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樂教育是一門首先是一種藝術教育,其次才是一種學科性教育。音樂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是兼顧藝術與技術的一種教育。在音樂教育的發(fā)展過程中,我們始終在不斷探索音樂教育的理念,尤其是音樂教學的方法。方法是達到目的的手段,為的是提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音樂這門陶冶情操的課程進行有效的教學,本文正是基于這種考慮,從方法的角度來論述課堂教學決策在音樂教育中的作用。
關鍵詞:課堂教學;決策;音樂教育;作用決策原本是管理學、政治學、心理學等領域的關注焦點,最早將這一概念引入教育學,進而提出“教學決策”一說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是美國學者亨特(Hunter,1984)。她認為,教學是“不斷做出影響學習可能性的決策的過程:在與學生相互作用之前、當中、之后做出和執(zhí)行決策”,“專業(yè)性的教學決策遠不同于單一的奉獻和熱愛學生”。教學決策具備的幾個基本要素。第一,教學決策是一項有目的、有意圖的行為。教學自身作為一項有意識的影響人的活動賦予了教學決策“目的性”這個基本屬性,可以說教師的教學行為是教師為了實現(xiàn)某一特定目的或意圖所做的有意的選擇。第二,教學決策是一種抉擇性的活動。選擇被認為是教學決策的主要特征,決策的主要特征是選擇,尤其是在所有可行的方案中做抉擇。第三,教學決策是一個充滿思考、判斷的歷程。教學決策本身是一個思考的歷程,這個歷程可以是很長的一個時期,也可以是瞬間的短暫過程。
1課堂教學決策與音樂教育
音樂是反映現(xiàn)實生活情感的一種藝術。學校音樂教育主要通過課堂教學形式來實現(xiàn),音樂課堂教學是音樂教育活動的基本組成部分,也是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使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基本途徑。相對于其他的課堂教學,音樂教學有一定的特殊性。瑞典作曲家、音樂教育家埃米爾·雅克·達爾克羅茲認為,音樂教育首先要通過節(jié)奏運動喚醒兒童的音樂本能,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感受力和敏捷的反應能力,進而獲得體驗和表現(xiàn)音樂的能力。因此,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音樂能力是音樂課堂教育的主要目的,體驗音樂、體驗情感是音樂教育的出發(fā)點和宗旨?;诖?,音樂課堂教學決策相對于其他的課堂教學決策,不僅需要教師具有一定的專業(yè)知識,更是對教師綜合素質的考驗。我國新的《音樂課程標準》中指出:“音樂課應發(fā)揮音樂藝術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學階段,根據(jù)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審美的心理特征,以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和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相對于“課堂教學決策”,在本研究中,“音樂課堂教學決策”是指音樂教師在教學的實施階段,有意識地綜合運用其專業(yè)知識、音樂素養(yǎng)和經(jīng)驗等融合的判斷系統(tǒng),面對復雜多變的教學情境,尤其是針對音樂課堂的特殊問題或狀況,結合實際情況所做出的分析、判斷和選擇,從而確定最佳方案,以使學生體驗音樂、體驗情感的一系列動態(tài)過程。
2課堂教學決策在音樂教育中應用基礎
隨著近年來素質教育的不斷發(fā)展,尤其是《音樂新課程標準》出臺后,在音樂教學中,對教師自身素質和教學水平的要求日益增高,音樂課堂寓教于樂的特征要求教師既要教會學生一定的音樂知識,又要兼顧音樂本身的藝術性。因此,音樂教師在進行教學決策時,就會受到諸如自身知識背景、學生群體特征等因素的影響,同時,他們的決策也會對學生和課堂教學質量產(chǎn)生直接和間接的印象。在學生群體中,關于課堂互動,反映出的主要問題是認為互動不夠多,老師更多的是用“講授”方式來完成課堂教學。不過,通過對學生的深度訪談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對“互動”概念的理解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大多數(shù)學生認為所謂互動就是做游戲、小組活動等,他們并沒有把教師提問、唱歌等視為互動的形式,在這種認識的基礎上,得出了互動較少的結論。相對的,教師對互動的理解更為全面,而且他們也已經(jīng)認識到互動在音樂課堂上的重要性。從社會環(huán)境來看,雖然音樂新課標改革后,我國音樂教育從應試教育走向素質教育,音樂教育更加注重學生自身的發(fā)展,但這種變革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全實現(xiàn)的,變革的過程是漫長的。
3課堂教學決策在音樂教育中的具體體現(xiàn)
音樂教育作為教育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必然會受到我國教育制度的影響。當前,我國的教育制度正經(jīng)歷著從傳統(tǒng)到現(xiàn)代、從單一向多元的變革和發(fā)展,并與社會的發(fā)展一樣處于不斷的自我調整中??v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音樂教育的發(fā)展,在80、90年代,音樂教育和其他學科一樣,教學的目的以傳遞知識為主,中國傳統(tǒng)的“傳道授業(yè)”理念在其中得到充分的運用,教師上課的方式也偏向單一,往往是識譜、學唱,大多數(shù)是按照教材的要求,一板一眼的完成教學任務,并通過考試的方式來檢驗教育的成果。2000年以后,隨著我國教育體制的不斷變革,從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的轉變催生著音樂教育的革新,音樂課堂開始呈現(xiàn)出更多的生機和活力。一是音樂教育不再采用考試的方式衡量學生成績,而是以綜合性的考核來鼓勵學生;二是音樂教學新課標的實行,對音樂教材進行了很大的修正,課本中歌曲的選擇、課程內容的設置等更加符合時代特征和學生需求;三是教學方式的改進提高了教學的質量,多媒體的普及、教學用具的增加等,都增添了音樂教育的趣味性。這樣,音樂課堂從單純的學習型教育逐漸走向綜合性的教育,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那么,教師作為教學決策的主體,處于整個教育制度大環(huán)境下。一方面,他們在客觀上會受到制度的約束和引導;另一方面在主觀上也會被制度潛移默化。筆者將教育制度對教師課堂決策的影響概括為“硬環(huán)境”和“軟環(huán)境”?!坝箔h(huán)境”是指,教育制度本身包括教育模式、國民教育理念、教育行政管理等顯性因素,他們對教學決策的影響是直接的。比如,教材風格的不同就會直接影響教師的授課內容和授課方式;教育考核方式的不同就會直接影響教師的教學重點和教育理念等。這些因素將教師包含在“制度”內,使教師課堂決策必須在其中進行才符合規(guī)范而且有效果?!败洯h(huán)境”是指,在教育制度影響下產(chǎn)生的潛在的、間接的環(huán)境因素,這些因素更容易對教師的心理活動和行為方式產(chǎn)生影響,并且有時候其影響力是相對隱性的,連教師自身都不易察覺的。
4結論
音樂,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社會文化樣式,音樂教育在整個社會文化環(huán)境的發(fā)展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形成、發(fā)展以及在不同時期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不同發(fā)展特點,必然要受到當時整個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因此,要研究音樂教師課堂教學決策,必須先將音樂教育置于社會文化背景中區(qū)分析,通過考察音樂教育與社會文化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進而分析影響教師課堂決策的社會文化因素。音樂作為社會文化的一種,本身是隨著整個社會文化的變遷而變化的。那么與音樂相關的小學音樂教育也不可避免的收到社會文化的影響,并影響著相應的教師決策。課堂需要控制,也需要變化。學生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體,他們并不是單純地參加課堂教學活動,而是帶著個體的知識、經(jīng)歷、經(jīng)驗和思考參與到課堂中,因此課堂才充滿了非預期的變化,很多時候會超出了教師的預設。所以,課堂教學決策對當代音樂教育的作用極為重要。參考文獻:
[1] 尹愛青.音樂課程與教學論[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 尹愛青.新課程教學法[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3] 曹理,何工.音樂學習與教學心理[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
[4] 趙宋光.音樂教育心理學概論[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作者簡介:楊雪萍(1993—),女,現(xiàn)就讀于哈爾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音樂教育系,聲樂專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