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畫家張擇端創(chuàng)作的長卷《清明上河圖》被公認為稀世神品,千年來,它曾四次進入宮廷,四次從宮中被盜走而流落民間,歷盡劫難。
首先收藏此畫的是北宋宮廷,宋徽宗趙佶(jí)視之為神品。據(jù)考證,該圖前面應(yīng)當還有一段,描寫的是遠郊的山,并且還有趙佶瘦金體的“清明上河圖”五字簽題和他收藏用的雙龍小印。
靖康之難(北宋靖康二年,金兵攻破北宋都城開封,擄(lǔ)走宋徽宗、欽宗和大臣及后宮3000人,北宋滅亡,史稱“靖康之難”)時,該畫流落民間,為金朝監(jiān)御府書畫官張著所得。元滅金后,此畫二次進入皇宮。元順帝至正年間,宮中有個姓裴的裝裱匠挖空心思,用臨摹贗品將真本換出,暗中高價賣給某真定太守,后又輾轉(zhuǎn)易手?;实郾阕屓斯莱筛邇r,抵其俸祿(fènɡ lù),這時名畫卻不翼而飛。不久,宮中傳說一個小太監(jiān)得知《清明上河圖》值錢,便將畫盜走。出宮時遇見官畫人,倉皇之中將畫藏到陰溝里,當時正值陰雨連綿,三天后來取,畫已腐爛。最終,此事不了了之。
后來,人們才知此畫落入秉筆太監(jiān)(明朝特設(shè)官職,由太監(jiān)擔任,初代皇帝批閱奏折,后常成為手握大權(quán)者)東廠首領(lǐng)馮保之手。名畫“毀尸滅跡”的傳說不過是他一手策劃的。
清兵入關(guān)后,此畫相繼為陸費墀、畢沅所得。清廷早就對它垂涎欲滴,據(jù)說畢家家破人亡,《清明上河圖》第四次進入皇宮。1911年,清王朝滅亡,但溥儀仍留在宮中。溥儀以賞賜其弟溥杰為名,將重要文物偷運出宮,《清明上河圖》即在其中。
1945年,溥儀攜大量珍寶至通化,準備乘機亡命日本。飛機還未起飛,就被蘇聯(lián)軍隊俘獲,國寶交回中國政府。《清明上河圖》先存放在東北博物館,后被故宮博物院收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