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芬
我們常常被自己的念頭所困,好像一道無形的枷鎖捆住了我們的手腳,讓我們動彈不得,然后我們還抱怨說:“都是他們,才害我這樣的!”
有兩封讀者來信,其中一個讀者說:“我父親不認可我交的男友,我很痛苦?!绷硪粋€說:“我母親對我的期望很高,我必須做到最好才對得起她,可是我很不快樂。”
讓我們用“一念之轉”的方法,來檢視一下這些困住我們的想法是否真實。
例一:我交往的對象一定要獲得父母的認可和支持。
這是真的嗎?這句話的真實性有多高?我們只要作個調查,天下的父親都能夠認可兒女交往的對象嗎?事實是,不會。因為他們不能。
為什么不能?因為那是他們的事,他們的決定!我們如果不能夠接受事實,還想跟事實抗衡的話,百分之百會輸。
我們做兒女的,是不是能夠在堅持自己立場的同時,還一如既往地敬愛我們的父母?當父母對我們施加壓力的時候,我們可不可以給他們一個擁抱,并附上一句:“我知道你為我好,但我會作出最好的選擇?”
父母是需要再教育的。他們需要知道孩子已經(jīng)大了,必須尊重孩子,而不是限制孩子的自由。如何再教育父母?就是我上面說的,堅持自己的立場,但仍然愛他們如昔。
盲從不等于孝順。你聽從父母的安排,導致自己很不開心,這些情緒終有一天會爆發(fā)出來,爆發(fā)的時候,你所做的、所說的,會更傷父母的心。而且更重要的是,你的生活會變得一團糟!
當你抱著“我交往的對象一定要獲得父母的認可和支持”這個想法的時候,你跟男友在一起的時候,覺得欺騙了父母。跟父母在一起的時候,想著男友又難過,心里甚至會覺得愧對男友,因為你的父母不喜歡他。
為什么不選擇真實性和它不相上下,卻可以讓你自由的這句“我交往的對象不一定要獲得父母的認可和支持”?如果你能擁抱、認可這句,那困擾你多時的問題就不是問題了。
我們再來分析一下第二個問題——我母親對我的期望很高,我必須做到最好才對得起她。
不妨這樣想一想:這是定律嗎?完全順應父母的期望就是孝順嗎?我們可不可以做自己,但還是深愛我們的父母?讓他們也學著為自己的快樂承擔責任,而不是把快樂建立在對別人的期望上,即使對方是你辛苦養(yǎng)大的孩子?
像我就深愛我的父親,他對我的期望也超高。我肩膀上背負了我深愛的父親的快樂、幸福,這讓我始終鞭策自己要做到最好,讓他快樂,但是我不快樂。
我漸漸地了解到,無論我表現(xiàn)得多么好,我永遠都沒有辦法滿足我的父親。了解到這點之后,我海闊天空,自由翱翔!我過我自己的生活,但還是很孝順爸爸媽媽,常?;厝タ此麄儯螂娫捊o他們,盡量滿足他們的需要。
但我是一個獨立的人,我自己決定我的生活。很奇怪,當你決定不再隨對方起舞時,對方也放開了對你的鉗制,并且學會了為自己的情緒負責,這是我們可以送給父母的最好禮物。
如果你意識到“我母親對我的期望很高,但我不需要做到最好才算對得起她”,你是否能過更好的生活?試著相信這句話,說不定你和母親的關系、和自己的關系,以及和其他人的關系會更進一步。
親愛的朋友,不過是一個想法罷了。不要讓它鉗制你,讓你無法做個自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