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報梅
【摘 要】初中階段議論文所占比例較小,常常被老師忽略,然而本階段的議論文學習對學生形成邏輯思維及將來的深入學習至關重要,本文從注重常識普及、注重典范文章的選取、教學方法的多樣性、讀寫結合學以致用四個角度探討如何提高初中議論文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議論文教學;有效性;常識普及;選取典范
議論文是“以理服人”的文章,主要目的在于闡明作者觀點,初中階段所涉及的議論文篇幅不多,然而卻對初中生形成邏輯思維以及辨明是非有積極的影響,有助于中學生形成健康人生觀及價值觀,也可為將來進一步的學習和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我認為在日常教學中不能忽略議論文教學,然而,縱觀目前的教育現狀,“老師怕教,學生怕學”,已然成了議論文課堂的普遍現象了,如何才能提高初中議論文教學的有效性呢,下面就來談談本人的幾點淺薄的看法。
一、注重常識普及
許多老師拿到一篇議論文,二話不說,直入課文講解,既不關注學生有沒有接觸過這類文章,也不關注學生是否能夠吸收理解,將原本精彩的語文課堂變成了一言堂,學生不懂,自然無話可說,課堂氣氛死氣沉沉,學生學的累,老師也覺得教的累。針對這種現象,我認為,不應將每一篇文章孤立地看待,在教學議論文時,應穿插普及議論文的常識,如論點的提出,論據的選取和類型,論證方法的多樣性等等,讓學生對這一類文章有整體性的把握后,理解和運用就成了水到渠成的教學效果了。當然,還需要避免枯燥無味地講解這類常識,畢竟,議論文對于初中生來說趣味較小,理解也較為困難,如果教師對此大談特談,不但有“紙上談兵”之嫌,還會從學習之初便破壞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注重典范文章的選取
目前所使用的人教版語文書,議論文只有九年級才正式涉及,而且篇目不多,我認為教師大可不必僅僅局限于有限的課文當中,平時廣泛閱讀,遇到可用的就拿來當做范文,運用課本外的資源來豐富學生的閱讀量,此外,還可以以一些經典的議論文閱讀理解題為例,拓展學生的見識面,例如胡繩的《想和做》,吳晗的《談骨氣》都是很好的文章,當然,課外文章的拓展應該把握適度,還應注重選擇的適用性,即所選文章是否符合學生現階段的年齡特點和知識結構,既要講究典范性又不可過量,切不可犯了“拔苗助長”的錯誤,這就要求教師不斷增加自身的閱讀量,拓展自己的視野,俗話說,教師要給學生一碗水,自己必須有一桶水,教學前需“厚積”,課堂上才可能“薄發(fā)”。
三、教學方法的多樣性
議論文大多為枯燥的文章,學生在剛接觸時興趣一般不大,因此,在教學議論文時一定要避免教師枯燥講解,學生機械記錄的現象,這樣的課堂效果難以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課堂上要多發(fā)揮學生的能動性,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改變以往課堂教師強行灌輸、學生被動接受的狀況。教師以由淺入深的方式圍繞課文提問,鼓勵學生積極回答問題,再加以啟發(fā)和引導,切不可打擊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產生學習議論文的負面悲觀情緒,教師在課堂上也應該多加關注學生的吸收狀況,知識的融會貫通是需要時間的。另外,初中議論文的結構一般比較完整清晰,教師可以以列提綱的方式引領學生整體把握作者的思路,讓學生不在一看到議論文就覺得滿頭霧水,無從下手。此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圍繞文章適當進行拓展,以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配合圖片結合多媒體進行教學,例如,我在教學《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這篇課文時,就以一個選擇題導入新課,學生感到很新奇,紛紛舉手說出自己的答案,課堂上一度出現了很活躍的氛圍,大家各抒己見,我不置一詞,等到同學們的看法陳述完畢后,我則拋出了引入詞,“大家有沒有想過,也許你們的答案都是準確的呢?”“想知道原因嗎,那就自己到課本里去找答案吧”同學們紛紛點頭,這樣,我成功的激起了學生學習這篇文章的興趣,整個課堂同學們都是專注地思考,積極地發(fā)言,好幾個同學還旁征博引地舉了類似的例子,在輕松的氛圍中,我不失時機地向學生點撥議論文的相關知識,課后,一個學生告訴我,接觸議論文之前總是擔心自己學不好,學習了這篇文章之后,不但打消了這種顧慮,還覺得很有現實意義,也能增加知識,我感到很高興。總之,教無定法,只要圍繞著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興趣的教學方法,老師們都不妨一試,相信,只要用心鉆研,敢于嘗試,議論文的課堂也會開出燦爛之花。
四、讀寫結合 學以致用
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加以運用。在老師的帶領下,學生已經掌握了議論文的基礎常識,接下來就是將理論運用于實踐的階段了,學習之初,可圍繞著課堂上積累的相關知識,選取合適的文章,加強閱讀理解訓練,對課堂上所學到的內容加以鞏固和檢測。此外,教師還可鼓勵學生制作摘抄本,將平時在閱讀時看到好的可用的格言、諺語、名人名言、典范文章等摘抄下來,一來可以借鑒可用的知識,二來在借鑒中不斷積累素材和經驗,為日后的寫作打基礎,例如論點的確立,論據的選擇等。最后要落實在寫作上了,雖然初中階段并不強調議論文的寫作,然而,基礎牢固了,積累也豐富了以后,寫作便水到渠成了,初中階段,教師可對學生進行“一事一議”這類文章的能力的培養(yǎng),讓學生動手去寫,老師細心地點撥,自由親身嘗試了,才能對這一類文體有更加準確的了解和把握。題目的選擇上可以由淺入深,選擇符合現價段學生思想特點的題目,避免學生無話可說,讓學生學以致用。
以上幾點是本人根據目前初中議論文的教育現狀并結合自身的教學實提出的一些淺薄的看法,我深信,只要各位同仁能在教學中發(fā)揚肯鉆研、敢嘗試的精神,當我們如同春雨一般仔細耐心地澆灌著每一朵鮮花的時候,議論文的課堂必定會呈現出“潤物細無聲”的斬新氣象。
【參考文獻】
[1]《中學語文教學參考》[J].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出版集團
(作者單位:安徽省合肥市第64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