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13-12-05
作者簡介:楊婧楠,女,陜西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當代文藝與文化傳播研究。
摘 要:作為一部一流的精神分析電影,《黑天鵝》講述了一個基本功優(yōu)秀但心理殘缺的芭蕾舞演員Nina因為不堪精神的重負,將自己一步步引入歧途并最終走向毀滅的故事。本文以Nina的性心理變化角度入手進行分析,基于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中的 “力比多”發(fā)展理論、“俄狄浦斯”情結、性的抗拒與壓抑過程等概念,簡要評述電影中的“欲念”,探究精神分析視野下的觀眾行為以及文化傳播的途徑。
關鍵詞:性心理;力比多;壓抑;幻象;焦慮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4)05-0083-02
《黑天鵝》講述了一個發(fā)生在芭蕾舞團的故事——女演員Nina因在舞劇《天鵝湖》中一飾兩角,不得不違背自己“白天鵝”一般膽小、怯懦、柔弱的本性去適應“黑天鵝”邪惡而魅惑的角色,最終陷入了精神分裂,在嚴重的幻象中刺死了自己。根據佛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筆者認為Nina的性心理變化是造成其精神崩潰至關重要的導火索,內外因素的交織激化使性認知缺乏的Nina在被迫探索中迷失了自我。佛洛伊德認為人的心理歷程正是性本能的反應,其發(fā)展始終以追求快樂和滿足為目的。Nina由于特殊的個人生活及工作環(huán)境等原因,其性本能始終未能得到良好的宣泄,追求快樂的原則和被壓抑的現(xiàn)實便導致了她不正常的幻想和焦慮等癥候。本文將以精神分析理論中有關“力比多”發(fā)展理論,壓抑及壓抑與癥候的關系,“幻象”與“焦慮”癥候的形成等方面為理論支撐,進一步剖析Nina的性心理變化。
一、“力比多”的發(fā)展與成熟
和饑餓一樣,“力比多”是一種力量、本能,即性的本能。佛洛伊德認為人早在3歲之前就對性產生了好奇,無論是小男孩或小女孩,均會受到所謂的“閹割情結”的控制[1]。對于Nina來說,從小父親的缺失更加重了她對兩性差異的好奇,同時又使她感到恐懼。因而在一開始,她的行為表現(xiàn)出對性略顯敵對的態(tài)度,但潛意識中性好奇的吸引卻從未消失,并在后來愈發(fā)得到彰顯。例如,當Nina偷偷進入即將卸任的“天鵝皇后”Bath的化妝室,她沉醉在化身為天鵝皇后的幻想里,夢游一般地把Bath的口紅裝進自己的口袋;初選失利后,她約見了總監(jiān)Thomas希望能再一次爭取領舞角色,并用Bath的口紅擦了嘴唇。這兩個涉及口紅的鏡頭雖然很短,但是起到了揭露Nina微妙的心理變化的重要作用:無疑, Nina對于Bath和Thomas之間不可告人的性關系是隱約地知道的,而且Bath被解雇也許正和他們之間性關系的破裂有關??诩t在此象征著女性魅力,Nina偷走口紅等一系列行為正是她性萌動的表現(xiàn)。同時,偷走口紅的Nina在內心深處對Bath心懷愧疚,潛意識中她認為自己像是扮演了一次勾引了王子的黑天鵝角色。在自己被宣布為新一屆天鵝皇后的酒會的那天晚上,Bath因嚴重車禍導致雙腿殘廢。得知此事的Nina心情極其復雜:一是同情Bath的遭遇,甚至覺得自己也難辭其咎,她確實因為極度渴望Bath的角色做過一些她認為不光彩的事情,在內心深處相信Bath的慘遇與自己有著難以理清的關系。二是感到極度恐懼,正是由于她認定“天鵝皇后”角色的獲得同自己和Thomas之間的曖昧關系有所聯(lián)系,因此當個性奔放且專業(yè)優(yōu)秀的競爭對手Lily出現(xiàn)時,Nina毫不猶豫地把她樹立成“利用性關系覬覦著自己領舞角色”的假想敵,一步步陷于最后一刻被取代的扭曲幻象之中。
二、性壓抑
壓抑是癥候產生和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先決條件,尤其是性壓抑。當一個人有強烈的沖動想把某想法付諸行動,卻出于各種考慮而被另一“自我”意識阻止時,壓抑就形成了[2]。Nina之所以會在心里積攢如此大的潛在逆能量,根本原因起緣于她童年經歷造成的性壓抑。具體分析起來有以下幾種因素:
1.不正常的成長環(huán)境
Nina成長于單親家庭,雖然在生理上早已是成年女性,但從小父愛的缺失、母親的過分保護讓她的生活和心理仍停留在孩童時期。比如,Nina的房間以粉紅色基調為主,窗前堆滿毛絨玩具,每晚睡前母親會將播放天鵝湖曲子的音樂盒放在她床頭;房間未上鎖,Nina沒有屬于正常成年人的私人空間等等。由于在青春期人的性本能已開始全力尋求滿足,“力比多”的發(fā)泄要么會遵從俄狄浦斯方向,要么對它加以反抗。因此人從青春期起就必須致力于擺脫父母的束縛,完成“孩子”到“成年人”的轉變,并成為社會的一員。顯然,Nina的青春期并未正常度過“擺脫父母束縛”的過程,雖然已經二十多歲,但她仍然像兒童般依賴母親,本該正常發(fā)展的性本能和性沖動也幾乎被完全壓制。這個怯懦的小公主從小被母親保護在身旁,接受常規(guī)正統(tǒng)的教育,有著美好的理想。她所接受的教育讓她要克制行為,壓抑欲望。然而,這些本能的欲望并不因為她有高尚的道德要求就消失無蹤,而是發(fā)生了強烈沖突。因扮演黑天鵝而一再被要求釋放自己的同時,和Lily、Thomas等人的接觸深深地激發(fā)著她潛意識中被壓制的性欲。遏制情欲和追求滿足之間的沖突在她身上愈演愈烈,自我要抗拒“力比多”的發(fā)展和“力比多”尋找自己的新出路之間的矛盾最終爆發(fā),導致意識崩潰。
2.母親的強制干預
Nina母親強勢的處事作風和個人經歷無疑對Nina膽小怕事、謹小慎微的人格負有不可忽視的責任。由于母親年輕時也是一名優(yōu)秀芭蕾舞者,可就在即將成為領舞之前卻意外懷孕了,因而放棄了舞蹈生涯。在母親看來,當年因孕告別舞蹈生涯是不可饒恕的錯誤,她要極力杜絕這種情況在女兒身上再次發(fā)生。她自然地將自己悔恨、渴求的愿望轉移到女兒身上,一切都以培養(yǎng)女兒成為自己當年錯失的領舞位置為中心。片中母親的看似關心但卻別有深意的一言一行無不表達了她的警惕:“聽起來是個美好的夜晚,真希望我也在那里… …他一定整晚都在你身邊”;“我很擔心你,你最近總是練到很晚,我希望你不要太累……我只是不希望你跟我犯同樣的錯誤,為了你我放棄了事業(yè)。”在長期嚴厲的要求中,母親本人便形成了對Nina性的剝奪的壓力,而這種壓力被弗洛伊德認為正是造成神經癥的起因之一。本來,性滿足的對象也有很多,它們既可以依附于其他生理機能之上,也可以在自身求得滿足。然而Nina的母親沒有給女兒一點私人空間,可知這一條消解癥候的路也被母親堵死了。
三、癥候的形成
1.“幻象”癥候
神經癥的癥候是一種矛盾沖突的結果,這種矛盾在病人追求“力比多”新的滿足的時候產生。之前本文也對此有所討論,即Nina之所以被存在于自己幻象中的假想敵擾亂了意識,是由于其自我要抗拒“力比多”的發(fā)展和“力比多”尋找自己的新出路之間出現(xiàn)了無法解決的矛盾。在正常情況下,這兩種相互抵抗的力量可以通過性欲的升華作用、控制人格力量等方法得以調和。但若客觀環(huán)境受限,盡管它找到新對象來替代被拒絕對象,最終還是會被迫退回至被拒絕對象中獲得滿足。對于Nina來說,面對母親的種種強勢甚至是壓制,她只有選擇順從。在她的生活現(xiàn)實中 “力比多” 不被容許從正常的渠道發(fā)泄,因此這種性本能被迫退回到“幻象”那里得到滿足。
佛洛伊德認為,人的幻象其實也是一種存在,這些幻象代表與物質現(xiàn)實相反的心理現(xiàn)實,它的重要性不亞于人的真實經歷。從以上的解釋出發(fā),我們就可以很好地說明Nina身上多次出現(xiàn)的種種幻象:獨自通過黑暗狹長的走道,迎面而來和自己對視的女人,竟然和自己長得一模一樣;泡在浴缸里透過水層睜眼看時,猛然發(fā)現(xiàn)另一個自己趴在上方正直直地盯著;對著鏡子剪手指甲,卻仿佛在鏡中看到了自己邪惡的表情等等。這些屢屢出現(xiàn)的幻象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幻象中那個邪惡魅惑的女人不是別人,正是Nina自己。只不過這個自己是平日從未見過的,她妖媚、迷人,與怯懦軟弱的自己截然相反??上攵琋ina通過幻想的方法為自己的“力比多”找到了發(fā)泄的替代物,幻象成為了她一種變態(tài)的滿足途徑。
2.“焦慮”癥候
根據性的節(jié)制和焦慮的關系可知,焦慮是受壓抑情感的代替物?!傲Ρ榷唷痹诘貌坏秸J褂玫那闆r下就會引發(fā)焦慮,或以焦慮的方式得到發(fā)泄,當跨過了“幻象”這一中間環(huán)節(jié),焦慮往往會隨后出現(xiàn)[3]。Nina醉酒后的第二天來到舞團,竟然發(fā)現(xiàn)Lily正在跳“天鵝皇后”的角色,感到被利用的氣憤和害怕被取代的恐懼交織著在她心里盤旋。此后的Nina的幻覺越來越頻繁:Lily和扮演“王子”的男演員的肢體曖昧、與總監(jiān)在后臺的交媾……當發(fā)現(xiàn)Thomas讓Lily擔任“天鵝皇后”的替補人選后,Nina的焦慮情緒爆發(fā)。這種“期待性焦慮”癥候在精神分析理論看來,正是和性生活中某些事件受阻或“力比多”的應用方式出現(xiàn)問題密切相關。Thomas在眾人面前對Nina性的羞辱,讓她對于自己性吸引力的自信心降到谷底。然而屢次看到Lily和總監(jiān)、男演員以及酒吧侍者之間輕佻的曖昧,使她對于Lily“既愛又恨”——既被Lily的魅惑和激情吸引,又對其加以警惕。佛洛伊德認為,人的潛意識里有一種與興奮類似的沖動,如憂慮、羞愧、迷惑、憤怒等。如果這些情感受到了壓抑,焦慮似乎就成了一種可用來兌換一切情感的通用貨幣。當存在于Nina身上以“力比多”的受抑為主,并摻雜了憤怒、憂慮、羞愧等復雜心理交織在一起時,便反映成了焦慮這種情緒。
在激烈“幻象”和“焦慮”情緒的不斷沖擊下,Nina心中的黑天鵝強化到以意識形態(tài)出現(xiàn)在她現(xiàn)實的生活中,混淆了她的正常思維,使得白天鵝不顧一切地拾起碎鏡片刺向了黑天鵝。此時白天鵝體內,已然流淌著反抗魅惑而又邪惡無比的黑天鵝血液。然而中場時Lily來向Nina道賀,讓Nina震驚地發(fā)現(xiàn)剛才用碎鏡片扎死的不是對手,竟是自己。看著涌出汩汩鮮血的傷口她才明白,一切恐懼均源于內心。醒悟過來的Nina淚流滿面,就像是《天鵝湖》中只有在死亡里才能得以解脫的白天鵝一般,她終從自我掙扎中解脫了,看清了自我,回歸了本我。她以死亡為代價,真正體會到了黑白天鵝合而為一的完美。可以說,本片對于Nina性心理變化的層層剝探結構清晰,脈絡明顯:從其潛意識被激發(fā)、被強化直到和意識融合,從潛意識中的不被察覺的微弱心聲、到不斷升級的相互依賴再到整合的統(tǒng)一,前后連貫,一氣呵成。不可置否,《黑天鵝》為電影精神分析學的理論研究提供了又一典型范例。
參考文獻:
1 (奧地利)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2.
2 (英)斯庫斯著.孫鈴等譯.佛洛伊德與安娜·O——重溫精神分析的第一個案例[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1.
3 朱宏達.破繭之舞——《黑天鵝》女主人公的雙重性格分析[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