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慧穎
結(jié)束了在倫敦近六年的求學(xué)之旅后,我跟隨命運與機緣來到了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xué)做訪問學(xué)者。斯特拉斯堡(Strasbourg,簡稱斯堡)是位于法國東部德法交界處的一個城市。說起斯堡,大家可能并不覺得熟悉。但是說起法國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說《最后一課》中提到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大家肯定都有印象。斯堡就是法國阿爾薩斯大區(qū)下萊茵省的首府。這是一座德法“混血”的城市,自17世紀起曾經(jīng)于戰(zhàn)爭中數(shù)次在德法兩國間轉(zhuǎn)換歸屬權(quán)。如今的斯堡是歐洲議會的中心,也是歐洲委員會、歐洲人權(quán)法院等眾多重要機構(gòu)的所在地。
斯堡與倫敦相距僅1300里,這放在國內(nèi)算不上多遠的距離,但是在歐洲,這個距離卻代表著兩個國家、兩種語言、兩種文化。在過去的半年里,我曾多次往返巴黎,也拜訪過圖盧茲、里昂等幾個大城市,深感法國美食的豐盛、語言的優(yōu)美和文化的絢麗。這期間,我常常不自覺地拿法國與英國對比,也會樂在其中地與法國朋友們熱烈討論這個問題?,F(xiàn)在,我就將自己的心得與大家分享。
美食數(shù)不勝數(shù)
在英國,超市里的蔬菜和水果基本上體現(xiàn)不出季節(jié)變換。因為食物基本都靠進口,所以一年四季總是那么不變的幾樣,比如黃瓜都是從西班牙運來的,櫻桃基本都是從美國進口的,蘋果通常是來自南非的。所以,吃點時令蔬果的訴求在英國基本上行不通。
可是一到法國,馬上就有了一種從島上到了大陸的感覺。大陸的物產(chǎn)真是豐富,不光本國產(chǎn)的蔬果琳瑯滿目,好多竟然都是本省出產(chǎn)的,這對于剛從英國搬到這里的我來說實在是太奢侈了。隨著季節(jié)的變化,蔬果柜臺簡直像在進行閱兵式:從我剛到法國時七八月份的各種桃和杏,到九十月份的各種葡萄,再到年末的蘋果和橘子,真是你方唱罷我登場。
眾所周知,法國是面包、奶酪和葡萄酒的天堂。在法國,面包店里永遠都有新鮮出爐的各式面包。法國人的早、中、晚三餐幾乎都要用面包來配食。法國的面包店可以說是十步一崗、五步一哨,不管住在哪里,購買面包都很方便。而英國就沒有這樣的奢侈了。在英國,只有市中心才會有少得可憐的幾家面包專營店,而且種類和新鮮程度遠不如法國。身居英國的法國人最懷念的就是他們的面包店了。在國內(nèi)時,我經(jīng)常納悶:法國人怎么會喜歡吃硬得像石頭一樣的法棍?其實,新鮮的法棍外脆里嫩,干吃都會覺得很美味,若是再配上奶油、熏肉和奶酪,那簡直是舌尖上的一大享受。只是法棍最好在烘烤完成后的一個小時內(nèi)吃完,否則就會變得越來越硬。
雖然法國美食數(shù)不勝數(shù),但是胖子卻不多。就斯堡來看,街頭上的女性大多身材苗條、衣著時尚。這可能是因為法國人對于食物更注重“質(zhì)”,而不是“量”。法式餐廳的飯菜分量都較少,力圖達到一種少而精的效果,而且法國人在兩餐之間似乎很少吃零食。英國就不一樣了。英國人的肥胖率雖然比不上美國,但肯定比法國要高。英式早餐就是一例高脂肪、高熱量食物的典型代表。一份標準的英式早餐包括兩片培根、兩根香腸、一個雞蛋、一片黃油吐司、一勺番茄豆、一勺炒蛋和一勺炒蘑菇——光是早餐的油脂量就已經(jīng)超過營養(yǎng)學(xué)家建議的一個成人全天攝取的油脂量總和了。雖然英國人也不是天天吃如此豐盛的英式早餐,但英法飲食習(xí)慣之不同從兩國人民的“褲腰”上便可窺見一斑。
浪漫無處不在
說到法國,大家的第一反應(yīng)可能就是著名的法式浪漫了。那么法國人到底是不是真的浪漫呢?到底怎么個浪漫法?為了弄清楚這個問題,我抱著近乎搞學(xué)術(shù)的態(tài)度認真研究了“什么是浪漫”。閱讀了林林總總的資料后,我將浪漫定義為一種情感的表達,它注重直覺、想象力和感覺,追求自由和美感。以這個定義來看,我覺得法國真是將浪漫發(fā)揮得淋漓盡致的一個國家。浪漫存在于法國人生活的每一個細節(jié)中,包括對美食與美酒的追求、對服飾的講究以及對待生活的方式。
在燭光搖曳的餐廳,彬彬有禮的侍者會端上酒單和菜單。而講究搭配的法國人必然要選擇與他們鐘愛的食物最為相配的一款美酒:吃海鮮的話,就一定要配上白葡萄酒,用以烘托海鮮的鮮味;若是吃牛排,就要配上紅葡萄酒。如果細分,則更加復(fù)雜。依照葡萄的種類、產(chǎn)地、年份和收獲月份的不同,葡萄酒的口味有所不同。比如我所在的阿爾薩斯大區(qū)產(chǎn)的白葡萄酒就有Pinot Gris、Gewurztraminer、Muscat、Riesling等幾種。其中Gewurztraminer比較甜,一般是作為餐后酒來飲用。
除了美食與美酒,法國更盛產(chǎn)美女。法國的美女不光天生麗質(zhì),還善于用服飾來展現(xiàn)自己的品位。不管是在商業(yè)街上購物的都市麗人,還是行走在校園里的花季少女,每個人的穿著都顯得恰到好處:衣服剪裁合身,顏色搭配得體,甚至身上佩戴的每一件小飾品都是精心挑選并符合當(dāng)天穿衣風(fēng)格的。難怪法國女人會成為全世界愛好時尚的女性爭相模仿的對象。不過,法國女人盡管穿衣時尚,卻從不盲目追求潮流。英國就不同了,前兩年流行軍綠色大衣的時候,英國的街頭簡直成了一片綠色的樹林。
說到浪漫就不能不提愛情。法國人談戀愛是不是也會別出心裁?外人也許很難了解詳情,但從他們對于PDA (public display of affection,即當(dāng)眾示愛)的接受程度上還是可見他們表達愛意的熱烈程度。在車站等車時,我時常會看到非常投入地進行法式長吻的情侶,而他們周圍不到一米的地方就站著陌生人。不過沒有人覺得尷尬,也沒有人多看他們一眼,好像那是再稀松平常不過的事情。有一次在火車站,我看到一對五六十歲的愛侶正在很有激情地擁吻,才不由感嘆原來法國人PDA的歷史由來已久,不僅僅是年輕人的專利。而相比之下英國人就保守得多,雖然也會有人在大街上熱吻,但他們一般會挑選人較少的地方,動作也較法國人收斂。
法國人的浪漫還表現(xiàn)在為人熱情上。我發(fā)現(xiàn)羅馬語族的人(如法國人、意大利人、西班牙人)大都熱情奔放,而日耳曼語族的人(如英國人、德國人)則崇尚理性和邏輯,表面上看起來也比較內(nèi)斂、冷漠。以中國人的角度來看,法國人比英國人要好接近多了。法國人通常初次與人見面就熱情外露,比如微笑或是問一些問題來表示對對方感興趣。英國人則是慢熱型,不熟的時候會顯得有些冷漠,熟絡(luò)之后才會放得開。另外,我發(fā)現(xiàn)法國人通常比較直率,會比較直接地表達自己的看法,比如會直接說自己不喜歡某物。相比之下英國人就顯得稍微委婉一些,比如會先說一堆贊揚的話做鋪墊,最后再說自己不喜歡,或者干脆不說(如果并不是特別重要的事情)??傊?,英國人給我的印象是特別酷,特別有禮貌(有時甚至有點假),愛自嘲,有幽默感;而法國人則愛吃、愛美、愛享受,也更好接近。
快樂學(xué)法語
剛出國的時候,我經(jīng)常遇見能說三四國語言的歐洲人,那時候還以為他們都是神童。后來才知道,歐洲的語言其實很多都很相似。據(jù)說英語與法語的相似度有20%,與德語的相似度是60%,而法語和意大利語的相似度竟有90%。一個從沒學(xué)過法語的意大利人也能大概讀懂一本法語書。同樣地,一個母語是英語的人也自然就會了大約3000個法語單詞,例如英語中以“-ion”結(jié)尾的詞很多都是從法語中借過來的,像absorption、action、affection等。但是如果你問一個英國人英語和法語是否相似,他們肯定會說“完全不一樣”。但在我看來,這是因為他們沒拿漢語當(dāng)參照系跟法語比過,所以你千萬不要被歐洲人所說的“不一樣”嚇倒。就我的經(jīng)驗來看,在英語很好的基礎(chǔ)上再學(xué)法語不是件很難的事。如果有恒心,你甚至可以像很多歐洲人一樣說三四國語言。
就我自己的體驗來說,學(xué)法語其實是一件很快樂的事。為什么呢?拋開實用性不談,法語是一門很有邏輯的語言,有很多規(guī)律可循。比如各種商店的名稱就很有規(guī)律:面包店是boulangerie,點心店是p?tisserie,肉鋪是boucherie,奶酪店是crèmerie,都是以“-erie”結(jié)尾的,很容易記憶。而英語中對應(yīng)的說法分別是bakery、pastry shop、butcher和cheese shop,跟法語比起來就太缺乏規(guī)律性了。
購物之“苦”
法國是一個非常注重傳統(tǒng)的國家,比如紅酒和奶酪很多都是遵循古法制作,不允許加入現(xiàn)代的添加劑。不過這種傳統(tǒng)有時卻顯得有點落后。在注重效率的英國,網(wǎng)上購物十分發(fā)達,新鮮的魚、肉、蔬菜等全都能通過網(wǎng)購獲得。各大超市也都提供送貨上門服務(wù),而且可以將收貨時間精確到小時。這對時間緊張的上班族和提東西不方便的人來說實在是非常便捷。除了超市,各個服裝品牌幾乎也都有寄送服務(wù)。小家電和日用品也不例外,Amazon上的選擇琳瑯滿目,而且價錢比實體店便宜。在英國時,我曾經(jīng)創(chuàng)下過兩個月不出門買東西的記錄,天天在家收包裹。可到了法國情況就不同了,網(wǎng)上購物很不方便,種類也少。網(wǎng)購成癮的我只好天天拎著購物袋去超市排隊。不過,網(wǎng)購不方便也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可以省錢。畢竟一鍵購物的誘惑力實在是太大了,很容易就讓人買些本來不需要買的東西。
在法國,所有商店(除了少數(shù)面包店和小賣店之外)周日都是關(guān)門的,就連人聲鼎沸的巴黎也是如此。而在英國,商店每天都會營業(yè),只是在周日時開門會稍晚一些。剛到法國時,我非常不適應(yīng),經(jīng)常忘記在周日之前買好食物??僧?dāng)我就此跟一個法國朋友抱怨時,他卻說:“商店周日不開門實在是太好了,周日最好永遠不開門!”我當(dāng)時十分不解,以為法國人習(xí)慣了“宅”的生活。直到某個周日我們造訪城郊孚日山脈的Haut-Koenigsbourg古堡,看到山腰上停著的長長一排車和在戶外遠足、郊游的人們,我才突然理解了法國人的周日。從金錢的束縛中解脫出來,回歸自然,造訪古跡和博物館,走在靜謐的街道,與家人分享甜蜜的時光,那一份愜意、慵懶與自得,不就是法式浪漫的真實寫照么?
對比了半天英法之不同,我只能得出一個結(jié)論:英國有英國的好,法國有法國的妙。如果總在一個地方生活,對于這個地方的好與壞不免變得有些麻木,只有離開之后才會懷念和珍惜?,F(xiàn)在的我在法國享受奶酪與法棍,偶爾回到倫敦,也一定會不失時機地來一頓英式早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