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仆姑
端午節(jié)是我國起源很早的具有深刻文化內(nèi)涵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它后來又伴隨著中外文化交流及華人遠徙的步伐在國外扎下根來。這里簡要談談國外過端午節(jié)的情況。
日本 中國端午節(jié)早在隋唐之際就隨著絡繹不絕的遣隋、唐使團的西渡東歸而傳入這里,不過最初只在上流社會流傳,后來逐漸傳到民間。在這里,端午節(jié)也有“菖蒲節(jié)”之稱,屆時人們總愛在屋檐門旁懸掛菖蒲、艾草,并闔家同吃粽子、喝菖蒲酒。有些地方,人們還要敲鑼打鼓,進行劃船比賽,場面也頗為熱火,日本人叫“哈利”。不過,日本人吃的粽子不是糯米包成,而是米粉做的,形狀長圓形,上纏蘭草。這樣還可作為禮品贈送親人?!懊髦尉S新”前的端午節(jié)是農(nóng)歷五月初五,以后改為公歷5月5日。1945年(一說1948年),又把端午節(jié)定為“兒童節(jié)”,或叫“男孩節(jié)”,掛鯉魚旗,家里有幾個男孩就掛幾條鯉魚旗。(右下圖)這天孩子們互相贈送一種用“千代紙”或粽葉折疊成的玩具,跟舊時我國端午節(jié)里,姑娘和孩子們互送香袋的習俗很相近,以此表示節(jié)日的祝賀。
朝鮮半島 端午節(jié)這天,人們習慣用菖蒲熬成湯水洗臉。婦女們還喜歡用菖蒲根做成簪子插在頭髻上,據(jù)說這樣能避瘟疫。這天,大家還要吃“車輪餅”。人們把鮮嫩的艾蒿葉煮熟搗碎,摻和進粳米粉中,使之呈現(xiàn)出草綠顏色后,再將它成型作車輪狀,故名“車輪餅”。因為端午節(jié)吃“車輪餅”,所以又有“車輪日”之稱。這天,人們還興高采烈地開展傳統(tǒng)性的蕩秋千及摔跤等娛樂活動。今韓國江陵地區(qū)過端午節(jié)最有特色,稱“江陵端午祭”,要歷經(jīng)五晝夜的繁瑣祭祀與慶?;顒樱缂郎窦雷?,跳假面舞等。(題圖)
新加坡 由于這里基本上屬華人社會,因而端午風俗大抵也同中國相似,屆時全國要舉行龍舟賽,披紅掛彩的龍舟在水上爭相競渡。司鼓手則化裝成“獅子”“狗熊”站在龍舟前面,擂動牛皮大鼓指揮;劃船手也打扮得十分俊俏。新加坡人特別愛吃粽子,花樣也很多。除吃鮮肉粽、豆沙粽子外,還有椰蓉粽子等;粽子做得也較大,頗像廣東粽子。
印度尼西亞 端午節(jié)風俗主要保留在這里的華僑、華人社會里。人們喜食用炒熟的肉沫加蔥、香菇包成的粽子。他們中的伊斯蘭教徒則喜用綠豆、沙糖等包粽子,以寄托思鄉(xiāng)之情。這天,男女老少多攜帶粽子到海邊洗海浴,觀海潮。人們相傳在端午節(jié)午時下海洗浴,可驅(qū)惡避邪,走“好運”。
此外,在馬來西亞、越南、柬埔寨、老撾、緬甸、菲律賓以及歐洲、北美洲、拉丁美洲、大洋洲各國,凡有華僑、華人集中居住的地方,人們都要隆重地度端午節(jié),都要虔敬地吃粽子,懸掛艾葉,喝雄黃酒等。墨西哥的華僑、華人包的粽子叫“達瑪爾”,做法與形狀和我國相似,只是原料采用的是粗顆粒的玉米面,內(nèi)裹肉片等,外面包以玉米葉或芭蕉葉,別有一番風味。
哥斯達黎加的華僑、華人的粽子,則用一種經(jīng)過加工帶有黏性的玉米粉為主要原料,其餡或雞肉或牛肉并配以橄欖、辣椒、土豆等,有的還加上牛肉汁,再用翠綠色的香蕉葉包裹成扁方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