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麗娜
【摘要】 目的 觀察早期康復護理在病毒性腦炎患兒治療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76例病毒性腦炎患兒, 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各38例。觀察組給予早期康復護理,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 對比分析兩組患兒臨床護理效果。結果 觀察組患兒治療總有效率為94.74%, 對照組患兒治療總有效率為73.68%, 兩組患兒治療總有效率比較,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前, 兩組患兒Fugl-Meyer運動功能(FMA)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 觀察組患兒FMA評分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早期康復護理在病毒性腦炎患兒治療中的應用效果顯著, 建議在臨床上推廣。
【關鍵詞】 早期康復護理;病毒性腦炎;運動功能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9.153
為了研究早期康復護理在病毒性腦炎患兒治療中的應用效果, 本院選取76例病毒性腦炎患兒進行研究, 治療期間分別給予常規(guī)護理及早期康復護理, 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3月~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76例病毒性腦炎患兒為研究對象, 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各38例。觀察組中男20例, 女18例, 最大年齡12歲, 最小8個月, 平均年齡(7.11±3.14)歲, 平均病程(13.68±4.21)d。對照組中男21例, 女17例, 最大年齡11歲, 最小6個月, 平均年齡(7.48±3.07)歲, 平均病程(13.15±4.19)d。本次研究的76例患兒均經(jīng)臨床癥狀、體征檢查, 且接受相關檢查, 滿足世界衛(wèi)生組織制定的病毒性腦炎相關診斷標準。兩組患兒年齡、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兩組患兒入院后均給予退熱、降顱壓、給氧支持、鎮(zhèn)靜、促進腦組織代謝藥物治療。治療期間,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 觀察組給予早期康復護理, 具體護理內(nèi)容如下。
1. 2. 1 患兒及家屬的心理護理 患兒家屬因對病毒性腦炎相關知識不了解, 受患兒疾病痛苦影響, 家屬可出現(xiàn)煩躁、焦慮、過度擔憂等不良情緒, 影響治療的積極性及配合性。因此護理人員需加強患兒家屬的健康教育工作, 詳細向患兒家屬講解該疾病發(fā)生原因、治療方法、治療效果、預后及注意事項等內(nèi)容, 幫助其樹立正確疾病觀, 并提高患兒及患兒家屬配合性[1];另外, 患兒在治療期間因疾病痛苦及恐懼感導致其出現(xiàn)哭鬧不止現(xiàn)象, 護理人員需主動陪患兒玩耍, 消除其陌生感, 耐心對年齡稍大些的患兒進行解釋, 提高其依從性。
1. 2. 2 并發(fā)癥護理 壓瘡、肺部感染、關節(jié)畸形或攣縮等均是病毒性腦炎患兒常見并發(fā)癥, 因此為了避免患兒出現(xiàn)上述并發(fā)癥, 影響康復, 護理人員需加強患兒并發(fā)癥護理。①壓瘡。護理人員需每天為患兒擦拭皮膚, 適當使用爽身粉, 保持皮膚清潔、干燥;定期幫助患兒修剪指甲, 避免指甲抓傷患部;定期為患兒更換被褥, 保持病床干燥、整潔, 可在病患部位下墊軟墊;每2~3小時幫助患兒翻身1次;根據(jù)患兒具體情況可適當對受壓部位進行按摩[2]。②肺部感染及墜積性肺炎。定時幫助患兒翻身、叩背, 指導意識清醒患兒自行排痰, 對于昏迷患兒可使用吸痰器給予吸痰處理, 避免患兒出現(xiàn)呼吸道堵塞, 引發(fā)感染。③關節(jié)畸形、痙攣。正確指導患兒家屬如何幫助患兒取恰當體位。對于急性發(fā)作期患兒為了避免其顱內(nèi)壓升高, 可取頭高腳低位, 昏迷患兒要將頭偏向一側;昏迷患兒取頭高腳低為, 肩部略抬高, 上臂呈外旋狀態(tài), 掌心朝上, 使關節(jié)內(nèi)收[3];對于早期患者可對其肢體進行按摩, 加快血液循環(huán), 根據(jù)患兒具體情況給予主動或被動肢體鍛煉, 保持肌力張力及活動度, 避免出現(xiàn)關節(jié)變形或痙攣。
1. 3 觀察指標與療效判定標準 根據(jù)FMA評分對治療前后患兒的肢體運動功能進行評價, 得分越高, 患兒肢體功能越好。FMA評分>80分, Ashworth痙攣下降至1級, 且步態(tài)基本正常, 為基本痊愈;FMA評分>50分, Ashworth痙攣下降至2級, 步態(tài)穩(wěn)定, 可完成基本交流, 為顯效;FMA評分>30分, Ashworth痙攣下降不止1級, 步態(tài)基本穩(wěn)定, 能夠說出簡單詞語, 為有效;均未滿足上述標準者為無效??傆行?(基本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兒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FMA評分比較 護理前, 觀察組FMA評分為(48.11±3.62)分, 對照組FMA評分為(49.12± 3.38)分;護理后, 觀察組FMA評分為(73.96±4.48)分, 對照組FMA評分為(59.85±4.61)分, 護理前兩組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 兩組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病毒性腦炎屬于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感染性疾病之一, 兒童最為常見, 及時給予患兒有效藥物治療后, 多數(shù)患兒均無生命危險, 但部分病情嚴重患兒因受疾病因素影響, 腦組織嚴重受損, 遺留有不同程度的運動功能障礙、四肢癱瘓、肌肉痙攣等后遺癥, 不僅嚴重影響了患兒的生活質(zhì)量, 同時也加重了社會負擔[4]。
病毒性腦炎患兒康復時期總共可分為超早期、早期、中后期及后遺癥期, 早期主要指的受損后3 d~2個月。治療期間通過給予患兒早期康復護理, 可幫助其刺激易受損的運動神經(jīng)細胞, 促進肢體功能恢復;幫助建立被破壞的反射弧, 防止形成異常運動模式[5]?;純和ㄟ^早期康復護理, 加強主動或被動肢體訓練, 并聯(lián)合中醫(yī)按摩, 可幫助患兒重新打通神經(jīng)通路, 幫助肢體運動功能恢復, 從而縮短患兒康復時間。在本次研究中, 觀察組患兒采用早期康復護理, 治療總有效率為94.74%, 高于對照組的73.68%, 且觀察組護理后FMA評分為(73.96±4.48)分, 高于對照組的(59.85±4.61)分, 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早期康復護理在病毒性腦炎患兒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可顯著提高其臨床治療效果及肢體運動功能, 促進患兒康復, 建議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
參考文獻
[1] 唐玉紅, 劉霞.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病毒性腦炎患者肢體運動能力的影響.國際護理學雜志, 2014, 33(2):286-287.
[2] 常景華. 病毒性腦炎患兒的早期康復護理體會.河南醫(yī)學研究, 2015(7):153-154.
[3] 李梅華, 楊芳.康復護理用于小兒重癥病毒性腦炎護理的價值分析.中國當代醫(yī)藥, 2015, 22(11):179-181.
[4] 王素珍.探究康復護理在小兒重癥病毒性腦炎護理中的效果. 臨床醫(yī)藥文獻雜志(電子版), 2015, 2(13):2619-2620.
[5] 范文娟.護理干預對小兒病毒性腦炎療效及預后的影響.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 2015, 24(7):1930-1931.
[收稿日期:2015-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