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亞波(中國法學會、常州市作家協會會員,反腐敗專欄作家)
國企反腐三利劍
文/曾亞波(中國法學會、常州市作家協會會員,反腐敗專欄作家)
面對國企這些被寵壞的“富二代”,如何反腐是一條值得且必須探索的路,回首已發(fā)案件,分析總結經驗,國企反腐新局勢已然打開。
對于國企,中紀委的反腐利劍從不單一。今年以來,中紀委、國資委針對央企反腐的排兵布陣與之前大不相同。三月,王岐山書記提出國企反腐必須與全面深化國企改革“同步考慮、同步部署、同步實施”,明確舉起一把旨在治本的改革之劍。
劍之所指,反腐查案也成為改革內容,國資委被確定為八個改革試點之一,向央企派駐紀檢機構試點正式開始;劍之所向,央企紀委書記從5月1日起專職反腐不再分管其他業(yè)務,強化對駐在企業(yè)領導班子及其成員的監(jiān)督;劍之所斬,未來發(fā)生重大腐敗案件的中央企業(yè)和部門,將“一案雙查”;劍之所鑄,著眼當前的“中央企業(yè)紀委書記、副書記提名考察辦法,完善提名考察程序”即將出臺,立足長遠的國資委“反腐五年規(guī)劃”為主體責任、監(jiān)督責任的全面落實,完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的協調機制。改革之劍,不僅致力于將國企領導人的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還將改出一支國企反腐輕騎兵,更好地為國企改革和發(fā)展保駕護航。
去年高舉的巡視之劍更加熠熠生輝。一二輪巡視劍氣如虹,所到之處,貪官紛紛落馬。今年的巡視之劍更加精準出擊,首次實行的專項巡視,中糧集團就是巡視對象之一;對重要央企全覆蓋、不間斷的巡視亦已啟幕:國資委首批派出六個巡視組進駐六戶中央企業(yè)開展巡視,可謂是“一劍多刃”,明顯提速增效。因為央企資金、權力、工程密集,往往是腐敗集中的地方,采取巡視制度來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是必需的。但在巡視組撤離后,問題領域是否回歸原狀?巡視的效力究竟能保持多久?同時,由于巡視對象是突出黨組織領導班子及其成員特別是“一把手”,根據巡視監(jiān)督“四個著力”的內容,巡視對國企內部的舉報有一定的依賴性,其“望聞問切”尚有一定的局限性,也就是由外及里不一定能全面揭示問題。
系統(tǒng)而嚴密的外部審計無疑是又一把利劍。這是從內部開始摸排問題,從根本上對國企體內的病灶進行把脈,通過大大小小的事實來證明哪些是正常經營,哪些是決策性失誤,哪些是腐敗的結果。
此番中紀委的審計之劍不再是過去那種看不見的戰(zhàn)斗,而是刀光劍影,電閃雷鳴。如對國家電網公司及其部分省級分公司的審計派出數百精兵,且審計人員出發(fā)后,才通知對方接應,還要求“二級單位一把手24小時開機”,進駐不到三周,國家電網公司旗下華北分部主任、黨委書記朱長林被帶走調查。一時風聲鶴唳。審計之劍甚至罕見地指向了在港央企,審計查賬,紀委帶人,兵不血刃。
國企反腐,改革是長遠之計,巡視、審計當先鋒,則是回歸辦案主業(yè)的必然選擇。三把利劍更應該形成合力,全面夾擊才能收獲碩果。三把利劍還應盡快“深入基層”。就改革而言,央企在地方的分支機構和地方國企也都亟須這樣的猛藥;巡視深入基層,則是與“打老虎”同步的“拍蒼蠅”所必需的;至于審計,尚有更大的空間可以拓展。
必須指出,國家審計署僅有18個特派員辦事處,專業(yè)審計人員非常有限,每年有一大堆項目要審計,光是對付一個遍布到每個縣鄉(xiāng)的國家電網,就已鞭長莫及。一些作為央企分支機構的地方電力企業(yè)腐敗案件,幾乎都帶出了一窩“蛀蟲”,很多企業(yè)自成立以來就沒有接受過國家審計機關的審計,其領導人甚至不知審計為何物,更以為地方檢察機關管不到他。因而與地方審計機關聯動,發(fā)揮他們的作用非常必要。為避免地方審計與地方企業(yè)的人情糾葛和利益瓜葛,可以在部署巡視的同時就吸納審計力量,使之成為可同時運用的“合璧之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