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理解題型通常由“材料”和“問題”兩部分構成,向同學們提供一個自學材料,該材料可以定義一個新概念,可以探討一種解題思路,也可以引導歸納一種規(guī)律. 這類題不少源于課本,又高于課本,一般難度不大,但構思獨特,寓意深刻,是近幾年中考考查的熱點.
求解此類問題時,如果完全無視閱讀材料直接做題,往往浪費大量時間,得不償失;如果走馬觀花閱讀而沒有思考理解,則無法讀懂問題本質,造成解題障礙. “閱讀—分析—理解—創(chuàng)新應用”是求解閱讀理解類型試題的基本步驟.
例1 (2013·欽州)定義:直線l1與l2相交于點O,對于平面內任意一點M,點M到直線l1、l2的距離分別為p、q,則稱有序實數(shù)對(p,q)是點M的“距離坐標”,根據(jù)上述定義,“距離坐標”是(1,2)的點的個數(shù)是( ).
A. 2 B. 3 C. 4 D. 5
【思維切入點】聯(lián)系平面直角坐標系中坐標,理解新定義“距離坐標”,掌握“到一條直線的距離等于定長k的點在與已知直線相距k的兩條平行線上”是解題的關鍵.
【解答】C.
【技巧提示】如圖1,由于到直線l1的距離是1的點在與直線l1平行且與l1的距離是1的兩條平行線a1、a2上,到直線l2的距離是2的點在與直線l2平行且與l2的距離是2的兩條平行線b1、b2上,它們有4個交點.
例2 (2012·寧波)鄰邊不相等的平行四邊形紙片,剪去一個菱形,余下一個四邊形,稱為第一次操作;在余下的四邊形紙片中再剪去一個菱形,又剩下一個四邊形,稱為第二次操作;…依次類推,若第n次操作余下的四邊形是菱形,則稱原平行四邊形為n階準菱形. 如圖2,?ABCD中,若AB=1,BC=2,則?ABCD為1階準菱形.
(1) 判斷與推理:
①鄰邊長分別為2和3的平行四邊形是幾階準菱形?
(2) 操作、探究與計算:
①已知?ABCD的鄰邊長分別為1、a(a>1),且是3階準菱形,請畫出?ABCD及裁剪線的示意圖,并在圖形下方寫出a的值;
②已知?ABCD的鄰邊長分別為a、b(a>b),滿足a=6b+r,b=5r,請寫出?ABCD是幾階準菱形.
【思維切入點】理解“操作”中“剪去一個菱形”只與平行四邊形邊的長短有關而與位置無關是解題的關鍵.
【解答】(1) ①2;
【技巧提示】根據(jù)已知n階準菱形定義,當平行四邊形鄰邊長無法比較長短時,需分類討論,正確將平行四邊形分割,防止單純模仿而導致漏解的情況.
例3 (2013·臺州)任何實數(shù)a,可用[a]表示不超過a的最大整數(shù),如[4]=4,
=1,現(xiàn)對72進行如下操作:72[第1次]
=8[第2次]
=2[第3次]
=1,這樣對72只需進行3次操作后變?yōu)?,類似地,①對81只需進行______次操作后變?yōu)?;②只需進行3次操作后變?yōu)?的所有正整數(shù)中,最大的是______.
【思維切入點】理解[a]的意義,特別是逆向思維時,由
的值確定a的取值范圍. 同時從“對72的操作”中總結歸納規(guī)律.
【解答】3;255.
【技巧提示】從只需進行3次操作后變?yōu)?的所有正整數(shù)中找出最大的,需要進行逆向思維,若
=1,則a可以取的最大整數(shù)為3;若
=3,則a可以取的最大整數(shù)為15;若
=15,則a可以取的最大整數(shù)為255,∴最大為255.
雖然閱讀理解題變化萬千,呈現(xiàn)形式多樣,但只要我們學會讀題,在“讀”中找尋新知識與原有知識之間的關聯(lián),把握新概念的本質,在“讀”中探求數(shù)學思想和解題方法,進而遷移,實現(xiàn)從模仿到創(chuàng)造的思維過程,閱讀理解問題也就迎刃而解!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