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福初
唐代大詩人元結(jié)曾兩次出任湖南道州刺史,五過浯溪,對浯溪的山水十分喜愛,留下了不少詩文。元結(jié)還喜愛將自己撰寫的詩文請人書丹刻石,其詩《浯溪銘》刊刻后,與陸續(xù)撰刻的《峿臺銘》《痦庼銘》,合稱“三吾銘”或“三吾碑”?!叭徙憽倍际亲瓡ρ拢呛币姷奶拼瓡?。大歷六年(771)六月,大書法家顏真卿慕名浯溪,便來看望元結(jié),元結(jié)請其將上元中所撰的《大唐中興頌》書于石上。自此,浯溪始為人重。后世又紛紛題刻,現(xiàn)存各類碑刻489方,浯溪石刻群遂成為湖湘南部獨特的人文景觀,播譽天下。今天我們走進浯溪,就像走進一部唐代以后的文學(xué)和書法史,就像走進一個文化道場。歷朝歷代的文豪、書家們都曾相繼朝浯溪集結(jié),他們從四面八方而來,穿越千山萬水,以獨特的人文精神和奔涌的才情聚合浯溪,作一次又一次超越時光的對話和心靈的碰撞。
永樂四年(1406)遭誣陷被貶謫交趾(今越南)的大學(xué)士、書法家解縉途經(jīng)浯溪,留下了這首《題鏡石》:
水洗浯溪鏡石臺,漁舟花草映江開;
不如元結(jié)中興頌,照見千秋事去來。
鏡石為浯溪一石,磨平如鏡,故名。相傳以水抹之,可見對岸花草鳥云。更有傳說,言可再見唐明皇與楊貴妃在華清池的奢靡生活場景。
對《大唐中興頌》的解讀,歷代文人來浯溪留下的詩文中有以為是頌的,“欲令一代典,風(fēng)烈追先光?!薄傲舸讼等诵模握邢??!币灿腥藙t以為頌德實揭過,如黃庭堅說唐肅宗“趣取大物”而讓父皇財內(nèi)凄涼,實在沒啥可頌的,米芾說“可憐德業(yè)淺,有愧此碑詞”。這些爭論可以理解為“安者見安危見?!薄案魅酥覑鄹鞒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一切歷史都是當(dāng)代史??傊?,大唐中興頌碑如一面鏡子,“照見千秋事去來”。而往小處說,我們這個時代所盛產(chǎn)的書法家們,佇立在顏魯公浩然一往、氣塞天地的《大唐中興頌》摩崖前,亦可以照見我們的卑微、懦弱、淺薄、荒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