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晉之
1968年4月4日,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在領導工人罷工運動中遭到毒手,帶著他未完成的夢想與世長辭了。那年,奧巴馬7歲。誰也不會想到,40年后,這個曾經(jīng)在肯尼亞大陸上奔跑過的黑人男孩兒,會成為美國的第一任黑人總統(tǒng)。當他在華盛頓宣誓就職時,全美國乃至全世界的黑人為之歡呼雀躍。我多么希望馬丁·路德·金還活著,他能親眼目睹這一切,帶著熱淚與微笑。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帶著理想與遺憾離去。也許,彌留之際的他心中仍有不甘,他恨自己的雙眼漸漸模糊,他恨自己的手腳無力移動,他恨自己漸漸微弱的呼吸慢慢迷離。但他只能安然放手,留下一句微弱卻氣壯山河的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還有什么比帶著未竟的理想離去更為悲切?
歷史,為我們書寫了一頁頁的遺憾,有多少偉人在彌留之際依依不舍地離去,絕不是因為他們貪生怕死。只因他們畢生奮斗的事業(yè)沒能開花結果,只因慨嘆人生太短,路太長。
死亡是上帝自私的武器,他害怕人們達到他的高度與他分庭抗禮,所以,他給每個人的生命加上一個期限,用死亡限制人們追求的腳步,讓你無法走完追趕他的路程。希臘神話中飛向太陽的人——伊卡洛斯,因為翅膀熔化而墜落,這正是每個人的命運。
古今中外,有多少科學家在其愴然離世時,仍有許多未解之謎縈繞心頭,他們的大腦仍注滿熱情的渴望,也許在心跳停止的那一瞬間,思考仍未停止。一部電影里有這樣一個片段:一位重傷的植物學家被抬到林中的土著村落救治,當他被抬到村落中的“圣樹”下時,他睜大著眼睛,用孩子般的聲音念著:“我多想采些樣本……”我永遠忘不了他當時的眼神,像個充滿渴求的孩子。伽利略終其一生也未能撼動當時人們的愚昧,愛因斯坦死前仍在構建他的“大一統(tǒng)”理論……但就像流星的殞落,這些偉大的人都在燃盡自己的生命之火后,黯然泯滅。如果他們的生命稍稍延長,那人類文明史定然會變得更加璀璨。但焰火畢竟是瞬間的燦爛,它無法點亮整個夜空。
因此古人常感慨“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確,面對萬世之功業(yè),每個人像是面對太行、王屋的愚公,一顆火種無法點亮夜空,于是我們學會了薪火相傳,之后便有了燎原之勢。在前行的路上,我們并不孤單,因為總有人循著你的足跡前行,再開辟新的疆土。
我知道,終有一天,我這雙蠟制的翅膀也會熔化,但我想試試,在墜落之前,我到底能飛多高。
名師點評:人生百年,終有一死;天地永存,沒有止境。的確,相對于無窮無盡的宇宙,就是長命百歲的人也只是朝菌、蟪蛄。但人類的偉大就在于沒有人因為生命苦短而停止探求,他們用前仆后繼的追求精神,把世界日新月異地改變。所以,我們不必為一己生命的短暫而沮喪,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生命接力之中,也就參與了人類物質(zhì)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創(chuàng)造,即使不能像偉人一樣名垂青史,但至少可以在這個我們曾經(jīng)來過的世界上留下生活的痕跡。
(十堰市一中閔長春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