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鄧濤
摘 要:斑會課是班級文化建設的重要平臺,上好班會課要講求方法,要制定規(guī)劃,讓學生真正喜歡班會課。
關鍵詞:班級;文化建設;班會課
班會課,往往是班主任的獨角戲??偸前嘀魅我粋€人用不同的語言去重復一些相同的觀點和態(tài)度,三年下來,班會課不但成為班主任的負擔,也成為學生的負擔。為了減輕大家的負擔,許多的班會課也自然變成了批判會、考試課、自習課,一些班會課被“賣”給了任課老師,也是不得已之舉。
作為班主任,我也曾有過上述的煩惱,為此我也對“班會課怎樣上?”做過一些嘗試和改變,對班會課有了新的認識,現(xiàn)將我的感受總結如下。
一、班會課要有計劃
班主任一接班就是三年。對于三年學生的發(fā)展,根據(jù)學生成長的規(guī)律,班主任要有一個宏觀的班級建設規(guī)劃。為了配合這個規(guī)劃,班主任應該結合自己班級學生的特點,制定一個班會課的規(guī)劃。
下面是我在近兩屆學生班會課的規(guī)劃:
高一年級,為高中的起始年級,班會課重點應放在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上。所以,高一的班會課我組織學生學習《百家講壇》于丹講論語?!坝诘ぶv論語”共有八集:學習之道、理想之道、交友之道、處世之道、心靈之道、天地之道、理想之道、君子之道。
每節(jié)班會課,班長花5分鐘總結上周班級的表現(xiàn),然后35分鐘觀看《百家講壇》——于丹講論語視頻,最后5分鐘由學生或老師談觀后感。
我發(fā)現(xiàn),于丹老師對論語的生動講解,總能觸動學生的心靈,引起學生的共鳴。
高二年級,是學生成長的叛逆期,此時的學生開始有自己的思想,但又很不成熟,我的班會課重點應放在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上。結合不同的班級學生特點,給他們選看不同的主題,如我們班在班會觀看過“美麗中國”“舌尖上的中國”“國家地理”“說文解字”……
這些主題看似與班級管理無關,與生活態(tài)度也無關。但是學生增加了自己的知識含量,開闊了自己的視野,提升了自己的品質,描繪了對自己今后生活的期望,無疑也改變了自己的生活態(tài)度。
高三年級,是高考沖刺的年級,一般來說,這個階段的學生心理壓力大,生活相對單調,但也是學生思想逐步成熟的一個年級,我的班會課重點放在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的世界觀上。在高三的班會課上,我組織學生觀看CCTV的“新聞周刊”。讓學生了解一周國家的大事小情,讓白巖松教大家怎樣辯證地看待事物。我校原來的朱毛智書記對這樣的班會課很感興趣,并親自參加了我們班的兩次班會課,他認為這樣的班會課對學生高考寫作文很有幫助。
二、班會課的形式要多樣
我們班的班會課一般有四種形式:
1.主題班會。根據(jù)學校的活動,結合學校班級管理規(guī)劃開展的主題班會。如,開學后的“新學期、新面貌”,重陽節(jié)的“孝敬父母”,三月份的“學習雷鋒”。主題班會由班團支部書記負責組織。主題班會一則是完成學校的工作任務,也有一些主題班會根據(jù)班級建設的需要展開,成為全班學生都能參與的班會課。
2.專題班會。不同時期的班級文化建設,總會有一些相對固定的班會內容。如,高一新生的自我介紹會。高二年級學習負擔加重,針對班級的情況,我們班開展了“學習經驗交流會”。進入高三,我們班召開了“高三動員大會”“高三誓言”主題班會。開學初或放假后,針對班級學生懶散的現(xiàn)象,我們班召開過“重新學習班規(guī)”主題班會。
3.定期班會。每次月考結束,我們班都會召開“考試分析會”“家長會情況通報會”。由班主任總結一個月來班級的學習情況,表彰優(yōu)秀學生,鼓勵進步的學生,指出班級中需改進的學生。
4.常規(guī)班會。就是我上面提到的有組織、有目的、有計劃地學習“百家講壇”,提高了班級的品位,提升了學生的素質。
三、班會課是班級文化建設的重要平臺
班會課案例1:一次“于丹講論語”的常規(guī)班會課上,當學生觀看完了“理想之道”后,班長主持進行常規(guī)的學生自由討論。萬×同學發(fā)言:“論語的確是中華文化的精粹,但于丹老師把它講得太理想化了,是不符合現(xiàn)代社會的潮流的。網(wǎng)絡上北大、清華的大學生大都表示反對于丹的論語觀,如果讓于丹的觀點走向社會,肯定是到處碰壁。我們學習這樣過時的觀點還合適嗎?”頓時,全班學生鴉雀無聲,大家都用眼光看向我。漫長的半分鐘后,班長從我沒有態(tài)度的表情中看出,班主任這沒有答案。于是繼續(xù)主持。團支書發(fā)言:“我也看到了北大、清華的十博士聯(lián)名反對于丹的論語,但我們也要注意到于丹老師的講述,引發(fā)了廣大學子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熱情,引發(fā)了學者的激烈爭論,這就是她的功勞。就算是她只是拋了塊磚,但畢竟引來了玉??!她生動的語言、貼切的故事,引發(fā)了我們對理想的思考。”三三兩兩的學生發(fā)言后,班長總結發(fā)言:“我們從于丹老師這里學習了論語,大家有爭論,說明大家已經學會了思考,每個人心里都有自己的論語,每個人心里也都有自己的理想”。
看到學生的發(fā)言,我覺得自己太有成就感了,因為我覺得我的學生學會了思考,學會了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學會了理解、寬容不同的意見。
這個案例也給我們一個啟示:不要回避爭論,爭論后產生的結論對學生的教育意義更深遠。
班會課案例2:學校將在高中年級開設黨課,我們班有兩個參加黨課的指標。我把班長和團支部書記請到辦公室,問:“你們想成為黨員嗎?”不假思索且異口同聲地回答:“不想”。于是下面就是我苦口婆心做一番思想工作,兩位學生都同意去參加黨課學習。黨課結束后,我又把兩位同學請來,請他們在班會課上給大家上一堂“黨課”,感謝學校對待黨課的認真態(tài)度,兩位學生黨課前后對中國共產黨的看法有了徹底的轉變,一堂“學習黨章”的班會課,從學生羨慕的眼神中看出,大家對中國共產黨的認識也在發(fā)生變化。
這個案例給我的啟示是:學會利用多種力量去參與班級文化建設。學生自己的這種平等的教育,往往比老師、家長這樣自上而下的教育更有效果。
班會課案例3:看完“舌尖上的中國”,班長組織大家回味視頻上的美味。一位學生端出上午沒吃完的拌粉,開玩笑地說:“這是:舌尖上的高中”。大家哈哈大笑,看著學生討論著“拌粉”的產地、店鋪,拌粉的作料,最好吃的拌粉在哪里。我也有一種“家”的感覺。
啟示:班會課上要有爭論,有意義、有思想的碰撞。但我認為,班會課上最不可少的應該是笑聲。
敬重班會課,認真對待班會課,上好每一節(jié)班會課,也讓學生喜歡我們的班會課,還需要我們的班主任花更大的心思。上好班會課,這是班級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平臺。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