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經濟轉型形勢下財政體制改革勢在必行,追溯財政體制改革歷史革沿,探究經濟轉型形勢下財政體制改革遇到的問題,并就此提出財政體制改革路徑建議,具有很深遠的實際意義。
關鍵詞:經濟轉型;財政體制改革;稅收體系
一、經濟轉型概述
加入WTO后,中國經濟正飛速地邁向國際化。在國際化競爭和較量的進程中,中國經濟將出現一種新觀念、新技術和新體制相結合的經濟轉型模式。這種經濟轉型模式不僅是中國現代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而且還將改變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經濟轉型指的是資源配置和經濟發(fā)展方式的轉變,包括發(fā)展模式、發(fā)展要素、發(fā)展路徑等等轉變。從國際經驗看,不論是發(fā)達國家還是新型工業(yè)化國家,無一不是在經濟轉型升級中實現持續(xù)快速發(fā)展的。我國從九五計劃開始即提出了經濟轉型問題。
二、財政體制改革歷史革沿
財政體制一直是理論界和實際工作部門探討最多的財政問題,也是至今仍未解決好的問題。與正在進行的市場化改革相適應,我國財政體制的選擇是實行分級財政體制。1994年實施的分稅制符合財政體制改革的方向,但是,隨著地方財政,尤其是基層財政的日益困難,學術界對財政體制改革的方向產生了兩種不同的思路:一種觀點認為,基層財政困難是因為分稅制不適合作為省以下政府財政關系的統(tǒng)一制度安排,應該因地制宜實行差異化的省以下政府間財政體制;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基層財政困難是由于省以下分稅制沒有真正進入軌道,基層財政解困的出路只能是完善分稅制。1998年全國財政工作會議正式提出要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相適應的公共財政體制,并改革相關法律制度,包括部門預算、稅收管理、國庫集中收付、收支兩條線、政府采購和稅費改革等。
三、經濟轉型形勢下財政體制改革遇到的問題
(一)政府體制改革進展緩慢
旨在減少中間環(huán)節(jié),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的“省直管縣”和“鄉(xiāng)財縣管”改革,與當前的行政管理體制相沖突,推進困難。財力向上集中,而事權向下傳遞,使地方政府的事權與財權不相適應,除了造成地方政府事事都向中央申請轉移支付,中央政府在連年財政收入高增長的情況下依然赤字之外,基層政府的財政自主率不斷下降,賣地、罰款、收費現象普遍。預算外收入規(guī)模連年上升,而且財政收入體外循環(huán),使地方政府的實際財力難以判斷,事權與財權的協調困難重重。財政體制的改革依賴于政府管理體制的改革,政府管理體制的改革不到位,財政體制改革舉步唯艱。
(二)地方政府層級多、職能重疊
地方政府省市縣鄉(xiāng)四級行政管理所承擔的財政職能基本相同,交叉重疊,使財政資金支出的效益考核與責任難以落實到位;中央財政轉移支付資金不能直接到達承擔公共服務的那一級政府,資金調撥路途遠,時間長,效率低,浪費重,政策意圖大打折扣。
(三)預算管理不完整
1994年分稅制改革,只將稅收收入列入預算管理并在中央與地方政府間進行收入劃分,非預算收入則歸各級政府自收自支,因此界定政府預算收入是政府間收入劃分的前提,并在客觀上形成了預算管理和預算外管理、非預算管理并存的局面。這種狀況又導致地方政府事權財權化,非稅收入膨脹,社會保障基金和國有資產經營收益等一直未能全部納入預算管理。雖然現在納入一般預算管理和基金預算管理的非稅收入在逐步增加,國有資產經營預算也初步建立,但非預算資金的規(guī)模仍在逐年擴大,要從根本上解決預算不完整的問題,必須通過預算管理體制的改革,取消預算外資金管理體系。
(四)稅制改革未到位
稅費改革與政府間收入劃分、財權與事權相適應的問題必須一攬子解決。解決地方政府稅收收入來源是中國稅制改革的重要任務,如果地方政府履行公共職能缺乏必要的財力保障,稅費改革就無法實質推進。新企業(yè)所得稅法的實施,標志著所得稅法的改革已基本完成,但流轉稅的改革正在進行中,財產稅和資源稅改革包括開征燃油稅、物業(yè)稅等處于討論階段,稅改沒有明確的時間表和完整的方案。
四、財政體制改革路徑建議
(一)健全公共財政職能
財政職能是通過財政管理體制,實施財政政策來實現的。從1985到1997年期間中國經濟通貨膨脹形勢嚴峻,到1998年則反向為通貨緊縮, 2005年又呈現通貨膨脹趨勢,在這三個不同的時期分別采取了松緊不同的財政政策,即針對經濟通貨膨脹,采取從緊或適度從緊財政政策,通過緊縮財政支出,調整財政支出結構,控制基本建設投資規(guī)模,控制稅收減免和財政赤字;反之則采取積極或擴張財政政策,通過增發(fā)國債,減免稅收,加大政府投資等措施,較好發(fā)揮了財政的功能。而健全財政公共職能是通過公共財政體制建設,采取適當的財政政策工具促進中國從物質資源消耗型經濟向技術創(chuàng)新、管理創(chuàng)新、服務創(chuàng)新的經濟轉型,保障社會公共需要,促進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xù)發(fā)展。
(二)改革預算管理體制
預算管理體制改革應著重解決:(1)部門預算。預算編制是預算管理的起點,只有保障預算編制程序的科學、規(guī)范和透明,才能保障預算的制約作用和剛性約束。(2)國庫集中管理?;陬A算外資金規(guī)模巨大,缺乏有效監(jiān)督,濫用資金現象嚴重的事實,2001年啟動國庫管理制度改革。(3)轉移支付制度。基數法與公共財政體制下轉移支付制度的目標發(fā)生沖突,應當從根本上加以解決。
(三)以法治化為目標完善稅收體系
稅費改革是規(guī)范財政收入管理的重點,也是構建公共財政體制必須解決的難點。它涉及政府間財政收入的劃分、財權與事權的協調,也與財政決策與管理機制的改革、預算外資金和非預算資金的管理以及政府采購、政府投資、政府補貼等有關。稅費改革實際上是正稅清費,建立科學合理的稅收體系,使中央和地方政府具有穩(wěn)定的能滿足履行公共職能需要的稅收收入來源,從而提高稅收收入在財政收入中的份額,增強預算內財力,規(guī)范財政分配制度。
參考文獻:
[1]趙云旗.財政政策與中國經濟轉型[J].經濟研究參考.2010(37)
[2]嚴瓊. 經濟轉型時期中國公共財政體制的改革與完善[J].經濟研究導刊.2010(28)
[3]張萬強.中國財政體制改革的演進邏輯及公共財政框架的構建[J].財經問題研究.2009(03)
[4]歐林宏.以提高財政效率為目標,不斷深化我國財政體制改革[J].經濟研究參考.2009(12)
作者簡介:孫金(1993.9-),女,漢族,現就讀于江西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