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仙庭 楊 麗
(浙江省金華市第五醫(yī)院,浙江 金華 321001)
針刺聯(lián)合推拿治療頸椎病急性眩暈臨床觀察
蔣仙庭 楊 麗
(浙江省金華市第五醫(yī)院,浙江 金華 321001)
目的觀察針刺聯(lián)合推拿治療頸椎病急性眩暈的臨床療效。方法 頸性眩暈患者62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1例,均采用針刺風池、百會、頸夾背穴位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輔以推拿治療。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總療效以及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的臨床癥狀改善情況。結果觀察組總有效率為87.10%,高于對照組的64.52%;觀察組功能與癥狀改善優(yōu)于對照組(均P<0.05)。結論針刺聯(lián)合推拿治療頸椎病急性眩暈,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體征,并且臨床效果優(yōu)于單一的針刺治療。
針刺 推拿 頸椎病 臨床效果
頸性眩暈是指由于頸部椎間盤變形、髓核突出、慢性勞損、外傷等因素刺激和壓迫周圍的血管和神經,引起大腦供血不足而出現(xiàn)的以頭暈、惡心、嘔吐和頸部不適為主的一類病證,是椎動脈型頸椎病急性發(fā)作的表現(xiàn)[1]。其特點是眩暈的發(fā)生或者加重與頸部活動有關。筆者近年采用針刺聯(lián)合推拿治療頸性眩暈,取得較好療效?,F(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本院收治的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62例,均符合文獻[2]診斷標準,本次眩暈急性發(fā)作病程在3 d以內。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兩組。觀察組31例,男性17例,女性14例;年齡18~73歲,中位年齡50歲;發(fā)現(xiàn)患有頸椎病3月至25年。對照組31例,男性19例,女性12例;年齡22~78歲,中位年齡53歲,發(fā)現(xiàn)患有頸椎病1~23年。兩組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1)對照組:患者取平臥位,主穴取百會、風池和頸夾脊穴。配穴取風陽上擾加行間、丘墟等。先對穴位進行常規(guī)消毒,取28號針于頸部壓痛點進針1~1.5寸,將針尖微向脊柱偏,手法為平補平瀉,施以提插、捻轉綜合手法。針感需傳至肩部和上臂。局部在針刺完后要溫灸,2寸毫針對大椎穴直刺,針尖微向上斜,1~1.5寸,患者應感局部有酸脹感并向前額、頭部、眼眶擴散。頸夾脊穴等穴位采用常規(guī)刺法,留針30min,每日1次,療程10 d。(2)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輔以推拿治療?;颊呷∽?,操作醫(yī)師站立于身后,用掌根部或者拇指對外關、曲池、合谷、風池等穴位按揉數(shù)次并輪換進行;再醫(yī)師用推、拿、揉、點、撥等手法對患者的頸肩部軟組織放松;最后對兩側肩頸進行揉按,對大椎行振擊,并對上肢和肩部叩打結束。同時依據患者的不同臨床表現(xiàn)以及病情,手法可適當加減。每日1次,療程10 d。
1.3 療效標準 根據文獻[2]執(zhí)行。臨床治愈為頭痛、頭暈、頸部痛等癥狀消失,頸部功能活動正常,能參加正常工作和勞動,改善率90%以上;顯效為臨床癥狀消失或明顯減輕,體征明顯好轉,功能基本恢復正常,改善率75%~90%;有效為臨床癥狀、體征減輕,但仍遺留部分癥狀、體征功能障礙,改善率35%~75%;無效為治療前后癥狀、體征無變化或加重,改善率<30%(所有受試者經治療后需手術者均按無效計算)。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16.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χ2檢驗、t檢驗和Ridit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綜合療效比較 見表1。結果示觀察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功能與癥狀改善情況比較 見表2。根據文獻[3]評定評分。兩組患者治療前功能與癥狀評分相近(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改善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
表2 兩組功能與癥狀改善情況比較(分,±s)
表2 兩組功能與癥狀改善情況比較(分,±s)
組 別 治療后 改善分數(shù)觀察組 39.62±4.20△ 0.80±0.22△對照組 28.72±2.41 0.31±0.13 n 治療前31 23.10±2.71 31 22.53±4.13
頸椎病是頸椎間盤退行性變、頸椎骨質增生及頸部損傷等引起的綜合癥狀,其發(fā)病機理多與神經壓迫、神經刺激及應力改變等因素有關,多發(fā)于中老年人。通常頸椎移位、頸部肌緊張痙攣以及椎關節(jié)硬化增生是暈厥的主要原因。
由于頸性眩暈是幾種因素如椎動脈退變、受壓,交感神經刺激等共同作用的結果,這就需要臨床上要采取多種手法綜合治療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觀察組通過采用頸夾脊、風池、百會等穴位針刺配合推拿為主的非藥物綜合治療,宣暢氣血、疏通經絡、通利關節(jié)從而達到治療目的。另外,推拿能夠疏松頸部痙攣疼痛的肌肉,改善血液循環(huán),同時能使錯位的組織和關節(jié)得以糾正,擴大椎間隙和椎間孔,減輕對椎動脈的壓迫,改善血供[3]。本觀察顯示,針刺配合推拿手法綜合治療的臨床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且對頸椎病急性眩暈患者功能和癥狀的改善情況也優(yōu)于對照組,說明聯(lián)合治療的效果要優(yōu)于單一治療。
[1]李鋒,婁思權.頸性眩暈[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05,20(3):227.
[2]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34-235.
[3]羅永雄,羅青,龍衛(wèi)芳,等.物理療法結合手法復位治療椎動脈型頸椎?。跩].中國康復,2006,21(3):201.
R246
B
1004-745X(2014)03-0543-02
10.3969/j.issn.1004-745X.2014.03.081
2013-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