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平
認識左世發(fā),應該追溯到20多年前。那時,我從事輸電線路工程設計工作,左世發(fā)是新調入信陽地區(qū)電業(yè)局(信陽供電公司前身)的副局長,主管基建工作,電網建設自然首當其沖。聽人說他是從信陽地區(qū)水利局調來的,至于他從“水”到“電”的緣由,不得而知。
20多年后的今天,這個問題終于有了答案。
“我學的是發(fā)配電專業(yè)。”左世發(fā)對我說。他的另一句話則頗讓人意外,“我是從國家水電部十一工程局調到信陽的?!?/p>
“為什么會來信陽?”我不解地問。
“信陽離老家近啊。”左世發(fā)說,他老家在湖北廣水,北接信陽。早年從武漢水利電力學院畢業(yè)后,分配到當時的國家水利電力部十一局工作。妻子是廣水人,后隨岳父轉業(yè)到信陽。當時,左世發(fā)有兩個選擇,要么把妻子調至電力部十一局所在地的三門峽,要么他調到信陽工作。他選擇了后者。
1977年,左世發(fā)調到信陽地區(qū)水利局工作,與他所學的專業(yè)毫不搭界,直到1985年調入信陽平橋電廠任黨委書記,才算回歸“電”上。1990年,他調入信陽地區(qū)電業(yè)局,先后任副總工程師、副局長,從此與電網建設結下了不解之緣。
“在武漢上大學和在水電部十一局工作期間,用電都很正常;來信陽后,雖然也能用上電,但經常停電,讓人很不適應?!弊笫腊l(fā)說,1977年他來信陽時,雖然在水利部門工作,卻十分關注電力事業(yè)發(fā)展。當時,信陽地區(qū)正在建設35千伏電網,以平橋電廠為主電源,用35千伏線路輻射到全區(qū)各縣,到1978年,35千伏電網才有了雛形,十分薄弱。
對于在大學里學習發(fā)配電專業(yè)的左世發(fā)來說,到電廠工作是正途。幾年后,他的愿望得以實現。
“信陽電網發(fā)展緩慢,1990年才建成兩座220千伏變電站,基本形成220千伏主網架。當時最重要的工作是保證京廣電鐵牽引站如期建成投運。”左世發(fā)回憶說,1990年他任信陽地區(qū)電業(yè)局主管基建的副總工程師時,正趕上京廣電氣化鐵路建設異常緊張的時期。該項工程需要在信陽建設兩座110千伏牽引變電站,一座位于淮河北岸的明港鎮(zhèn),一座處于大別山腹地的李家寨,要求1991年投運。
110千伏明港牽引站的建成投運是在1991年冬天。左世發(fā)清晰地記得,當時正大雪飛揚,天寒地凍,滴水成冰,他組織技術人員投入到緊張的試運各項準備中,夜以繼日,吃完晚飯已是翌日凌晨3點鐘?!拔易谖葑永锒純龅弥倍迥_,干活的工人卻毫無怨言?!弊笫腊l(fā)感慨道。功夫不負有心人,該站最終一次試運成功。
最艱難的是為110千伏李家寨牽引站供電的110千伏信李線路選線及施工。這條線路大部分處于大別山中,基本建成時正值1991年隆冬,左世發(fā)帶領基建和設計人員深入山中檢查驗收,處理缺陷,前后不下5次。
“從柳林到毛狗沖,都是徒步跋涉。上山時一身汗,熱得解開棉衣,一到山頂,寒風一吹,又渾身哆嗦。這還不算什么,最難的是吃飯。中午自帶干糧?!弊笫腊l(fā)說。
2.新縣110千伏變電站。 林平/攝
3.新縣110千伏變電站站址原貌。 林平/攝
對此,我深有體會。當時,我作為設計人員,參與了那條線路的選線及設計工作。山中林木茂盛,很難見到人家。每次進山,我們都隨身攜帶干糧,徒步登山,鉆山林,翻山嶺,常常是過了中午,饑腸轆轆了大半天,才尋得一戶人家,請人家燒一鍋開水,就著開水和榨菜,啃硬邦邦的饅頭。
也許就是在那個工程的野外現場,我第一次認識了左世發(fā)吧?時隔20多年,已經記不清了。無論如何,我們都是那個工程的親歷者,品嘗了電網建設的艱辛,也分享了工程投運的喜悅。
隨后,220千伏潢川變電站及110千伏明港變電站相繼擴建,又在信陽市區(qū)相繼建成寶石橋、曾家園、侯家灣等110千伏變電站及220千伏沙港變電站,左世發(fā)都是工程的主要負責人,既要操心施工工藝,又要操心設備到貨情況,事務龐雜,勞心費力。當時,寶石橋變電站的主變到貨困難,左世發(fā)親自跑江蘇常州變壓器廠催貨,保證了該站如期竣工投運。
左世發(fā)印象最深的,是220千伏沙港輸變電工程的施工建設。沙港站位于信陽市區(qū)西北部,投資超過1億元,是當時信陽地區(qū)一次性投資最大的電網工程,建成投運后可極大地緩解市區(qū)電力供應緊張形勢。但該工程線路大部分處于市區(qū),拆遷工作異常繁重。左世發(fā)一邊向老百姓做大量艱苦細致的協調工作,一邊爭取政府支持,才確保了工程建設如期推進。
沙港站建成投運后,左世發(fā)已臨近退二線了,極少去站里,直到十多年后我采寫這篇稿子過程中,他才故地重游。說起站內設備,他竟清晰地記得什么設備出自什么廠家,如數家珍,甚至連某個開關是某個廠家的第一批產品都脫口而出,令人驚詫。
“那個時候,信陽農村電網異常薄弱,停電現象很頻繁。1998年農網改造展開,國家投資加大,農網建設很快躍上一個新臺階。”左世發(fā)說,上世紀90年代初期,信陽全市的供電量只有10億千瓦時,2013年達到近90億千瓦時,高速發(fā)展的電網功不可沒。
2001年5月,左世發(fā)退居二線,同年10月開始負責信陽電網建設監(jiān)理工作,依然奮戰(zhàn)在電網建設一線。
“從監(jiān)理的角度,可以看到電網建設的日新月異。每年開工建設的電網工程數量在逐年上升,工程建設進度加快,設備和工藝質量顯著提高,極大地促進了信陽電網的發(fā)展。”左世發(fā)說,近13年來,僅他負責監(jiān)理的新建和擴建的110千伏變電站就有30多座,35千伏變電站就更多了。
今年之前,信陽只有1座500千伏變電站,受電斷面有限,過去幾年,每年冬夏用電高峰時期,信陽地區(qū)供電形勢都異常嚴峻,供電缺口最高達40萬千瓦,嚴重制約了經濟發(fā)展,也影響到了人民群眾的正常生活。6月份,投資6.7億元的500千伏信陽東輸變電工程建成投運,變電容量200萬千伏安,極大地改善了信陽地區(qū)缺電的局面。
《信陽供電區(qū)“十二五”電網發(fā)展規(guī)劃》顯示,“十二五”期間,信陽電網建設投資將達到60億元,實現“1230”工程(新建1座500千伏變電站,形成2個電源支撐,西部、中部、東部形成3個220千伏環(huán)網,消除220千伏變電站空白縣區(qū)),實現供電能力翻一番。僅2014年,信陽電網投資就達14.6億元,電網建設高速推進。
“作為一位老電業(yè)建設者,我感到很欣慰!”左世發(fā)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