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金霞
足三里與婦科腹腔鏡術后護理
孫金霞
目的 探討足三里不同護理對婦科腹腔鏡術后消化道功能恢復的臨床應用價值。方法對照組 100例患者采用常規(guī)護理方法;觀察組A 121例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行足三里穴位新斯的明注射;觀察組B 130例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行足三里穴位按摩。觀察三組患者術后胃腸蠕動開始時間以及肛門自行排氣時間。結果 觀察組A、B胃腸蠕動開始時間明顯早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971, P<0.01;t=4.039, P<0.01);觀察組A、B胃腸道蠕動開始時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2.104, P>0.05)。觀察組A、B肛門自行排氣時間明顯早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4.331, P<0.01;t=6.406, P<0.01);對照組A、B肛門自行排氣時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3.974, P>0.05)。結論 采用足三里按摩或者足三里新斯的明注射可以有效促進胃腸道蠕動, 有利于促進患者婦科腹腔鏡術后恢復。
婦科;腹腔鏡手術;胃腸蠕動;新斯的明;足三里
手術治療是外科疾病的主要的治療方法之一, 隨著國家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人們生活質(zhì)量的不斷提高, 人們對醫(yī)療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tǒng)的開腹手術也不斷受到挑戰(zhàn),而腹腔鏡手術以其創(chuàng)傷小、術后恢復快諸多優(yōu)點, 越來越多的應用于臨床。而腹腔鏡手術全身麻醉用藥、二氧化碳氣體殘留等影響胃腸道蠕動的問題, 也不斷受到人們的關注。如何促進腹腔鏡術后患者胃腸道蠕動, 及早恢復胃腸道功能成為一大問題。本研究對臨沂沂水中心醫(yī)院351例婦科腹腔鏡術后患者進行對照護理研究, 觀察不同組別間患者的胃腸道蠕動及排氣情況?,F(xiàn)報告如下。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00年1月~2013年6月351例行腹腔鏡手術良性疾病患者。其中觀察組A:子宮肌瘤50例、輸卵管妊娠24例、卵巢漿液性腫瘤20例、畸胎瘤17例、宮頸上皮內(nèi)瘤變10例, 年齡29~61歲, 中位年齡32歲;觀察組B:子宮肌瘤52例、輸卵管妊娠24例、卵巢漿液性腫瘤21例、畸胎瘤17例、宮頸上皮內(nèi)瘤變16例, 年齡21~60歲,中位年齡40歲;對照組:子宮肌瘤30例、輸卵管妊娠20例、卵巢漿液性腫瘤18例、畸胎瘤10例、卵巢纖維瘤14例、宮頸上皮內(nèi)瘤變8例, 年齡25~59歲, 中位年齡32歲。術前均查明無消化道不良疾病史。
1. 2 方法 術前2 d禁食牛奶、豆類等產(chǎn)氣食品。術前1 d給予聚乙二醇電解質(zhì)散劑2袋緩瀉, 術前1 d的晚上及手術當日晨均行溫肥皂水灌腸1次,以排空腸道內(nèi)的積便、積水等。術前12 h禁食、術前6 h禁飲。異位妊娠患者無需灌腸。術后6h在床上活動, 24 h留置導尿管。術后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 觀察組A術4 h開始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行雙下肢足三里穴位按摩10 min, 3 h一次, 共4次;觀察組B術后護理在對照組的基礎上, 于術后6h患者取仰臥位, 雙腿屈曲, 暴露膝蓋, 找準足三里穴常規(guī)消毒后, 1 ml注射器將新斯的明1 mg快速注入, 每側穴位0.5 mg。
1. 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用(±s)構成表示, 采用t檢驗, 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1 胃腸蠕動開始時間 對照組、觀察組A、觀察組B時間分別為(17.43±4.52)h、(10.42±2.55)h、(10.81±2.46)h, 對照組分別于觀察組A、觀察組B比較,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971, P<0.01; t=4.039, P<0.01);觀察組A與觀察組B進行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2.104, P>0.05)。
2. 2 肛門自行排氣時間 對照組、觀察組A、觀察組B時間分別為(22.31±5.93)h、(14.42±2.55)h、(13.81±2.46)h。對照組分別于觀察組A、觀察組B比較,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4.331, P<0.01; t=6.406, P<0.01);觀察組A與觀察組B進行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3.974, P>0.05)。
雖然腹腔鏡下婦產(chǎn)科手術極少直接對人體腸道造成損傷, 但手術仍然會對患者的機體產(chǎn)生干擾, 患者精神緊張、術前禁食水、灌腸、手術刺激、術中麻醉藥物的應用、術后疼痛以及二氧化碳術后殘留等, 都會導致患者胃腸道功能受到抑制, 蠕動減慢。術后患者機體自我修復, 蠕動減慢的腸道更容易出現(xiàn)粘連, 且積氣不易排出, 腸管擴張, 患者不適感增強, 腹痛加重, 越不利于排氣。所以術后促進胃腸蠕動,以利于患者術后恢復, 減少腸道粘連的并發(fā)癥。
足三里位于人體雙下肢膝關節(jié)外膝眼下3寸, 脛骨外側約1橫指[1], 屬陽明胃經(jīng)合穴,合治內(nèi)腑,是人體主治胃痛、嘔吐、腹脹、消化不良等癥狀的穴位。它具有調(diào)節(jié)及改善機體免疫功能的作用, 能調(diào)理脾胃、補中益氣, 刺激足三里穴后,胃腸蠕動可加強, 多種消化酶活力增強, 食欲提高。按摩此穴可提高機體防御功能,增強機體應激能力, 并可促進腸管蠕動增加,使胃腸功能提前恢復[4]。
術后促進胃腸蠕動, 加快胃腸道功能恢復, 促進患者攝食, 加速術后恢復, 一直是護理關注點之一。對術后胃腸蠕動減慢的處理,一直以來多是采用足三里按摩或足三里注射的方法來進行治療[5]。本文針對足三里按摩及注射進行分析比較。
新斯的明是可逆性膽堿醋酶藥,能抑制膽堿醋酶,增強乙酞膽堿作用,對胃腸道平滑肌有較強的興奮作用, 促進胃腸道蠕動。行足三里穴位注射, 一方面藥物本身的療效, 另一方面藥物注射同時可以直接刺激穴位, 促進新斯的明藥物療效。本研究結果顯示,行足三里按摩及注射后, 腸道蠕動開始時間及腸道自行排氣時間明顯縮短(P均<0.01), 表明足三里按摩和注射能夠對腸道作用明顯。但足三里按摩與足三里新斯的明注射之間是否真的沒有差異, 或者由于該研究中病歷例數(shù)不足所致, 該點還需要進一步驗證。
足三里按摩及足三里新斯的明注射操作較簡便,易掌握,且療效顯著,明顯縮短腸道開始蠕動時間及腸道自行排氣時間, 加快患者腸道功能恢復,提早進食時間,減少補液量,降低住院費用,減少腸道粘連等手術并發(fā)癥。本研究證實, 足三里按摩及注射可在臨床推廣應用。
[1] 李家邦.中醫(yī)學.第7 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09:227-228.
[2] 劉淑霞.護理干預預防婦科腹腔鏡手術后腹脹臨床觀察.河北醫(yī)藥, 2009,31(24):3454-3455.
[3] 黎君.腹腔鏡下子宮切除術后并發(fā)癥的觀察與護理.當代醫(yī)學, 2008,5(2):128.
[4] 盧燕,樊艷艷.按摩足三里穴促進腹部手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研究.解放軍護理雜志, 2003,20(5):13.
[5] 劉新光,張其霞,紀凡英.新斯的明穴位封閉治療腹部術后腹脹療效觀察.實用新醫(yī)學, 2001,3(7):616.
276400 山東省臨沂沂水中心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