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社會法治調查課程設置及其流程化運作模式探究

      2014-05-25 00:35:39霍宏霞
      關鍵詞:法學專業(yè)法學法治

      霍宏霞

      (河北工業(yè)大學人文與法律學院,天津300401)

      社會法治調查課程設置及其流程化運作模式探究

      霍宏霞

      (河北工業(yè)大學人文與法律學院,天津300401)

      社會法治調查是認知社會、理解法律、探究法律事實并做出法律決定的基礎。社會法治調查課程設置是“卓越法律人才”背景下培養(yǎng)目標共識性認識在高校法學專業(yè)課程設置中的邏輯延展,是社會調查方法課程的實踐向度在法學專業(yè)理論課程脈絡中的延續(xù),也是法學專業(yè)理論課程在實踐性運用中的理論反思與理論拓展。構建一套以提升“真實性”為主的社會法治調查課程運行流程才能確保社會法治調查課程所承載的意義得以實現(xiàn),使其“實效性”得以彰顯。

      社會調查;法治;課程化;流程化;真實性

      網(wǎng)絡出版時間:2014-03-28 17:40

      近年來,一方面,即便忽略掉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自身可能存在的標準認定、技術瑕疵、信息收集失誤等因素,法學專業(yè)學生就業(yè)數(shù)據(jù)統(tǒng)計還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對法學人才需求的飽和[1]。另一方面,專業(yè)性較強的法律服務高端市場人才匱乏,以及西部地區(qū)法律適格人才供給不足等社會現(xiàn)象卻也反映了社會需要法學人才。

      這種法學人才供給與需求之間的表象悖論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人們需要重新以一種與社會發(fā)展相適應的眼光看待“法學人才”的界定,如何根據(jù)《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1-2020年)》(以下簡稱《教育規(guī)劃綱要》)中“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要求,結合社會發(fā)展需要和院校特色及其資源,結合學生自身差異和教學整體目標的漸進性,強化當前形勢下“卓越法律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和相應的分類分級培養(yǎng)方案的制定、實施與完善是有法學專業(yè)的高校所共同關注的一個問題。社會法治調查設置正是《教育規(guī)劃綱要》中“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邏輯延展,正是“卓越法律人才”背景下培養(yǎng)目標共識性認識在高校法學專業(yè)課程設置中的邏輯延展。

      盡管不同的學校在卓越法律人才的分類分級問題上有些許差異,但在提升法律人才培養(yǎng)質量問題的目標確定問題上是高度一致的。因此,從法學專業(yè)教育改革入手,從培養(yǎng)目標、培養(yǎng)模式、課程體系、教材選擇、教學方法、考核模式等方面對法學教學進行全面、深入的改革,從而在卓越法律人才培養(yǎng)中突出學生的專業(yè)特色化、夯實學生的理論分析力、提升學生的知識實踐性是一個底線性的共識。因此,強化實踐課程體系,優(yōu)化理論課程體系,深化兩大課程板塊的教學質量,實現(xiàn)兩大課程體系的效果融合是卓越法律人才培養(yǎng)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實踐課程體系中的《社會法治調查課程》的建設在一定意義上最能有效實現(xiàn)兩大課程體系的效果融合,是提升法學專業(yè)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科研能力、提升法律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有效而便捷的選擇。

      一、社會法治調查課程化的必要性

      社會調查研究或社會調查方法或社會調查原理與方法通常是社會工作和社會學專業(yè)的一門重要課程,開展社會工作和社會學專業(yè)及相關專業(yè)的專科、本科、研究生教育的高校在培養(yǎng)方案的課程設置中基本都將此門課程或類似此門課程的課程作為課程體系中的一個必要專業(yè)知識和方法模塊。在其他人文社會科學專業(yè)中,目前很多高校對學生的社會調查基本是放任自由的狀態(tài),沒有專門的指導老師去指導、監(jiān)督與管理。社會調查更多的是以活動型方式而非課程型方式存在并運行的,往往是籠統(tǒng)地要求學生利用寒暑假期間進行社會實踐調查,提交社會實踐調查報告。由于缺乏相關社會調查理論和方法方面的系統(tǒng)指導,學生在選題、調查提綱和調查問卷的設計、調查注意事項方面理論和經(jīng)驗缺失,這樣一種放任自由的活動型方式的社會調查往往流于形式,收效頗微。近年來,中國陸續(xù)有些高校開始嘗試將社會調查課程納入高校法學專業(yè)課程體系中并使其常規(guī)化,通過為法學專業(yè)學生提供一種系統(tǒng)的實證的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規(guī)訓,以便于其更好地從事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便于其更客觀地科學地認知分析社會中的種種法律現(xiàn)象。但由于該門課程在法學課程設置中的孤立性,沒有受到學生應有的重視,學生往往是將其作為一個與法學專業(yè)無關的社會調查來完成的,在社會調查的選題方面沒有很好地與法學專業(yè)知識結合起來,寬泛的社會現(xiàn)象調查缺乏后繼的應有的法律思維和法律視野的導入性分析,社會調查方法與法學專業(yè)知識處于相對脫離狀態(tài)。

      社會法治調查課程的設置及其流程化運作在某種意義上,正是在此背景下針對此種情形做出的一個嘗試性的補救措施。通過在法學本科專業(yè)中設置《社會法治調查》這門實踐課程,并將其納入到法學專業(yè)必修課課程體系中,以“實踐”的方式,使其在法學專業(yè)的理論課程體系和社會調查原理與方法課程之間建立一個連接,提升學生對社會調查原理與方法課程的重視度,延續(xù)社會調查理論與方法在法律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與認知,在諸多不同法律部門中的法律現(xiàn)象的發(fā)現(xiàn)與認知方面的實踐與運用,延續(xù)法學專業(yè)理論知識,不同部門法學理論知識在社會調查實踐中的檢驗。同時通過流程化的課程運作安排,盡可能地強化社會法治調查的調查真實性要求,以及在真實性基礎上進行的調查報告撰寫中調查分析的有效性。

      二、社會法治調查課程設置的意義——基于實踐能力與研究能力培養(yǎng)角度的解讀

      在社會生活中,當人們遇到困惑的問題時,往往首先想到的是調查,通過調查弄清楚特定事實的起因、現(xiàn)狀、預測其未來走向。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法律作為社會生活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當人們遇到法律中的困惑問題時,往往首先想到的也是調查,通過調查弄清楚特定法律規(guī)范的制定背景、實施效果、存在的問題、改進的路徑,對法律的現(xiàn)實運作有更真切的了解與理解;通過調查探究不同社會群體的利益需求、法律觀念或探究不同個案中的法律事實,做出合理的法律決定。社會法治調查作為一種收集和處理社會法治信息的基本方法,是有效認知社會、正確理解法律、深入探究法律事實、做出合理法律決定的“路”與“橋”。

      (一)認知社會的根本途徑,理解法律的必由之路

      法學是一門實踐性學科,是通過實踐之思獲取的知識。調查研究的過程既是了解真實社會情況包括法律情況的過程,又是法律思維中概念、判斷、推理形成的過程。只有在實踐的基礎上,反復調查研究,才能逐漸接近社會真實,接近社會法治狀態(tài)真實。只有認識中國社會,才能思考建設中國社會的法治問題。法學的研究總是指向法律現(xiàn)象或法律問題的,法律現(xiàn)象是社會中的法律現(xiàn)象,法律問題是社會中的法律問題。法治興則法學繁榮,法治衰則法學不振。法學是一門關于法律制定與法律實施的技藝,一門如何以法律有效治理社會,實現(xiàn)社會公平、正義、自由、平等、維護社會秩序、促進社會效率的技藝。對社會(包括法律現(xiàn)象在內的各種社會現(xiàn)象)有一個正確真實客觀的認知是法學實踐性的基礎,是制定法律與有效實施法律的基礎,進而是實現(xiàn)法與社會互動的基礎。因此,法學專業(yè)的學生必須關注和面向社會的世俗生活,為人們社會生活中的困惑、矛盾和沖突尋找到切實的法律解決方案,確立基本的原則,或為法律的決定作出合理而有說服性的論證。美國大法官霍姆斯對此有過經(jīng)典的論說:“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邏輯,而在于經(jīng)驗。對時代需要的感知,流行的道德和政治理論,對公共政策的直覺,不管你承認與否,甚至法官和他的同胞所共有的偏見對人們決定是否遵守規(guī)則所起的作用都遠遠大于三段論。法律包含了一個民族許多世紀的發(fā)展歷史。它不能被當作由公理和推論組成的數(shù)學書。”[2]1社會法治調查是法學專業(yè)學生認識社會的根本途徑。從一定意義上講,沒有科學的社會調查,就沒有科學的法律理論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

      社會法治調查的直接目的是了解“作為一種制度性事實”的實在法或“作為社會控制工程”的實在法在社會中運作的真實情況。這樣一種“實在法”意義上的法律不僅是作為有重要意義的規(guī)范的構成物而存在的,而且也是作為社會現(xiàn)實的因素存在的,它根源于社會,是社會現(xiàn)實的一個組成要素,它的目的和內容是社會賦予的,它和社會的道德價值相一致。因此,法律的構成要素決不限于“規(guī)則”,對法律的認知絕不能僅僅從“紙面的規(guī)則”角度認知,盡管對“紙面的規(guī)則”進行邏輯的分析和體系的分析也是理解和掌握法律的一個路徑,但規(guī)則僅僅是龐德“實在法”指稱意義上的“一批據(jù)以做出司法或行政決定的權威性資料、根據(jù)或指示”中的“律令”中的一種,作為“權威性資料”的“律令”除了規(guī)則之外,還包括原則、概念、標準。構成原則、規(guī)則、標準的組成要素的“概念”是一個社會歷史的經(jīng)驗結果。進行社會法治調查,了解社會,才能了解各種“律令”所承載的“特定時空”的社會意義。

      除了包含“規(guī)則、原則、標準、概念”的“律令”之外,龐德的“實在法”中的“權威性資料”還有更為重要的指稱,即“權威性理想”和“權威性技術”。其中,前者是“一定時間和地點的社會秩序的圖畫”,是“關于那個社會秩序是什么以及社會控制的目的是什么的法律傳統(tǒng),這是解釋和適用律令的背景”,后者是“法治和適用律令的技術、法律工作者的業(yè)務藝術”[3]22-24。對“理想”與“技術”的深入理解同樣也必須通過社會調查來獲知。法律不僅僅是一批實體法中的權利、義務規(guī)范,法律往往就是隱藏于“程序”的夾縫里,正基于此,法人類學才強調以“參與觀察”的方式(包括調查表的方法、客觀觀察的方法、案例調查的方法)來認知無論是原始的還是文明社會的法律[4]26。

      設置車輛的速度為一個從10 km/h到120 km/h的變化范圍來評估3中不同路由算法的3個度量指標,即:包的遞交率,端到端的平均延時以及數(shù)據(jù)包的平均跳數(shù),實驗結果如圖3、圖4和圖5所示.

      除了作為社會控制的依據(jù)和標準的包含“理想、律令、技術”的“權威性資料”之外,實在法更是作為“社會控制”的過程和結果的法律秩序本身,更是作為社會控制活動主要內容的“司法和行政過程”,這些“行動中的法”也是法律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社會法治調查更是理解“行動中的法”的不二法門。

      (二)探究法律事實的方法,做出法律決定的基礎

      廣義上的法律決定既包括法律實踐中法律的制定,也包括法律規(guī)范的實施,還包括法學研究中法律理論的提出。法治社會中法律思維的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理由優(yōu)先于結論”。法律決定是一個說理的過程,而不是一個武斷的恣意。作為“結論”而存在的“法律或法律決定”必須是一個充分說理的過程。在無論是立法中的法律決定,還是行政執(zhí)法中的法律決定,還是司法適用中的法律決定的形成過程中,還是在法學研究的學術理論和學術觀點的提出過程中,社會調查是探究作為立法基礎的社會事實,是探究作為作出行政、司法法律決定的法律規(guī)范和法律事實的真實含義與真實樣態(tài),是探究作為法學理論基礎的研究素材的客觀基礎,是探究“理由”重要的過程,而探究“理由”的過程也正是鍛煉法學本科生獨立進行學術研究的能力的過程。

      中國古代歷史上,包拯、海瑞之所以能秉公執(zhí)法、明斷疑案而流芳千古,除了對法與正義的信仰與捍守之外,就在于他們都非常重視通過對案情的實地調查來搜集斷案依據(jù),就在于他們重視對法律的結合社會經(jīng)驗的理性理解。近現(xiàn)代以來,法律作為社會治理的主要方式,為了使法律起到更好的社會治理效果,社會調查以更廣泛更普遍的形式充斥于各個法律部門的法律制定和實施的各種環(huán)節(jié)中。同樣,西方歷史上的法律先哲,其許多著作都是立足于社會調查的結果的。例如柏拉圖的《理想國》、《法律篇》等,就是他考察斯巴達政治制度的產(chǎn)物。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就是在調查研究100多個城邦基礎上撰寫成的。孟德斯鳩的《論法的精神》則是他在對歐洲乃至世界各國的法制、風土人情、社會情況長達3年的綜合考察,并對英國政制實地調查之后,進行分析研究的產(chǎn)物。法社會學產(chǎn)生之后,社會調查的方法更是現(xiàn)代法學學者進行學術性研究的一個基本方法,進行社會法治調查更是一次進行法學研究的學術規(guī)訓之旅。

      三、以提升“真實性”為主的社會法治調查課程運行流程設計

      社會法治調查所承載的意義的實現(xiàn)不僅僅依賴通過“課程”、“必修課程”的“語詞修飾”以及在此語詞修飾的背后的“學分”機制來使其從“活動”轉化為“課程”,進而提升學生對其的重視度。更為重要的是如何提升“社會法治調查”的真實性。只有在“真實性”的基礎上,所謂的調查報告的撰寫、調查數(shù)據(jù)的分析、調查結論的形成才有依托,也只要建立在“真實性”的基礎上,學生的實踐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訓練,社會法治調查課程的“實效性”才能得以彰顯。因此,必要的流程設計對于確保調查真實性,提升調查質量而言是極為重要的。

      (一)組織課程介紹,開展課程動員

      動員主要是一個簡單的課程介紹,強化學生對課程重要性和課程基本流程認知,熟悉課程流程及相應的任務。除此之外,在動員過程中,對以往社會法治調查課程中存在的問題的、社會法治調查應注意的問題進行預先提示。動員采用平時動員與集中動員相結合的方式。平時動員主要是教師在法學專業(yè)理論課程講授中,結合具體的問題,合理提示學生社會法治調查的重要性。集中動員主要是在課程開始前安排一定的時間地點和相關的參與人員來介紹具體的課程開展流程(社會法治調查課程開展主要流程見表1)。

      社會法治調查課程分為兩個階段,一是設在第三學期的初級社會法治調查,一是設在第七學期的高級社會法治調查。在大一新生專業(yè)介紹會中統(tǒng)一開展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的介紹時,將社會法治調查課程納入實踐課程的介紹環(huán)節(jié),從總體上介紹該課程的性質、目的、基本要求等相關問題。在第二學期開學初,以第二學期開設的《社會調查方法》理論課程為《初級社會法治調查》和《高級社會法治調查》實踐課程的理論依托,布置初級社會法治調查課程任務,介紹課程評分標準和課程總成績構成,以及初級社會法治調查與高級社會法治調查任務設置的關聯(lián)性、調查的持續(xù)性以及專業(yè)知識儲備基礎上的調查內容設計和分析總結的深入性。鼓勵學生開展了與本課程培養(yǎng)目標相一致的調查活動,鼓勵學生自行合理安排時間,利用平時的課余時間,尤其是節(jié)假日和長時段的寒暑假時間,走出宿舍,走出校園,走入社會、走入生活,圍繞社會中的特定法律現(xiàn)象,以在課堂中掌握的法學專業(yè)知識和社會調查理論與方法以及在課外通過拓展性閱讀和相關文獻資料查找獲取的知識,通過團隊合作與分工展開調查,獲取對法律制度運行和法律觀念實況的認知,發(fā)現(xiàn)法律運行中存在的問題,從而對中國社會法治狀況以及如何推進法治建設有更深切的體認。

      表1 社會法治調查流程示意圖

      (二)組織調查分組,確定調查選題

      以3~5人為一小組,由課程代表負責協(xié)調統(tǒng)計學生的結組情況。在分組過程中,在有條件的情況下,盡可能注意分組中學生能力結構、性別結構和生源地域結構的合理安排。由學生自主擬定調查題目或從教師提供的調查題目中選擇一個,通過小組內部成員之間的合作論證,小組和小組之間的交流論證及老師和小組之間的指導論證的三重商榷論證最終確定調查題目,填寫選題表,對選題的意義、研究現(xiàn)狀、可行性等問題進行說明或論證。在初級社會法治調查階段,學生可以選擇一些法律現(xiàn)象進行探索性、描述性研究。在高級社會法治調查階段,可以圍繞初級階段關注的法律現(xiàn)象進行解釋性研究。在選題過程中,注意選題的價值性、創(chuàng)新性、可行性、合適性等選題標準問題[5]。注意選題的廣泛性和創(chuàng)新性,法律現(xiàn)象和法律問題是無所不在的,因此,課題也應該是多種多樣的,在選題中尤其應該注意避免選題的籠統(tǒng)化,提升選題的明確化。

      (三)確定調查方法,設計調查方案

      調查方法的選擇主要取決于調查課題和調查內容的客觀需要。但是,同一調查課題往往可以采取不同的調查方法,同一調查方法也往往適用于不同的調查課題。在課程設置中,進行了初、高級社會法治調查階段中主要調查方法的區(qū)分性設計。初級社會法治調查的調查方法主要以訪談為主,可以同時采用其他方法。高級社會法治調查的調查方法主要以問卷調查為主,可以同時采用其他方法。圍繞同一調查主題,高級社會法治調查進行必要的回訪和問卷調查,是在總結初級社會法治調查階段存在的問題的基礎上的一種持續(xù)性的反思性的提升性的社會法治調查,也是在全部掌握16門法學核心課程和更全面地掌握法學相關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展開的更深入的社會法治調查與分析。

      圍繞調查題目設計調查方案。首先,由每小組提交一份小組內部討論后的原始調查方案。其次,小組之間交換調查方案,借鑒他組調查方案中的合理之處,發(fā)現(xiàn)并指出他組調查方案中可能存在的問題,根據(jù)此環(huán)節(jié)的互查,各組重新調整、完善各組的調查方案。最后,每小組再提交一份經(jīng)過互查環(huán)節(jié)后調整完善的調查方案。調查方案中主要設計對調查問題的預設,以訪談提綱或調查問卷設計為調查設計的主要內容,通過試訪或試做對訪談提綱或調查問卷設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進行必要的論證。

      (四)開展調查活動,撰寫調查報告

      調查階段的監(jiān)控主要是通過要求學生注意證明調查真實性的原始資料的保存,在調查展示階段以圖片、音頻、視頻等方式展示出來。包括關于訪談地點、訪談對象、訪談內容的證據(jù)資料和小組內部開展討論活動的證據(jù)資料。各調查小組成員應有意識地圍繞本小組擬定的調查題目各自收取留存最能證明調查真實性和參與性的圖片、音頻和視頻資料,以便在調查展示階段使用,以佐證調查活動的真實性。通過實實在在的調查,對獲取的信息、數(shù)據(jù)進行整理分析,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調查報告的撰寫。要求每小組成員在調查數(shù)據(jù)共享的基礎上,獨立完成各自的調查報告撰寫,而不是共同完成一份調查報告。這在某種意義上,也是為了避免個別同學“搭便車”現(xiàn)象。

      (五)集中調查展示,反思調查效果

      在課程設置所列集中匯報展示的時間內,要求學生進行集體匯報。每個人把關于自己自主參與此項實踐教學活動和在教師組織下參與實踐教學活動的情況和心得制作一個PPT,展示5~10分鐘,給學生一個在有限時間里最大可能展示自己有效調查信息的平臺,這里涉及到學生對信息的篩選和評價以及合理分配和利用時間等諸多能力的考評。展示中重點考察如下方面:(1)對前面各階段工作的考察,重點考察學生對調查活動的實施情況;(2)考查學生在展示中的時間控制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3)考查學生PPT制作的能力和態(tài)度。

      集中調查展示的環(huán)節(jié)設計是一個重要的激勵機制。這一環(huán)節(jié)通過直觀的比對與競爭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實踐的積極性,而且能夠對整個調查實踐做一次總的評估。通過將展示者具體到個人,也可以有效避免個別小組成員搭便車的心理。同時,同一小組和不同小組的每個學生之間可以通過展示互相學習,互相啟迪,相互之間可以有一次提升的機會。在這一個過程中,每個學生做出匯報以后,評委老師和其他同學可以針對該同學的調查進行提問,根據(jù)展示情況和回答情況,由教師給出一個成績,整場展示結束后,由教師對整場調查中存在的共性問題和個別同學的突出性問題進行總體點評。最終,通過展示及展示中的溝通,在多個層面的意見互動中反思調查效果,為高級社會法治調查提供一個基礎,也提供一個持續(xù)性調查的階段性對比,在同一小組不同階段圍繞同一主題的調查的承繼和對比中,記錄并見證法學專業(yè)學生以兼具實踐能力與科研能力的調研能力為主的種種能力的提升。

      這樣一種以提升調查“真實性”為監(jiān)控導向的社會法治調查課程流程化運作模式的設置使“社會法治調查課程”所預設的提升法學學生法律實踐能力與法學研究能力的目標得以切實化,確保了課程的有效的良性的運作,不僅激發(fā)了學生對法學專業(yè)理論課程的熱情,而且增強了法學學生獨立思考、互相討論、檢索文獻、分析論證的能力。同時,“真實性”為監(jiān)控導向的社會法治調查課程流程化運作模式的設置也是對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組織協(xié)調能力和教學責任心的巨大挑戰(zhàn)。以“真實性”為監(jiān)控導向的社會法治調查為了防范學生在調查過程中各個環(huán)節(jié)的“虛假性”以及“虛假性”導致的課程目標的落空,要求教師要在動員、選題、調查提綱、問卷設計、調查實施等諸多環(huán)節(jié)付出許多努力,要與學生互動,要及時與學生進行溝通,及時點評學生調查諸多分解環(huán)節(jié)中的得失。教師應該具有廣博的知識儲備,熟悉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做法與知識應用,耐心細致,還需具有較強的臨時反應能力。

      [1] 王文華.卓越法律人才培養(yǎng)與法學教學改革[J].中國大學教學,2011,(7):31.

      [2] ﹝美﹞霍姆斯.普通法[M].冉昊,姚中秋,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6.

      [3] ﹝美﹞龐德.通過法律的時候控制·法律的任務[M].沈宗靈,董世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4] ﹝美﹞霍貝爾.原始人的法[M].嚴存生,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

      [5] 馬德峰.選題及其選題意識——對社會調查方法在青年研究中應用的反思[J].青年研究,2001,(9):48-49.

      Research on Curriculum Provision and Operation Mode of Social Surveys into Rule of Law

      HUO Hong-xia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Laws,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ianjin 300401,China)

      Social surveys into rule of law is the basis of perceiving the society,understanding the law,exploring the legal facts and making a legal decision.Its curriculum provision is a logical extension of consensus of training goal in the context of“excellent legal talents”in the establishment of law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 continuation of practice dimension of social investigation methods in the theory courses of law,and a theoretical refl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theory course of law in practice.The paper thinks that building an operational course process with the theme of promoting“authenticity”of social surveys into rule of law can ensur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meaning of these courses,and manifests their“effectiveness”.

      social survey;rule of law;curriculum provision;process;authenticity

      G 42

      A

      2095-462X(2014)02-0105-05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3.1415.C.20140328.1740.042.html

      (責任編輯 治丹丹)

      2013-01-03

      霍宏霞(1977-),女,山西大同人,河北工業(yè)大學人文與法律學院講師,法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法理學。

      猜你喜歡
      法學專業(yè)法學法治
      送法進企“典”亮法治之路
      《南大法學》征稿啟事
      南大法學(2021年3期)2021-08-13 09:22:44
      《南大法學》征稿啟事
      南大法學(2021年4期)2021-03-23 07:55:52
      高校書法學專業(yè)實踐教學課程構建
      河北畫報(2020年8期)2020-10-27 02:55:08
      論法學專業(yè)教師的實踐能力培養(yǎng)
      反家庭暴力必須厲行法治
      人大建設(2018年3期)2018-06-06 03:11:01
      第五節(jié) 2015年法學專業(yè)就業(yè)狀況
      第三節(jié) 法學專業(yè)培養(yǎng)方案
      以德促法 以法治國
      法學
      新校長(2016年5期)2016-02-26 09:28:49
      安龙县| 旬阳县| 定安县| 元江| 无锡市| 东城区| 慈利县| 闵行区| 萨嘎县| 隆化县| 太原市| 岳阳县| 北票市| 山东省| 金堂县| 崇州市| 闽清县| 大洼县| 平阴县| 灵宝市| 永登县| 德保县| 阿城市| 丽水市| 惠州市| 临颍县| 长白| 都江堰市| 洛扎县| 上犹县| 耒阳市| 桓仁| 德庆县| 凭祥市| 宣汉县| 永清县| 长汀县| 儋州市| 中山市| 拉萨市| 永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