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看到這個題目會不自覺的提出異議,博物館為什么要和旅游景點競爭呢?兩者本質上應該是不一樣的,但具體哪里不一樣,似乎又說不出來,當然博物館與旅游景點存在多方面的相同與不同之處,從某一個角度來說,兩者應該求同存異。
關鍵詞:博物館;旅游景點;求同存異國際博物館協(xié)會對博物館的最新定義是:博物館是一個為社會及其發(fā)展服務的、向公眾開放的非營利性常設機構,以教育、研究、欣賞為目的征集、保護、研究、傳播并展出人類及人類環(huán)境的物質及非物質文化遺產。而旅游景點則是一種通俗的稱謂,狹義的概念是指那些由某一組織或企業(yè)對其行使管理的封閉式旅游景點,既有明確的界限與外界隔開,并設有固定的出入口,能夠對游人出入行使有效控制。換言之,基于狹義概念的理解,旅游景點是指“專供來訪公眾參觀、游樂或增長知識而設立和管理的長久性休閑活動場所”,專用性、長久性和可控性是旅游景點的三個主要特點。
從定義上來看,博物館與旅游景點有以下幾個共同點:
(1)向公共開放的。這是一個從整體來說較大的共通點,因為無論是博物館還是旅游景點都需要公眾的參與,否則兩者都會淪為一個擺設,失去了其存在的意義,與此同時也奠定了一個基調,即兩者都是為社會大眾服務的。
(2)兩者都是常設性的。有一個固定的長久性的場所,這是博物館及旅游景點發(fā)揮其功能的前提條件,同時也將博物館與臨時性的展覽、旅游景點與流動演出等區(qū)別開來。
(3)讓公眾欣賞是兩者共有的目的。無論是博物館還是旅游景點,都是希望通過自己的展示,讓參觀的公眾留下一種美的感覺,從而加強對美好事物的認識,培養(yǎng)并提高公眾的審美情趣。
(4)專用性。這個是旅游景點中的定義,只有那些指定用來供游人參觀、游覽或開展某類休閑活動的場所才能稱為旅游景點。在博物館的定義中是沒有專用性這個概念的,但博物館應該也適用這個特點,因為它的功能性質決定了它的專用性。
同樣從定義中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博物館與旅游景點也存在差異性:
(1)博物館的定義中指出,博物館是非營利性的機構,旨在為社會及其發(fā)展服務。而旅游景點多是營利性的機構,部分非營利性的旅游景點往往是政府部門和社會團體出于社會公益目的興辦和管理的。在公眾眼中,這可能是兩者較為顯著的一個差別。
(2)博物館通過征集、保護人類及人類環(huán)境的物質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從而達到研究的目的,教育、研究、欣賞是展示博物館功能的三駕馬車,研究是其中之一,必不可少。而旅游景點往往并不具有研究的功能,即使部分旅游景點非常具有民族特色,從中延伸出的民俗研究也不能歸于旅游景點的功能,那又涉及人類學及民俗學的范疇。
(3)除了研究和欣賞,博物館首要的功能是以傳播和展出的方式達到教育目的。而旅游景點往往是以人類環(huán)境為依托,通過展示物質的以及非物質的文化遺產達到欣賞、娛樂的目的,教育并不是其主要目的。這是兩者另一個非常顯著的差別,因為該目的,博物館在陳設時就多以能讓公眾學到知識為基本考量,富含知識性是普遍要素。而旅游景點在陳設時則主要以自然景觀為依托,美麗、讓人心情愉悅是基準線。
以上是從博物館及旅游景點的定義中總結出的兩者的幾點相似以及相異之處,通過這些對比,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博物館與旅游景點在某些方面的價值和意義是相同的,兩者最直接的也是最大的不同點就是博物館具有旅游景點并不具有的教育和研究功能,這就將兩者區(qū)別開來。從2008年開始,博物館免費開放的浪潮襲來,很多博物館響應國家號召,實行免費開放,帶來的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客流量的大幅度增加,大量涌入的人流帶來的最直接的傷害就是使很多博物館淪為了旅游景點。因為人多了,環(huán)境就會變得嘈雜,在這種環(huán)境中靜下心去認真地學習一些知識就顯得很困難,走馬觀花式的欣賞往往成為一種常態(tài),這樣博物館的教育功能就逐漸喪失了。博物館教育、研究、欣賞的三駕馬車,教育功能慢慢喪失,欣賞功能也淪為走馬觀花,獨自留下的研究功能也難撐大局,于是,博物館與旅游景點兩者最主要的差異在逐漸縮小,慢慢變得相似,這是一種可怕的相似。
在這種潛在的博物館淪為旅游景點可能性的構想下,我們也不能一味地消極被動,應該要轉變心態(tài),用一種積極的健康的帶有競爭性的心態(tài)去看待這件事情。首先在博物館免費開放成為一種常態(tài)的情況下,我們不要也不能老是盯著免費開放的害處,諱疾忌醫(yī),應該這樣想,與旅游景點相比,博物館免費開放是一個大大的優(yōu)勢,因為這樣能吸引更多的公眾來參與,博物館與旅游景點兩者都是為公眾服務的,一個人流少,一個人流多,這種潛在的競爭優(yōu)勢是不言而喻的。其次我們要積極主動地采取一些措施,去放大博物館的教育功能,加強研究功能,提高欣賞功能,盡量讓三駕馬車并駕齊驅。這中間可做的工作就多了。例如,多策劃參與一些公眾能參與的活動,寓教于樂;多展出一些漂亮的、精美的展品,吸引公眾眼光同時提高大家的審美情操;加強博物館藏品的研究,更多地去挖掘藏品背后的文化內涵以及人文意義。
從改革開放以來,市場化的引入使得競爭成為一種必然,博物館是國家事業(yè)單位不屬于市場化的范疇,而具有營利性的旅游景點是屬于市場化范疇的。當隸屬于不同體制的兩個載體發(fā)生碰撞時,我們應該積極給予正確的引導,求同存異,取長補短,只有這樣做才是真正符合時代的潮流,博物館事業(yè)才能在時代的浪潮中開拓出屬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參考文獻:
[1] 楊麗敏.淺談中小博物館免費開發(fā)后先熱后冷的對策[J].博物館研究,2013.
[2] 李順.試析基層博物館免費開放后的建設與經營[J].中國紀念館研究,2013.
[3] 劉德謙.關于鄉(xiāng)村旅游、農業(yè)旅游與民俗旅游的幾點辨析[J].旅游學刊,2006.
[4] 徐菊鳳.旅游文化與文化旅游:理論與實踐的若干問題[J].旅游學刊,2005.作者簡介:杜佳佳(1986—),女,江蘇揚州人,碩士,考古及博物館學專業(yè),研究方向: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