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安
【仿真試題】
詩人劉川有一首詩《我很危險》:“我總是憤怒、憤怒、憤怒 / 對人、對事、對物 / 我就像炸彈一樣 / 呆在人群里 / 我身邊什么也沒有的時候 / 飛機,請不要 / 從我的頭頂飛過
每個人都有憤怒的情緒,年輕人更是容易憤怒。有的人把憤怒變成前進的動力,有的人被憤怒之火燒傷了自己。請以此為話題,寫一篇文章,字數(shù)600以上,文體不限,立意自定,題目自擬。
【名師題解】
首先要解讀劉川的詩歌,了解材料的關(guān)鍵詞,即“憤怒”。有關(guān)“憤怒”一詞,真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人說,憤怒就像倒塌的房屋,它在其倒塌的地方留下一片廢墟;有人說,憤怒常常是無能的表現(xiàn);有人說,憤怒是疾病的前奏……不同的人對憤怒有不同的理解,也就有不同的寫作角度。
生活中,人不可避免會“怒氣沖天”,可能是因為不平之事,也可能是因為不滿之人。具體寫作時,我們可以從三個角度作出思考:
1.解讀歷史,從歷史人物的性格中,感悟“憤怒”的真諦。比如,“沖冠一怒為紅顏”的吳三桂,“怒向刀叢覓小詩”的魯迅等等,從經(jīng)典素材出發(fā),一方面會增加文章的說服力,另一方面也會彰顯作者的文學(xué)功底。
2.關(guān)照社會,結(jié)合現(xiàn)實中的典型事例,談?wù)剬Α皯嵟钡恼J識?,F(xiàn)實生活中,有很多關(guān)于因為“憤怒”而引發(fā)的事件,比如復(fù)旦大學(xué)黃洋的受害原因就來自于一個玩笑引起的反感與氣憤;也比如《我愛發(fā)明》中有很多發(fā)明者,他們之所以能把發(fā)明機器一步步完善,很多人都是受到周圍人的冷嘲熱諷,一氣之下而決心將發(fā)明進行到底……
3.審視自身,或是反省自己,叩問自己的思想性格。寫作時可以選擇自己熟悉、能寫出新意的角度入手,切忌矯情做作、泛泛而談。
【推薦素材】
素材一
民族英雄岳飛生逢亂世,自幼家貧,在鄉(xiāng)鄰的資助下,拜陜西名師周桐習武學(xué)藝,期間,目睹山河破碎,朝廷的腐敗無能,一怒之下,萌發(fā)了學(xué)藝報國的志向。寒暑冬夏,苦練不輟,在名師周桐的悉心指導(dǎo)下,終于練成了岳家搶,并率領(lǐng)王貴、湯顯等伙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國的愛國洪流中。
素材點撥:岳飛的憤怒是促使他為國效力的催化劑,讓他最終成為一代抗金名將。
素材二
當甘地還是一個默默無聞、皮膚黝黑的年輕律師時,他在南非的旅行途中被粗暴地趕下了火車,因為他拒絕交出他的頭等艙車票而去三等艙車廂。他在鐵路站臺上度過了一個寒冷的不眠之夜。他后來說,這是他人生的轉(zhuǎn)折點:因為就在那個夜晚,他因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充滿怒火。他下定決心,要改變這種不公。也就在那晚,他戰(zhàn)勝了他的憤怒,發(fā)誓要反抗不公,但不是通過暴力或復(fù)仇,而是通過非暴力抵抗的愛的力量,這種力量將同時提升壓迫者和被壓迫者的意識。
素材點撥:就像將熱量轉(zhuǎn)化為能量一樣,我們要控制憤怒,并將它轉(zhuǎn)化為可以推動世界的力量。圣雄甘地為我們樹立了如何征服憤怒的典范。
素材三
2013年9月15日,在洛陽的萬達廣場附近,有一場關(guān)于“抵制日貨、收回釣魚島”的反日游行。民間反日、抵制日貨的情緒與日俱增,但是在轟轟烈烈的愛國行為之中,卻出現(xiàn)了一些打砸搶國人財產(chǎn)的場面,甚至有人趁機偷竊別人財物,令很多市民無辜受損。愛國沒有錯,但抵制日貨不等于暴力或者違犯法律的行徑!
素材點撥:缺乏理性的憤怒會導(dǎo)致沒有秩序,沒有穩(wěn)定,最后受害最深的還是普通老百姓。文明守法才是我們社會有序的基礎(chǔ),理性愛國才是真正的愛國。
【素材演練】
憤 怒
湖北枝江中學(xué) 侯曉晨
憤怒是一種潛伏于每個人身上的因子,在血管中流淌著,在脈搏里跳動著。君不見,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憤怒”害了多少英雄好漢?吳三桂也算個血性男兒,可他“沖冠一怒為紅顏”,引清軍入關(guān),成為千夫所指的罪人,這個教訓(xùn)夠深刻的吧?
日常生活中,我就有親身體會。本人性子有點急,小時候,遇事不順心,就愛動怒。一次做數(shù)學(xué)題,本來信心十足,可反復(fù)計算也沒“搞定”。好嘛,這下本人可憤怒了,拍案而起,狂批“題海戰(zhàn)術(shù)”……嚷了半天,聲嘶力竭,口干舌燥,直覺無聊,只得靜下心來檢查。嘿,怎么……怎么抄錯題啦?怪不得算不對呢!我只能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嗨,白憤怒半天了!要是剛才冷靜點多好!我敢斷言,一切因憤怒吃過虧的前輩們、朋友們,都曾抱有與我此刻相同的心態(tài)——于是乎,對“憤怒”產(chǎn)生憤怒,進而群起而攻之,應(yīng)該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憤怒不好,那就制怒吧!丁聰曾給自己寫了“制怒”兩個大字掛在書房里,告誡自己凡事要三思而后行。和名人一樣,本人就曾在臥室中掛了一個大大的“忍”字。天天看,時時看;坐著看,躺著看,制怒效果還真不錯:見了難題不怒了,丟了東西不怒了,壞了鋼筆不怒了……凡事總是哈哈一笑,靜下心來找對策。不過,聽見臟話我怒,見了小偷我怒……這是咋回事?不是已經(jīng)制怒了嗎?
忽然覺得“憤怒”也不是一無是處。沒有“怒發(fā)沖冠”,就沒有岳飛的名垂青史;沒有“怒向刀叢覓小詩”,就沒有魯迅的雄文壯語;沒有“天兵怒氣沖霄漢”,就沒有朱毛紅軍的驚天動地……
斯湯達說:活過、愛過、寫過。我想,還得加上一個:憤怒過。為生活而憤,為人世而怒,為不幸和不公而憤怒。以作家名義生存的人,如果終生不憤怒一回,那么它不配稱為思想者。假如明天就死,那么今天我們應(yīng)該憤怒一回。
所以,“憤怒”的身上也會閃爍出光芒,當它為了捍衛(wèi)存在的價值,當它為了驗證永恒的信仰,當它為了尋找希望的曙光。如此種種,不免讓人想起魯迅先生的那句名言:不在沉默中爆發(fā),就在沉默中滅亡。對于我們憤怒的情緒也是一樣,若為日?,嵤?,請一笑而過;若為上述種種,請勇敢爆發(fā)!
教 師 評 點
文貴創(chuàng)新。按照常理,“憤怒”是一種不好的脾氣,應(yīng)該在各種場合“制怒”,雖然作者也一一列舉事例,但認為“憤怒”也不是一無是處,比如岳飛、魯迅的經(jīng)典實例等等。由此觀之,本文可謂是反彈琵琶,令讀者耳目一新。更難能可貴的是,本文選擇了一種輕松詼諧的筆調(diào),雖是談“憤怒”,但這樣的文風恰恰是對“憤怒”的一種反向的消解,更容易給閱卷者留下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