的:美和德,或者說是德和美是密不可分的。
“美德”這個由“美”和“德”組成的詞,實際上就已經(jīng)表明了它們之間的關系。
德的作用是感化,它是作用于人的感情的。人們常說“動之以情”,也就是德的實施。無論是對那些困惑的老師還是對那些迷失的孩子,僅憑理性十足的思想和政治的說教,也許是無濟于事的。我們也應該相信德的力量,它可以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在施德過程中,其方式是極具審美的:潤物細無聲。一個有德之人總能成功。
而德是以情的方式而實施的。情的作用就是感化。感化又是怎樣發(fā)生的呢?那是因為受德之人感到了那樣一種情感的圣潔、高尚,那是一種非常美好的感情。一種道德,只有當它能夠感動人時,才是有意義的,而讓人感動的道德一定是美德。就像施行美德會使施行美德的主體有一種愉悅一樣,接受美德也是一件令人愉悅的事情。
善即美。美使善得以實施。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列寧說道:“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對于真理的追求。”魯迅才會在談到美術時說道:“美術可以輔翼道德?!币膊艜腥苏f道:“只要這個民族還在愛美,這個民族就有希望。”凈化、升華,既是道德的力量也是美的力量。
再說美育與智育。
沒有知識,美其實是不存在的。沒有知識,對美的欣賞則是不可能進行的。馬克思在談到?jīng)]有機會接受教育的窮人和沒有知識的商人是無法欣賞美時,有過非常經(jīng)典的描述:“囿于粗陋的實際需要的感覺只具有有限的意義。……憂心忡忡的窮人甚至對最美的景色都沒有感覺;販賣礦物的商人只看到礦物的商業(yè)價值,而看不到礦物的美和特性……”這段話再度體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所具有的偉大的人道主義精神:他希望一個能讓所有人都具有欣賞美的能力的社會誕生,從而使所有的走過這個世界的生命都能具有很高的質(zhì)量。在馬克思主義看來,這樣的社會才是真正合理的、理想的。審美關乎人類的素質(zhì)、生存的質(zhì)量。而審美力卻與知識教育有關。美與由知識形成的智力,是同構的。
美感產(chǎn)生之后,又反作用于知識,從而使知識也成為審美的對象。那些一流的科學家們?nèi)蘸笤谡勂鹚麄兊目茖W研究時,都富有詩意地談到他們所從事的研究領域是極具美感的。他們得出的結論是共同的:如果是科學的,就一定同時是美的;造物主創(chuàng)造的大千世界,其結構是無比完美的。
審美教育也是教育。如果能把審美教育作為各科教育的基石,讓孩子們在教育中發(fā)現(xiàn)美,感受美,使教育本身浸潤于美感之中,我相信,無論是對教育者,還是對被教育者來說,教育都將成為一種愉悅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