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是為了不教?!?“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將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作為一項重要目標提出,而學生的有效預習則是落實這一目標的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預習,能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在積累新知識的同時,摸清難點和重點,直面學習道路上的“攔路虎”。這樣,在之后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就會緊跟教師的思路主動聽課,破解難點,掃除知識的盲點,從而真正獲得學習的快樂。本文是筆者在進行了為期一年的小學高年級課前預習實踐的基礎上做的理論探索。筆者認為,教師應該相信學生自己可以解決問題,把學生能夠獨立解決的問題放手讓學生去解決,學生通過自己學習就能夠學會的知識可以不教,以節(jié)省時間,著眼于重點問題的討論、豐厚情感的感悟,努力打造高效課堂。
一、高年級語文課前預習的激勵策略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币肴〉昧己玫念A習效果,就必須有效激發(fā)學生的預習興趣。尤其是針對高年級的小學生,原來的學習習慣和興趣已趨于固化,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增強他們的參與意識和競爭意識,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自覺地養(yǎng)成預習的習慣。
1.因勢利導,多途徑灌輸預習觀念
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苯處熞嘞驅W生宣傳預習的好處??梢杂弥v故事、舉例子的方式把預習的觀念予以灌輸,也可以把預習的方法、步驟形成文字,在黑板報和學習園地中張貼展示,更可以舉辦學習經驗交流會,讓學習優(yōu)秀的、預習習慣好的學生“現(xiàn)身說法”。要讓學生們認識到,養(yǎng)成良好的預習習慣是非常重要的,這樣上課時就更容易與教師合拍呼應,形成共鳴。
2.明確針對性,以良好的激勵機制增強預習動力
小學生到了高年級階段,會有部分學生呈現(xiàn)出厭倦學習的狀態(tài),導致了課堂教學低效的現(xiàn)象。加強預習是改變課堂教學低效狀況的良好途徑,而針對這部分學生建立激勵機制,激發(fā)他們預習的興趣與動力是關鍵。這些激勵機制通常包括信任激勵、興趣激勵、競爭激勵、亮點激勵等。信任激勵是讓學生體會到教師對自己的信任,進而產生學習的信心和動力。興趣激勵是設法發(fā)現(xiàn)和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狀態(tài)。競爭激勵是通過強化競爭,鼓勵學生進步,當然競爭要有度,以免損害學生的身心健康。亮點激勵是發(fā)現(xiàn)每個學生身上的“亮點”,給予他們自信,進而提升他們的能力。
3.區(qū)分不同層次,因材施教搞預習
高年級學生由于學習基礎的差異,必然會形成不同的層次。因此,在培養(yǎng)預習習慣的初期,教師應對學生的情況進行區(qū)分,因材施教搞預習。例如,對于學困生,預習時可降低難度,只要求他們多讀幾遍課文、學習生字、畫出不懂的詞句;對于理解能力比較強的學生,則要求他們多查些資料、多問問題。對學困生要多多鼓勵,當他們因為自己的預習而跟上了教師上課的節(jié)奏時,他們在課堂上就不會如坐針氈了。其他學生預習時所查的資料、所提的問題如果也能得到回應,他們也會覺得課上得很充實。這就是預習帶來的快樂。
二、高年級語文課前預習的發(fā)展策略
1.以常規(guī)預習為基本策略
小學語文的常規(guī)預習就是我們常說的讀課文、畫生字詞、查字典。常規(guī)預習一般在小學低年級就開始要求學生做,做得好的學生到了高年級一般都表現(xiàn)優(yōu)異。如果學生到了高年級還沒養(yǎng)成常規(guī)預習的良好習慣,“讀、畫、查”進行得馬馬虎虎,其課堂學習效果肯定是大打折扣的。因此,高年級語文課前預習策略仍然要以常規(guī)預習為基礎策略,加強常規(guī)預習的布置和檢查,尤其要促進學困生養(yǎng)成預習的良好習慣。同時,還可加強家校聯(lián)系,發(fā)揮家長的監(jiān)督作用,督促學生自覺預習。
2.以重點預習為發(fā)展策略
小學語文的重點預習就是在常規(guī)預習的基礎上,要求能力能夠達到的學生對要學習的課文進行深入研讀,以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滿足他們深入探究的興趣。如果說常規(guī)預習是以“讀、畫、查”為基本要求,那么,重點預習則是圍繞著“問”和“寫”來開展的。“問”要圍繞文章“寫了什么、怎樣寫的、為什么這樣寫”來提出問題,要引導學生多問一些“為什么”。比如《竊讀記》一課,如果學生能提出以下這些問題:課文中的“我”為什么要竊讀?“我”是怎樣竊讀的?“我”在你心目中是一個怎樣的小姑娘?那么,我們就可以說,這個學生的預習是真正到位、有效的。重點預習中的“寫”是指讓學生嘗試著把預習中獲得的理解與感悟寫出來,文字不必多,只言片語也可以,批注在課文旁邊即可,鼓勵學生養(yǎng)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
3.以引申預習為提高策略
小學高年級學生的思維能力已經達到一定高度,已經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能夠運用概念、判斷、推理進行思考。因此,在高年級語文的課前預習過程中,要鼓勵學生適當離開文本,把思考的范圍、空間引申到課文之外。比如,對于學生在預習中提出一些看似不相關的質疑要予以鼓勵。愛因斯坦就曾說過:“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教師應尊重學生獨立的思維方式,讓學生在思考中感受發(fā)現(xiàn)的樂趣、成功的喜悅。教師可鼓勵學生自主閱讀其他類似的文章,對比文章的內容、體裁、結構、寫作方法,做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拓寬視野,增長學識。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開展合作式預習:學生之間可就預習所得互相交流,也可分工合作,從不同角度收集材料,對感興趣的問題進行探究,甚至可以組成預習小組到社會和自然的大課堂中去探訪、實踐。古人云:“善學者,教師安逸而功倍,不善學者,教師辛苦而功半?!睂W生在預習過程中培養(yǎng)了自行搜索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教師能不“安逸而功倍”嗎?
三、高年級語文課前預習的補充策略
1.課內預習、由扶到放的策略
語文的課前預習一般由學生自己在家進行,但是如果一個班級到了高年級,班里的大部分學生還沒養(yǎng)成良好的預習習慣,那就不得不采取課內預習、由扶到放的補充策略。對于還未養(yǎng)成良好預習習慣的學生來說,將預習安排在課內有較多的優(yōu)越性。一是時間上可以保證;二是學生之間的學習氣氛也可以相互感染;同時教師也可以隨時指點,解決學生預習過程中的困難及效果。通過一段時間的課內預習訓練,學生逐步掌握了預習的方法,養(yǎng)成了課前預習的好習慣之后,我們就可以放手讓他們進行課外預習了。有了課內預習打下的基礎,課外預習就可以放得開手,放得下心。有計劃的課內預習,是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所花的時間是必須的,也是有價值的。
2.從嚴把關、加強檢測的策略
高年級的學生求知欲發(fā)展得很快,但專注度容易受到影響。一些原本養(yǎng)成了良好預習習慣的學生,也有可能受到其他因素干擾。如果教師布置了預習,事后卻不聞不問,那就很容易使學生產生輕視預習的心理,久而久之,學生就會馬虎了事,甚至不做了。因此,要加強預習的有效性,就要求教師要嚴格檢查,全面了解學生的預習情況;上課時注意學生的反饋情況,及時了解學生的預習效果。教師的持之以恒,對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學生隨著年級的升高,良好的習慣在教師的督促下也會逐漸形成和固化。英國著名思想家培根說:“習慣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而良好的學習習慣能改變人的一生。
課前預習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一環(huán),而高年級的課前預習有其獨特性,與高年級課程難度的提升、學生思維的發(fā)展以及心理情緒的變化都息息相關。而加強預習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為此我們不僅要有高效的激勵策略,還要科學地運用常規(guī)預習、重點預習、引申預習相結合的發(fā)展策略。在學生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預習習慣的情況下,我們還要采取課內預習、由扶到放、從嚴把關、加強檢測的補充策略。靈活運用以上策略,必能使學生愛上預習,緊跟教師上課的節(jié)奏,獲得語文課應有的充實和快樂。
(責編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