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海燕 李贊 馬玉嬌 陳晨 朱媛 董紅艷
摘 要 目的:了解0~6歲聽損助聽后兒童教育現(xiàn)狀及需求。方法:使用自制問卷表《0-6歲聽力補償或重建兒童康復教育需求調(diào)查問卷》,分別對聽損兒童家長及其教師進行抽樣調(diào)查,根據(jù)其結果總結并分析0~6歲聽損助聽后兒童的教育現(xiàn)狀與需求。結果:①聽損助聽后兒童助聽輔具佩戴意識加強,但助聽效果有待改善;②溝通方式需求尚未全面滿足,適性溝通方式有待進一步研究;③康復教育的課程構成和團隊不夠全面;④安置模式形式多樣,但適切性有待加強。結論: 0~6對聽損助聽后兒童的康復教育應在遵循傳統(tǒng)康復教育基礎上,切合其更多的特殊需求。
關鍵詞 聽損 助聽 兒童
中圖分類號:G761.2 文獻標識碼:A
Study on the Status and the Needs of Hearing Aid of 0-6
Years Hearing Loss Children's Education
XU Haiyan, LI Zan, MA Yujiao, CHEN Chen, ZHU Yuan, DONG Hongyan
(Nanjing Technical College of Special Education, Nanjing, Jiangsu 210038)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hearing loss 0-6 years to help children's education status and needs to hear. Methods: Questionnaire homemade "0-6 years of hearing compensation or rehabilitation of children with educational needs rebuilding questionnaire" were parents of children with hearing loss and their teachers conducted a sample survey, summarized and analyzed 0-6 year old hearing aids hearing los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after the child's educational status quo and demand. Results: ① hearing loss Hearing aid hearing aids for children to wear to strengthen awareness, but room for improvement in hearing results; ② not yet fully meet the needs of communication, adaptive communication needs further study; ③ rehabilitation and education programs constitute the team is not comprehensive enough ; ④ placement patterns in various forms, but the appropriateness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Conclusion: 0-6 against hearing loss Hearing aid rehabilitation education for children should follow the traditional basis of rehabilitation, education, tailored to their specific needs more.
Key words hearing loss; hearing aid; children
0 前言
聽損是世界范圍內(nèi)的多發(fā)病。在我國,據(jù)2006年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diào)查結果推算,現(xiàn)有聽力殘疾2780萬人,占殘疾人總數(shù)24.16%,其中0~6歲聽損兒童約13.7萬。然而,隨著聽力學技術的發(fā)展,助聽器和人工耳蝸被越來越多的聽損患者所接納。然而,多年來的聾童教育理論和現(xiàn)有的康復技術及教育模式是否適合這些新生群體的需要,目前還缺乏這方面的實證研究。本研究針對聽力補償或重建后聽損兒童的發(fā)展需求,在現(xiàn)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實際,設計康復教育需求的調(diào)查問卷,分別對聽損兒童教師和其家長進行調(diào)查,以真正了解聽力補償或重建后聽損兒童的康復教育需求,為其康復教育提出合適對策,進一步促進我國聽力語言康復事業(yè)的發(fā)展。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對象
調(diào)查對象分別為來自全國各地的聽損兒童教師和聽損兒童家長,其中教師81名,家長101名。直接涉及聽損兒童個案數(shù)共101人,年齡在2~6周歲期間,其中男生64人,女生37人,男女生人數(shù)比約為1.7∶1。
1.2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diào)查法。小組成員通過查閱資料與對部分教師的訪談,自制問卷《0~6歲聽力補償或重建兒童康復教育需求調(diào)查問卷》,問卷由康復教育課程、教育溝通方式、教育團隊及教育安置模式等四個部分組成。分別發(fā)放給聽損兒童家長和教師。本研究回收問卷 182 份,其中家長101份,教師81份。
1.3 數(shù)據(jù)處理
采用Excel對調(diào)查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助聽輔具佩戴情況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耳聾患者選擇佩戴助聽器或植入人工電子耳等助聽輔具,接受早期干預。調(diào)查數(shù)據(jù)顯示,被調(diào)查的101名聽損兒童全部都有佩戴助聽輔具,其中雙耳佩戴人數(shù)占到總人數(shù)的75% ;其次,從助聽輔具類型來看,主要以助聽器為主,人工電子耳的數(shù)量也占有一定的比例,但在本次調(diào)查中未出現(xiàn)對調(diào)頻系統(tǒng)的應用;最后,從助聽效果來看,適合水平占到了58%,約有8%的個案家長明確表明輔具助聽效果差??梢姡爴p兒童助聽輔具的運用意識大大的加強了,但輔具的助聽效果還有待進一步提高,特別是雙耳佩戴與調(diào)頻系統(tǒng)的使用亟需重視。
2.2 教育溝通方式
從被調(diào)查的家長和教師的統(tǒng)計結果來看,目前聽損兒童已經(jīng)采用的溝通方式主要以聽覺口語法為主(家長85%,教師89%),其次是綜合溝通法(30%)和唇讀法(26%),而對于傳統(tǒng)手語法的使用卻很少(教師11%,家長使用為0)。對于需求,除了手語法的使用需求仍然很少外,對于綜合溝通法的需求有顯著增長,其中教師需求達到了71%。這與我國對單一聽覺口語式的認同度很不一致??梢姡爴p助聽后兒童的有效溝通方式有待進一步研究,特別是單一的聽覺口語式對當前助聽水平條件下的聽力受損兒童的適應性需要證實。
2.3 教育安置模式
調(diào)查數(shù)據(jù)顯示,特殊學校(機構)、家庭、家園同步、融合教育及門診治療五種安置模式目前均有體現(xiàn),其中又以機構或特殊學??祻秃图覉@同步兩種安置模式占絕大部分,均超過了一半,而絕大部分研究者認為的最好安置模式融合教育則最少(約占10%);但是,在需求中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家園同步的安置模式得到了家長和教師的高度認可,其次是融合教育,而以家庭本位的家庭康復則很少被需求。這一結果表明,聽損助聽后的兒童更需要在融合環(huán)境下,家園同步支持,對于任一單獨模式均存在對其發(fā)展需求的局限性。
2.4 康復教育課程
從實際被調(diào)查的統(tǒng)計結果來看,目前我國聽損兒童助聽后已經(jīng)開展的課程除了問卷中顯示的聽能、語言、言語、認知、溝通、心理及轉銜教育七個方面外,還有其他領域的內(nèi)容,如健康、藝術等。其中占比例較大的仍然是聽能、語言、言語和認知四個方面,而同樣有著需求的心理和轉銜服務兩方面則很少,其中,又以轉銜服務為最少,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涉及到該內(nèi)容的均不到10%。而在需求中,這兩方面均有明顯的提高,有43%的家長認為在心理上有需求,44%的教師提出有轉銜服務的需求。可見,聽損助聽后兒童現(xiàn)有的教育課程還不夠全面,特別是心理和轉銜服務兩方面遠遠不能滿足他們的教育需求。
2.5 康復教育團隊
研究表明,聽損兒童必須在醫(yī)療機構、聽力師、教育機構等方面的專業(yè)團隊密切配合下,才能得到最完善的協(xié)助。完整的團隊人員應該包括:家長、耳鼻喉科醫(yī)生、聽力師、學校老師、治療師、社工及助聽器公司。從被調(diào)查的家長和教師的統(tǒng)計結果來看,已經(jīng)加入的團隊中聽覺口語師、家長、言語治療師三者占主體,基本都達到了一半以上,其中家長的參與最高,有78%的家長和86%的教師選擇了這一項,而在所有團隊中心理治療師則參與的最少,只有2%的家長和9%的家長反應有參與;在需求中,有55%的家長和59%的教師認為需要言語治療師的參與,其次是心理治療師和普通教育師資??梢姡斍暗慕逃龍F隊還不健全,根本不能完全滿足聽損助聽后兒童的受教育需求。
3 討論
3.1 聽損兒童助聽輔具的助聽效果有待進一步提升
眾所周知,國際聽覺口語法的應用特別強調(diào)聽力受損兒童的助聽條件。此外,大量研究也已經(jīng)證實,助聽輔具的助聽效果不僅影響到聽損兒童佩戴助聽輔具的意愿,還是聽損兒童能否有效康復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但是,從本研究調(diào)查的結果來看,聽力受損兒童的助聽效果并不理想,這與聽力受損的程度及輔具自身的技術有一定的影響外,還與對輔具的管理及家長對雙耳助聽功效與調(diào)頻系統(tǒng)使用的不重視有一定的關系。因此,我們在廣泛認識到助聽輔具重要性的同時,更應該加強對助聽輔具的管理與助聽效果的提升。
3.2 聽損助聽后兒童的溝通方式有待進一步研究
聽損兒童的溝通方式一直都是聾教育界爭論的話題,從手語派發(fā)展到視覺口語派,再到后來的雙語現(xiàn)象。然而,近些年來,隨著助聽技術的發(fā)展,聽覺口語法占據(jù)了聽損兒童的主導地位,這一變化,在我國尤為明顯。但是,從調(diào)查結果來看,絕大部分的一線康復教師及家長均認為,聽損兒童雖然已經(jīng)植入人工耳蝸(佩戴了助聽器),但效果還是不如健聽兒童一樣聽得清楚,因此,單純的聽覺口語法并不是最佳的選擇,相反,綜合使用多種感官參與則更加適合于聽損患者。可見,目前,廣泛應用的單一使用聽覺口語法是否真的是聽損助聽兒童的最佳選擇,還有待商榷。對于聽損助聽后兒童的溝通方式也還有待進一步進行研究。
3.3 安置形式多樣,但適切性有待加強
據(jù)文獻顯示,聽覺口語法明確提出助聽后的聽損兒童必須在自然有意義的情境及互動中學習聽和說,并要求家長必須深度參與。因此,助聽后的聽損兒童更需要家園同步與融合環(huán)境的支持。但是,調(diào)查數(shù)據(jù)顯示,目前助聽后聽損兒童的安置形式極其多樣,其中安置在特殊學校(機構)中的比例最多,而在融合環(huán)境中接受教育的卻很少。所以,當前安置模式的適切性還有待加強,特別是融合環(huán)境的支持還需要發(fā)展。
3.4 康復課程與康復團隊的組成存在明顯的單一性
長期以來,聽力受損,嚴重影響其對聽覺、語言、言語及認知等幾方面的發(fā)展,為此,聽損兒童的康復課程也始終以這四個方面為中心。然而,大量的研究表明,經(jīng)過早期干預后的聽損兒童并不能如預期那樣順利的回歸主流,其中對回歸后學校教育的不適應表現(xiàn)得最為顯著。因此,應該豐富聽損兒童助聽后的康復課程和康復團隊的組成,特別是對普通教育師資及轉銜服務的內(nèi)容補充,顯得尤為必要。
4 建議
綜上所述,對于現(xiàn)代科技社會發(fā)展中的新生代聽損助聽兒童,應該作為一個獨立的特殊群體,與傳統(tǒng)意義上的聾童相比,在助聽輔具、溝通方式、課程與團隊及安置模式等方面都有著不同的需求。因此,多年的聾童教育理論和現(xiàn)有的康復技術及教育模式在運行中可能存有不適,有待實踐的檢驗與進一步完善。同時,聽力受損助聽后的兒童,其教育工作仍然是一項系統(tǒng)性工程,在相關研究與實踐中,需要不斷地整合各方資源與策略,才能真正促進他們的發(fā)展。
項目:2012年江蘇省高等學校大學生實踐創(chuàng)新訓練計劃項目“聽力補償或重建后兒童的康復教育需求與對策研究 ”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tǒng)計局.2006年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diào)查主要數(shù)據(jù)公報.2006.12.
[2] 中國聽障兒童服務網(wǎng).解讀“十二五”聾兒(人工耳蝸)康復救助項目.2012.3.
[3] 王娜,杜巧新,等.聽障兒童聽覺言語能力影響因素的研究.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1.17(4).
[4] 何嫻,李剛,鄭蕓等.聽障兒童聽力康復需求教師問卷調(diào)查.聽力康復,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