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華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開展,在教學過程中越來越重視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程度。在政治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學生的參與度,不僅具有提高政治教學質量的近期作用,而且具有提高學生素質的遠期功效。新課程改革要求加強學生的參與,因此,要切實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教與學是師生雙邊的關系,教要得法,學要主動。主動來自興趣,興趣需要培養(yǎng)。同樣的教材,講得生動,妙趣橫生,學生百聽不厭,回味無窮;講得教條,枯燥無味,學生呆若木頭,事倍功半。為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講課藝術,增強教學效果。
1 態(tài)度和藹、語言幽默
教師的充分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古板的面孔、嚴厲的訓斥會使師生間豎起一道難以逾越的高墻。學生希望每天能夠看見老師一張和藹可親的臉。和藹可親的態(tài)度可以感染學生,并是他們對教師的授課感興趣。和藹可親的態(tài)度能夠清除學生的畏懼感,可以拉近師生距離,學生在親近教師的同時也會不自覺地熱愛你所講授的課程。幽默風趣的語言是一種包含智慧和情趣的領域,令人回味和神往。教師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要緊緊扣住學生的大腦興奮中心,想方設法創(chuàng)設教學高潮,幫助學生度過疲勞期。這樣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關鍵就在于要恰倒好處地使用風趣幽默、生動形象的語言。一個生動的比喻往往會有畫龍點睛的作用,一個針砭時弊的順口溜往往會發(fā)人深省。所以,政治理論課的教師除了清晰嚴謹之外,還有詼諧幽默,只有這樣,課堂氣氛才回輕松、融洽、友好和活躍,也才能將學生引入一個更高的學習意境。
2 分解抽象內容,采用直觀教學方式化難為易
政治科很多教材知識理論性很強,也比較抽象難懂,學生不易理解接受。教學中,教師如能引用一些學生熟悉、比較直觀的事例作比喻,可化抽象為具體,化深奧為簡明。例如在講授“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這一課題中關于“一個中心”與“兩個基本點”之間的關系時,如果單從理論上去說明它們之間的關系的話學生會感覺一頭霧水,似懂非懂。但如果做這樣一個比喻,效果就會不一樣:經濟建設好比一部大車,四項基本原則就是它的方向盤,改革開放就是它的發(fā)動機,大車有安全快速行使就少不了方向盤和發(fā)動機。如此深入淺出的描述,學生更容易接受知識。
3 靈活教學方法,采用趣味性教學,增加政治課吸引力
初中政治的教材改革之一是在課文中穿插了“想一想”與“談一談”“試一試”等欄目,知識性和趣味性并重。比如在教授“讓我們選擇堅強”這一課題時,為了讓學生加深對意志堅強作用的認識,我們教師可以穿插并用好教材中的“查找有關張海迪和保爾的資料。想一想他們在意志品質方面有哪些相同之處”活動,讓學生“動”起來,這對于求知欲旺盛的學生會具有較強的誘惑力。穿插這樣一些趣味性的活動,它將可以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以培養(yǎng)學生閱讀、動腦、觀察、想象的思維能力。因此,在授課的過程中,教師不應該忽略了這些環(huán)節(jié),而應相應地加以引導、因地制宜。
4 改革教學方式,使用觀察發(fā)現(xiàn)法教學
觀察發(fā)現(xiàn)法其實質是讓學生自主的發(fā)現(xiàn)問題,通過師生合作的方式去探索問題的解決方式。這種教學模式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務必注意引導學生參與。這種教學模式也許需要花費的時間比較多,但可以在教學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并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發(fā)現(xiàn)、總結出某些規(guī)律。這時再讓學生將所發(fā)現(xiàn)的規(guī)律、結論用他們的語言表達出來,教師再加以講評、改正。通過教師的引導,就可以將書本的知識讓學生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后變成自己的知識,有助于學生的理解及記憶,既培養(yǎng)了學生觀察發(fā)現(xiàn)能力,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增強了教學效果。
5 加強課后總結,重視作業(yè)的質量
課后作業(yè)是課堂教學反饋的重要手段,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一環(huán)。作業(yè)講評是批改作業(yè)的延續(xù),高質量的作業(yè)講評,要求教師事先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批改記錄、講評計劃及注明詳講、略講與不講,善于捕捉典型的錯誤和代表性題目。作業(yè)講評還具有及時性。及時講評,可使學生及時更正錯誤,在原作業(yè)的基礎上,再次思考,發(fā)現(xiàn)自己知識的缺漏和錯誤的思維習慣、方法,更好地把握知識的準確性,加深掌握程度。作業(yè)講評要求學生積極配合。長期以來,不少學生完成作業(yè)當作向老師“交差”,發(fā)下去的作業(yè)只看批語,不檢查錯誤的原因,更談不上糾正。有些較好的學生,雖然留心檢查錯誤的地方,但往往就錯改錯,不做深究,久而久之養(yǎng)成了不獨立思考、得過且過的壞毛病。因此,講評作業(yè)時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不要只是機械地給出正確答案,而要注意教給學生解題的方法。有爭議的問題,可以讓學生一起討論,各抒己見,再由教師歸納、總結。在討論中加深對新舊知識的理解,加強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有利于補缺補漏。
6 加強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激發(fā)學生思想政治課興趣
教師應重視自身的個性修養(yǎng),以積極的一面影響學生、帶動學生。有的學生缺乏刻苦精神,學習沒干勁,成績不理想,容易產生自卑、多疑心理,常常喜歡在課堂上“表現(xiàn)”一下,以期盼引起重視,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對這種學生,如果只是一味的批評,只會增加壓抑情緒,甚至形成逆反心理,專門與教師對著干,影響課堂教學。因此,對差生,主要從非智力因素方面多加培養(yǎng),本著"愛"的原則,抓住各自的性格特點,盡心安撫,多關心和愛護,多給予鼓勵。在學習上給予耐心輔導,取得點滴進步就要充分肯定,幫助他們樹立信心,把心思安在課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