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已經(jīng)明確指出,閱讀是教師、學生以及文章作者之間進行對話的過程。通過閱讀,學生可以更加細膩地理解、感知作者的喜悅與憤懣,形成良好的思維能力以及人文情懷。那么,在日常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如何引導,以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呢?
一、挖掘教材中的興趣因素,激發(fā)學生的閱讀積極性
對一件事情只有充分的熱愛,才能夠在內(nèi)心產(chǎn)生強大的動力,促使自己將這件事情做好。閱讀也是一樣,只有讓學生產(chǎn)生閱讀的興趣,變被動閱讀為主動閱讀,學生的閱讀能力才能得到真正地提高。
【案例1】在三年級上冊《獅子和鹿》中有以下一段描述:“鹿不敢猶豫,撒開長腿就跑。有力的長腿在灌木從中蹦來蹦去,不一會兒,就把兇猛的獅子甩在后面。就在獅子灰心喪氣不想追的時候,鹿的角卻被樹枝擋住了。”這一段話講述了獅子捕捉鹿的情節(jié),教師在講解這一節(jié)課時,可以利用小學生對動物天生的好奇心,通過巧妙的提問來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師:同學們有沒有見過獅子和小鹿?能給老師講一下獅子和小鹿分別長什么樣子嗎?
生1:我見過獅子,獅子就像一只兇惡的大貓。
生2:我見過小鹿,鹿的脖子長長的,腿長長的,身上長滿了斑點。
師:同學們都知道,獅子是一種兇猛的動物,而小鹿既可愛又溫順,如果獅子遇見小鹿會發(fā)生什么情況呢?
生3:獅子會吃了小鹿……
師:是啊,所以小鹿要拼命的逃跑。那么,哪位同學能給大家朗讀一下這一段話,讓大家聽一聽小鹿逃跑的經(jīng)過呢?(學生踴躍舉手,然后教師指定一名學生進行朗讀)
分析:由于小學生自覺性比較低,自主思維能力相對較差,因此,要激發(fā)他們的閱讀興趣最重要的就是教師進行正確地引導。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日常的語文教學中,改變以往“灌輸式”的教學模式,發(fā)揮故事引導的魅力,讓學生主動地去閱讀。
二、拓展課本以外的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
書籍是知識的海洋,是學生了解、認識、感悟世界的一扇窗戶。多讀書,讀好書對于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有限的課本知識是十分不夠的,這就要求教師引導學生在課本之外進行閱讀。
【案例2】在學習《蜜蜂》這節(jié)課時,教師可以利用學生對昆蟲的興趣,引導學生去閱讀法布爾的《昆蟲記》。
師:大家已經(jīng)學習了《蜜蜂》這節(jié)課,知道了蜜蜂的厲害本領,但是同學們,你們知不知道,自然界里還有許多其他的蜂類,大約有12萬種呢!下面老師就給大家念一段《昆蟲記》里關于另一種蜂——土蜂的描述:“一大塊顯眼的黃斑長在它黑色的身體上,翅膀呈現(xiàn)出像洋蔥片一樣的琥珀色,時不時地反射著紫光;它腳爪粗壯、支節(jié)清晰,可以清晰地看到上面立著一排排粗糙的短毛?!蓖瑢W們,這就是法布爾對土蜂的描述,你們想知道為什么法布爾對土蜂這么了解嗎?
生1:因為他觀察得很仔細。
生2:因為他對昆蟲很感興趣。
師:同學們說得很對,法布爾是一個非常熱愛昆蟲的人,他的《昆蟲記》里描寫了許許多多的昆蟲,同學們想不想了解更多關于土蜂的故事,想不想見識更多的昆蟲?
生(眾):想……
師:同學們,你們和小時候的法布爾一樣,都是昆蟲迷。大自然里有很多神奇的小昆蟲,這本《昆蟲記》里就講述了大量的昆蟲的故事,希望同學們積極地去閱讀,去了解神秘的大自然,將來成為像法布爾一樣的昆蟲專家。
分析:經(jīng)過這樣的引導,學生立馬對《昆蟲記》這本書產(chǎn)生了興趣,就會積極主動地去閱讀它。這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閱讀,能夠大大提高學生閱讀的效率,增加閱讀的收獲。
三、交流讀書收獲,分享閱讀的快樂
學生在閱讀之中一定會有收獲和體會,也會有疑惑和不解,因此,教師要及時跟進學生的閱讀情況,積極為學生搭建交流的平臺。例如,教師可以開展一些小組交流活動,鼓勵學生分享閱讀之后的心得和體會,以引發(fā)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同時,針對學生在閱讀之中遇到的閱讀效率不高、字詞不理解等問題,要給予適當?shù)匾龑?。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之下,通過多閱讀、多交流,自然會體悟到閱讀的方法、規(guī)律,閱讀能力也會大有提高。
交流閱讀心得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興趣,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不可或缺的一個環(huán)節(jié)。通過交流閱讀心得,可以分享閱讀的快樂,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同時可以拓展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在相互學習、相互借鑒中掌握閱讀的方法和精髓,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總之,在日常的語文閱讀教學中,語文教師要善于利用學生好奇、好問的天性,努力提煉教學中學生感興趣的因素,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法與模式,從而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促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責編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