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事美
滿漢全席,最早叫“滿漢大席”,顧名思義,是由滿席和漢席組成。
據(jù)乾隆時期李斗的《揚州書舫錄》中記載,滿漢全席共有冷葷熱肴一百九十六品,點心茶食一百二十四品,共計三百二十品。這320道菜包羅萬象,各種山珍海味、飛禽走獸,應有盡有。在烹飪技法上,也是各種技能樣樣俱全??傊瑵M漢全席無論是在食材的豐富上、還是在烹飪技法的全面上,都是各種大而全的架勢。
光有美味佳肴還不行,還得有各種形式的襯托。吃滿漢全席必須在富麗堂皇的宮殿里,并且配上各種精美的餐具。再一個就是吃飯的氛圍,要有名家名曲伴奏。最后一個就是用餐的禮儀,必須嚴謹莊重,更衣入列,按官職大小入席,吃完一桌再換上一桌,井然有序。
滿漢全席除了吃,還有豐富的內(nèi)涵。首先滿漢全席是一種政治的文化表達。滿漢全席是“滿漢一體”思想的傳承,因此,滿漢全席有化解滿漢矛盾的作用。再者,滿漢全席集美味佳肴之大成,是大清朝地大物博、物產(chǎn)豐富的有力象征,奢侈排場更是暗合了乾隆的好大喜功。
滿漢全席,滿席在前,漢席在后,這更是滿清統(tǒng)治者階級劃分的一種含蓄表達方式。滿在前為主,漢在后為次,這就是清朝當時最大的政治。在滿漢全席就餐時,同樣也是先吃滿席,再吃漢席。不僅如此,滿族官員在排位上也在漢族官員的前面。吃滿漢全席,表面上吃的是精美佳肴,實際上吃的是全是政治。
縱觀滿漢全席的發(fā)展,正是與公款吃喝、鋪張浪費之風的瘋狂蔓延同步而行。其實,從乾隆末期開始,清朝就已經(jīng)逐步從頂峰滑落,一步步邁向深淵。與此同時,清朝的皇帝們大擺滿漢全席的目的則各有不同,有的為了彰顯大天朝的繁榮,有的為了掩飾內(nèi)焦外困而粉飾太平。到了清末,干脆就是享受一天算一天,如每頓飯二百道菜的慈禧。
前線吃緊,后方緊吃。窮奢極欲下的清末,舌尖上的腐敗更是讓人瞠目結(jié)舌,甚至還衍生出了諸多活吃動物的陋習,很多國防經(jīng)費也因此被舌尖上的腐敗揮霍掉。
舌尖上的腐敗吃掉了大清,但能讓后人吃一塹長一智嗎?
摘編自新浪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