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國
眾所周知,不少疾病需要長期臥床。有的在醫(yī)院病床上接受治療,有的在家里的臥榻上調養(yǎng)。應當提醒的是,長期臥床可能發(fā)生某些并發(fā)癥,也就是原病未愈又添“新病”。這不僅給患者增加痛苦,更可能使病情復雜化,甚至加速患者的死亡。有的患者不是死于原來的疾病,而是死于長期臥床帶來的并發(fā)癥。對此,切勿等閑視之。
這里,對長期臥床容易帶來的幾種并發(fā)癥舉例說明,希望患者及家屬加以重視。
感染:墜積性肺炎
【真實病例】張老太患腦動脈硬化多年,去年冬天又發(fā)生腦血栓。雖經搶救脫險,卻留下半身不遂,于是長期在家臥床休養(yǎng)。今年早春,氣溫較低,張老太卻出現“感冒”癥狀,繼而咳嗽加重且有些“氣緊”,被送去醫(yī)院就診,拍片見肺部有炎性陰影。醫(yī)生診斷為“墜積性肺炎”,與其長期臥床而很少變換體位有關,經抗生素治療方告痊愈。
長期臥床的患者極易引起肺底部持久充血、淤血、水腫而發(fā)炎。而且人體呈臥床姿勢時,呼吸能力下降,呼吸道分泌物難以排出,逐漸在肺部堆積,這不僅影響呼吸,亦易導致感染。久病臥床者往往機體免疫力下降,偶遇氣候變化,一些條件致病菌(編者注:條件致病菌是人體的正常菌群,當其集聚部位改變、機體抵抗力降低或菌群失調時則可致病,如變形桿菌)或原本致病性弱的細菌便乘虛而入而致病。
墜積性肺炎患者多數久病體弱,經不起氣溫的突然變化。因此,平時就要讓患者吃好穿暖,預防著涼感冒。鼓勵患者多做深呼吸,或主動按胸,輕叩背部,鼓勵咳嗽排痰。不能自行翻身者,家人要定期協助患者翻身、拍背、叩胸,或對痰液黏稠的患者給予超聲霧化吸入,稀釋痰液,促進排痰。與此同時,應在醫(yī)生指導下合理選用抗生素治療。
血栓:下肢深靜脈血栓、肺血栓
【真實病例】今年春節(jié),68歲的羅大爺外出旅游,不幸發(fā)生車禍致左股骨頸骨折。急診入院后行手術治療,經2個多月的臥床調養(yǎng)才出院回家繼續(xù)臥床休養(yǎng)。然而就在出院回到家中的當天下午,他在下床活動時忽然感到呼吸困難,旋即昏倒在地。送到醫(yī)院時已經死亡。尸檢證明,羅大爺系死于肺栓塞,乃由于長期臥床引起下肢深靜脈血栓,血栓脫落而致肺栓塞。
長期臥床患者因肢體缺少活動,下肢靜脈血液回流緩慢,容易形成血栓,出現肢體腫脹、疼痛。該血栓形成也與血液淤滯與高凝狀態(tài)有關,由于血栓與血管壁僅有輕度粘連,容易脫落成為栓子而形成肺栓塞。
因此,長期臥床患者為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能活動四肢者應經?;顒铀闹?,多飲水??勺孕谢蛴杉胰藚f助對下肢進行肢體按摩,促進血液循環(huán),并在醫(yī)生指導下服用小劑量的抗凝藥(如阿司匹林)。對于有明顯抗凝禁忌者,可采用保守預防方法:包括早期起床活動、穿彈力長襪等。
若發(fā)現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應及時進行治療,其目的主要是預防肺栓塞。方法包括——
(1)抬腳:臥床抬高患肢超過心臟水平,直至水腫及壓痛消失。
(2)抗凝:由醫(yī)生用藥,如肝素、華法林等;在血栓形成早期,尿激酶也有一定的效果。
(3)“上網”:如因出血體質不宜用抗凝治療者,或深靜脈血栓進展迅速達膝關節(jié)以上者,可到醫(yī)院實施經皮穿刺下腔靜脈濾器放置術(“上網”),可將脫落的血栓“網住”從而預防肺栓塞。
腎結石
【真實病例】去年暑假,某中學的劉老師家中失火,劉老師下腹部和大腿均發(fā)生Ⅱ度燙傷,到市醫(yī)院燒傷科住院治療。醫(yī)生每天對傷處進行檢查和換藥。他按要求臥床休息,基本上未下床。一個多月后創(chuàng)面全部合口,醫(yī)生說再過一周就可出院。然而當晚他突然感到左側腰部劇烈絞痛,經B超檢查被診斷為腎結石。原來,是由于長期臥床且喝水少所致。
長期臥床患者全身骨骼脫鈣明顯,大量鈣鹽從腎臟排出。如飲水不多,鈣鹽易在腎臟或膀胱形成結石或引起感染。因此,應鼓勵患者多飲水,起到沖洗尿路的作用。每天做好會陰部的清潔工作,可根據病情保留導尿管或使用抗生素,按照醫(yī)囑給予膀胱沖洗療法。
褥瘡
【真實病例】王老漢因患肺癌而臥床不起,住院近半年,先行化療后再考慮是否可作手術。但住院臥床3個月左右,即在兩胯部外側及尾骨處出現3處褥瘡,使其病上加病,只得加強護理并采用“抗菌噴劑”等進行治療。
褥瘡可以說是長期臥床最常見也是很難治的并發(fā)癥,很多人都知道。褥瘡的學名為壓力性潰瘍,俗稱壓瘡,是患者長期臥床局部長期受壓而發(fā)生的潰瘍。
既然壓瘡是因壓力所致,那么,其預防方法就是局部減壓和清潔護膚。
(1)床上自動:患者應發(fā)揮主觀積極性,能動就動,能翻(身)就翻,切忌長久保持一個種姿勢。
(2)協助翻身:不能床上自動者,則由家人協助翻身。每隔2小時翻身1次。翻身時動作要輕柔,應將患者抬起再挪動位置,切忌強行推、拉、拖。
(3)氣墊減壓:鋪氣墊床或墊氣圈使骨突處避免受壓。
(4)保持皮膚清潔:做到勤洗勤更換床單。早晚用溫水給患者擦洗,每次擦洗后涂少許滑石粉。保持床單清潔、干燥。
若發(fā)現壓瘡易發(fā)部位(特別是骶部)皮膚發(fā)紅等表現,則應及時處理。家人應勤作按摩,可用掌心涂紅花油按一定的順序或方向按摩受壓部位的皮膚,每日數次以促進局部的血液循環(huán)。若局部已經出現潰瘍,則應向醫(yī)生或護士咨詢具體措施,潰瘍面較大者,最好住院治療。
骨質疏松
【真實病例】年逾古稀的吳老太因中風后遺留偏癱、說話和吞咽不利索而長期住院臥床治療。馬年大年初二,她打了一個噴嚏,不久覺得左側大腿腫痛,經檢查確診為股骨骨折。家人來醫(yī)院一聽老人無端骨折,一口咬定是護理人員行動粗疏所致。眼看就要鬧出醫(yī)療糾紛,正好主任來查房,才解開“無端骨折”之謎。原來由于老太太長期臥床不動,導致嚴重骨質疏松,進而發(fā)生自發(fā)性骨折,這種骨折并非受到外力的撞擊所致,患者可能在翻身、打噴嚏等過程中發(fā)生骨折。
長期臥床的患者導致骨質疏松的主要原因是運動量減少,鈣、磷、蛋白質丟失所致。臥床時間越長,骨質疏松越重,發(fā)生骨折的可能性越高,無需外力,骨頭就會碎裂,故被人稱為自發(fā)性骨折,亦即病理性骨折。
有些老年人臥病前沒有骨質疏松,骨質一直達標,但臥床后卻出現了骨質疏松;不少老年人臥病前骨質疏松程度較輕,而臥床后卻見加重。研究發(fā)現,脊柱骨等在臥床情況下極易丟失骨量,臥床36周即可丟失20%~40%。此外,長臥少動還會引起肌肉萎縮。
為了避免久臥而致骨質疏松和肌肉萎縮,除了多曬太陽、補充鈣劑和維生素D,肢體的主動和被動運動是最有效的方法。身體較虛弱者可由家屬或醫(yī)護人員進行全身肌肉按摩,主要采用捏拿肌肉的方法,刺激肌肉收縮。被動活動四肢關節(jié),刺激骨骼,減少骨量丟失。肌肉按摩每日2次。身體狀況較好者可以進行主動肌肉收縮(使肌肉用力),進行主動的關節(jié)活動,可以減少骨量丟失,防止關節(jié)粘連而出現功能障礙;也可在床頭系一布帶,患者雙手牽拉布帶,雙下肢蹬住床頭。每日3~4次,每次10~20下。病情允許的臥床患者可做仰臥起坐,以及腰背肌的功能鍛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