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軍旗
1978年多位高級干部在中央紀委的匯合,是特殊形勢下的特殊形態(tài),是老干部大規(guī)模復出的先聲,也是黨的組織路線撥亂反正的具體體現(xiàn)。
1949年新中國剛剛成立,中國共產黨就設立了各級紀律檢查委員會。1955年,各級監(jiān)察委員會取代了紀律檢查委員會。1966年“文革”爆發(fā)后,黨的各級組織遭到了嚴重破壞。1969年4月,黨的九大取消了設立黨的監(jiān)察機關的條款?!拔母铩苯Y束后,1977年黨的十一大通過的黨章中提出設立紀律檢查委員會。此后,恢復各級紀律檢查委員會被提上日程。
1978年,中組部就中央紀委領導集體組成問題先后三次向中央提交報告,候選人數(shù)在第二次報告時增加到88人,第三次報告時增加到99人,后來又增加1人,最終形成了100人的新一屆中央紀委領導集體,其中書記、副書記15人,常委24人,委員61人,陳云為第一書記。1980年2月,又增補趙毅敏為中央紀委副書記兼秘書長。
筆者考察了這一屆中央紀委領導集體的構成,為了方便起見,只對常委以上的40人(包括趙毅敏)進行統(tǒng)計分析。
從基本的人口學特征來看,40人全部為清一色的漢族,其中男性37人,占92.5%,女性3人,占7.5%。三位女性鄧穎超、章蘊和帥孟奇全部從事過全國婦聯(lián)的領導工作。從年齡來看,40人平均年齡72.1歲,年齡最大的帥孟奇81歲,最小的胡耀邦和馬國瑞63歲。其中60~69歲年齡段的10人,占25%;70~75歲年齡段的24人,占60%;75歲以上年齡段的6人,占15%。中央紀委常委以上的領導基本屬于同一時代的干部,為之后領導干部的年輕化埋下了伏筆。
從黨齡上看,平均黨齡49.3年,黨齡最長的方志純?yōu)?4年,最短的閻秀峰為42年。黨齡在49~54年的高達31人,占77.5%,而這其中黨齡為53年的12人,黨齡為52年的8人。如何解釋這種入黨時間密集于1925~1926年的現(xiàn)象?從這些干部的簡歷、傳記、年譜乃至紀念文集等資料來看,他們大多是通過從事工農運動走上革命道路的,而1925年和1926年正是工農運動大發(fā)展的時期。這些干部如此密集地在1925~1926年入黨是和當時全國工農運動高漲的總形勢息息相關的。
從教育程度來看,小學、初中文化程度的15人,占37.5%;高中、中專文化程度的10人,占25%;大學文化程度的15人,占37.5%。從籍貫來看,湖南籍的13人,占32.5%;河南籍的5人,占12.5%;河北籍的5人,占12.5%;湖北籍的4人,占10%。其他還有山西籍的3人,四川籍的2人,陜西籍的2人,江西、安徽、上海、山東、遼寧和黑龍江籍的各1人。從籍貫分布特點來看,具有某種程度的集群性。湖南、湖北、河南和河北四省高達27人,占67.5%。
如何解釋這種不均衡基礎上的精英集群現(xiàn)象?與這幾個省是中國革命運動的中心有關。這些省份,特別是山區(qū),井岡山、大別山、太行山,往往交通不便,有利于革命中心的形成;加上山區(qū)人地結構緊張,階級矛盾尖銳,具有成為革命中心的經濟基礎。因此產生了多個革命根據(jù)地,成為孕育革命精英的搖籃。再加上毛澤東、劉少奇、彭德懷、賀龍、李先念等人的領導和帶動,使得這幾個省革命精英輩出。從黨員人數(shù)來看,1927年黨的五大召開時湖南、湖北兩省最多,分別為1.3萬人。
在這40人中,曾經任過中央委員或候補委員的有12人(這一屆中央紀委委員后來成為中央委員的有何東昌、李立功和多吉才讓等人),占30%,分別是:陳云、鄧穎超、胡耀邦、黃克誠、王鶴壽、周揚、張啟龍、韓光、劉瀾波、帥孟奇、章蘊和趙毅敏。這說明這屆中央紀委領導集體具有規(guī)格高、權威大、陣容強的特點,從而為中央紀委的恢復重建以及工作的開展奠定了堅實的領導基礎。
從這屆中央紀委領導集體的歷史淵源來看,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交叉點是最密集的,革命生涯匯合的頻次也是最高的,這充分說明解放戰(zhàn)爭時期是干部調配最為頻繁的時期。
1978年多名高級干部在中央紀委的匯合,是特殊形勢下的特殊形態(tài),是老干部大規(guī)模復出的先聲,也是黨的組織路線撥亂反正的具體體現(xiàn)。在這一領導集體形成的過程中,知人善任和相互舉薦發(fā)揮了一定的作用,這也是黨內民主和群眾路線的重要體現(xiàn)。
(摘自《黨的文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