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衍英
【摘要】目的:探討早期康復護理對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療效。方法:選擇老年心血管病患者77例,實施心理護理、用藥護理、飲食護理、運動干預、健康教育等,與家屬配合早期康復護理,對比干預前后的心理狀態(tài)、生存質(zhì)量指標等。結(jié)果:干預后患者語言(11.2±1.7)分,粗大動作(18.6±0.4)分,精細動作(13.2±0.7)分,生存質(zhì)量指標(34.2±1.6)分,焦慮-抑郁程度(7.7±0.4)分,與干預前比較,差異有顯著意義。結(jié)論:早期實施康復護理對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和語言、動作恢復有很大程度的改善,值得臨床推廣。
【關(guān)鍵詞】早期康復護理;老年;心血管??;
【中圖分類號】R722.1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6-0264-01
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是常見病,有很高致殘和致死率,對生活質(zhì)量有嚴重影響。心血管疾病在發(fā)病后3個月,是功能恢復的黃金時間窗[1],此時對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護理,可以最大程度地恢復患者語言、運動等功能,提高自理能力。本研究從心血管疾病患者早期康復護理的重要性進行探討,現(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材料 選擇2012年2月-2014年2月,心血管病患者77例,入選標準符合WHO的腦血管病診斷標準[2],有腦CT檢查詳細資料證實,意識清楚能配合治療和護理,語言和肢體功能有一定缺損,無其它影響功能恢復的疾病。入選患者包括男41例,女36例,年齡51-84歲,平均64.3歲;發(fā)病時間5h-7d,平均4.1d;有原發(fā)冠心病7例,高血壓9例,糖尿病4例;本次入院原因是心梗11例,腦梗32例,腦出血34例。
1.2方法 患者對癥治療的基礎(chǔ)上,進行早期康復護理,護理內(nèi)容:以心理護理貫穿始終,加強日常飲食護理,通過按摩進行被動的功能鍛煉,逐漸過渡到坐、站、走和抓握、捏起等動作的訓練,讓患者練習發(fā)音,待完成后再讓患者練習自己洗漱、吃飯、穿脫衣服甚至簡單的家務,提高其自理能力。
1.3觀察要點 語言、粗大動作、精細動作恢復程度,按從易到難程度以0-20分表示;生存質(zhì)量按從低到高以0-50分表示,焦慮-抑郁程度,按嚴重程度從輕到重以1-30分表示。
1.4應用SPSS13.0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用標準差( X±s)表示,組間比較用t檢驗,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jié)果
干預前各指標評分:語言(5.3±0.3)分,粗大動作(11.3±0.4)分,精細動作(6.2±0.1)分,生存質(zhì)量(14.5±2.5)分,焦慮-抑郁程度(15.3±0.7)分。干預后各指標評分:語言(11.2±1.7)分,粗大動作(18.6±0.4)分,精細動作(13.2±0.7)分,生存質(zhì)量(34.2±1.6)分,焦慮-抑郁程度(7.7±0.4)分。各指標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討論
從結(jié)果看,干預后患者的語言能力提高,粗大動作和精細動作能力提高,生存質(zhì)量提高,焦慮和抑郁程度降低,分析原因,本組患者療效好的原因是進行早期的功能訓練,其具體方法為:
3.1日常護理 囑患者戒煙限酒,飲食堅持低脂、低鹽、低膽固醇、低熱量、多粗纖維,不暴飲暴食,如果牙齒松動,需給予易消化、易咀嚼食物。防便秘,囑排便時不能用力,避免腹壓增高病情加重。如果已經(jīng)便秘,適當應用緩瀉劑或用開塞露、肥皂水灌腸等方法,使糞便軟化后排出。如果患者心動過緩,避免過度屏氣,以免導致迷走神經(jīng)興奮,使心動過緩加重[3]。如果患者生活不能自理,應注意防褥瘡,喂食時防嗆防噎,注意口腔衛(wèi)生。
3.2運動功能訓練 患者生命體征穩(wěn)定后,每天定時肢體按摩,被動的進行關(guān)節(jié)的環(huán)繞、彎轉(zhuǎn)活動,按摩肌肉,協(xié)助翻身,通過軀干的旋轉(zhuǎn)、屈曲等運動,減少肌肉廢用性萎縮的發(fā)生率,提高大動作的恢復能力。待可以離床活動時,協(xié)助患者進行扶坐、獨坐、扶站、獨站、扶走、用拐協(xié)助走和獨走、蹲起、走臺階等各項訓練,逐漸增加訓練的強度和時間,使下肢運動功能逐漸恢復。上肢功能訓練在每天按摩基礎(chǔ)上,逐漸訓練大把抓握、捏起、梳頭、洗臉、刷牙、進食、穿脫衣服、數(shù)豆豆等動作,使手部每塊肌肉得到鍛煉,精細動作加強。
3.3語言功能訓練 在日常訓練時,讓語言含混的患者練習說話,從單音到雙音,到句子,護理人員在患者對面做標準口型,指導患者對著鏡子練習發(fā)音,盡量吐字清晰。
3.4健康教育 囑家屬和患者自身加強病情觀察,從體溫、心率、血壓、血糖等指標的細微變化判斷全身情況,及時修訂護理方案。教患者了解胸悶、胸痛、氣短等都屬導致疾病不良發(fā)展的惡性事件,認真對待病情變化,從各癥狀性質(zhì)、發(fā)生的部位、持續(xù)時間判斷疾病嚴重程度,及時就診。囑患者掌握常用藥物的劑量、應用次數(shù)和注意事項,按醫(yī)囑按時按量服用,不多服,不漏服,以免影響療效。每次輸液或服藥,嚴格執(zhí)行三查七對制度[4],治療過程中加強巡視,控制輸液滴速,保護血管,預防因輸液引起的靜脈炎。
3.5心理護理 因本研究選擇的是老年患者,所以心血管疾病發(fā)作后,憂慮、恐懼、情緒多變,尤其是身邊許多因心腦血管疾病致殘致死率比較高,更容易產(chǎn)生應激反應,甚至焦慮、抑郁,這些負面情緒對預后有很大影響,所以心理護理也要有針對性。首先是樂于傾聽患者的訴說,從陳述中提取對治療有益的信息,判斷病情和病情發(fā)展情況。合理安排輔助檢查、治療方案等,并將所有的醫(yī)療護理行為向患者介紹,讓患者心里有數(shù),消除不必要的恐懼,解除焦慮情緒。隨著溝通的深入,調(diào)整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患者有些小進步及時鼓勵,幫樹立治愈的信心。
參考文獻
[1]翟慧晶.早期康復護理對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療效觀察[J].護士進修雜志,2012,27(21):1994-1996.
[2]桑翠萍.早期康復護理對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療效觀察[J].中國醫(yī)療前沿,2013,8(24):104-105.
[3]劉艷.早期康復護理對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療效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3,11(21):347-348.
[4]黃亞萍.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4,21(5):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