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塔
當2009年柯達停止生產其代表性膠卷K0dachrome時,他們將最后一卷膠片給了攝影師史蒂夫麥柯里(Steve Mccurry),這一“偏愛”之舉可能比他簡歷上那些密密麻麻的獲獎獎項,更能說明他的“江湖地位”。
或許,麥柯里已經被人談論得太多。他為《國家地理》拍攝的知名作品《阿富汗女孩》在世界各地的展覽中頻繁出現。人們稱贊他照片中的那份光彩陸離;詫異于他那奇險的戰(zhàn)地經歷;佩服他在挖掘世界各地重大題材時的敏銳眼光……被這些光環(huán)籠罩的麥柯里寫下自傳——《珍藏麥柯里:深藏在照片背后的故事》,書中他向讀者講述了他攝影生涯中最重要的幾座里程碑,同時拿出當時的拍攝筆記、文獻資料來向讀者講述他尋找拍攝題材,仔細構思設計展開攝影項目,以及那些攝影作品背后的故事。
深入戰(zhàn)地:攝影生涯的轉折
1979年,在不斷惡化的安全局勢下,蘇聯(lián)軍隊進入阿富汗,協(xié)助阿富汗政府鎮(zhèn)壓受美國支持的圣戰(zhàn)組織的叛亂,麥柯里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穿上長袍裝扮成當地人,在革命派向導的帶領下從吉德拉爾(Chitral,巴基斯坦北部城市)偷偷進入阿富汗。
“當我喬裝打扮離開巴基斯坦,打算偷偷進入阿富汗的時候,我處在一種又恐懼又興奮的情緒中,那里沒有真正可以同外界溝通的通訊手段?!丙溈吕飳懙溃骸拔业乃胸敭a就是一只塑料杯子,一把瑞士軍刀,2臺相機,4只鏡頭,一包膠卷和一些花生米。”
那時麥柯里還沒有成為美國《國家地理》雜志的攝影師,也沒有出版過什么畫冊,只不過是一個為一些小雜志提供照片換取旅費的無名小卒。他花了3周時間跟帶他入境的阿富汗同伴相處。由于語言不通,他就靠手語與阿富汗境內奔波的戰(zhàn)士們建立了友好關系。“我跟著不同的圣戰(zhàn)組織成員和民兵隊伍,通常要趕夜路,以免被蘇聯(lián)的直升機發(fā)現。有時候我們一晚上會步行30英里,靠茶和面包充饑?!蓖瑧?zhàn)士們相處的幾周時間里,麥柯里拍攝了他們日常生活的點滴,留下數百張照片。他注意捕捉人物的眼睛,在這些早期作品中,人物的眼神中都充滿了濃烈的豪情,因為他們決心要打一場持久戰(zhàn)。10年之后,當1989年蘇聯(lián)撤出阿富汗時,累計約有100萬阿富汗人在這場戰(zhàn)爭中喪生,500多萬人流離失所。
在第一次來到阿富汗時,為了以防萬一,麥柯里將拍好的膠片縫進衣服里,未曝光的膠卷放在相機包里擺擺樣子,將照片一點點帶回美國。當他首次在《紐約時報》上發(fā)表當時最早記錄阿富汗國內沖突的一組作品后,《時代周刊》的編輯意識到了這位尚未成名的攝影師有著與眾不同的地方。
1980年,麥柯里受邀為《時代周刊》執(zhí)行拍攝任務,再次返回阿富汗?!扒巴⒏缓故怯泻艽箫L險的,有時晚上在軍營睡覺,炸彈就在營地幾百英尺以外的地方爆炸,氣浪將玻璃窗都震碎了;我還多次被人持槍搶劫,在檢查站被武裝人員開槍擊中所乘坐的汽車……”
可能所有的戰(zhàn)地攝影師都有那么一點“喪心病狂”,盡管與死神擦身而過,他卻將如此經歷看成自己的財富。在之后幾年里,麥柯里為美國《國家地理》、全美廣播公司等新聞媒體拍攝項目,多次返回阿富汗。如果超越新聞屬性來看待他在阿富汗的攝影作品,這些照片尤其是肖像作品顯示出一種難以企及的深度和真實感。隨著這些照片的發(fā)表,麥柯里也成為一名著名的紀實攝影師,這些照片讓他在1980年獲得了羅伯特卡帕攝影獎金獎,該獎項旨在獎勵“已經發(fā)表的最佳海外攝影報道,而報道本身需要超常的勇氣和進取心”。同時,麥柯里也在阿富汗的拍攝經歷中形成了強有力的“抒情風格”,并奠定了他未來數年的發(fā)展方向,即他自己所說的:“我力圖用單張照片在人們的記憶中打下烙印?!?/p>
行走印度:記錄異域文化
麥柯里與印度結緣,時間上其實要比阿富汗早。1978年,麥柯里辭去工作,實現自己到南亞次大陸旅行的夢想?!拔矣辛朔e蓄,感覺是時候出發(fā)了?!庇谑撬持?00個Kodachrome彩色膠卷前往印度。
麥柯里對印度縱橫交錯的鐵路格外迷戀。他一邊閱讀美國作家保羅泰魯(Paul Theroux)1975年出版的經典游記《繁榮的鐵路商店》(The Great Railway Bazaar),一邊進行自己的印度之旅。在前后幾年中,麥柯里將目光鎖定在日運量達3000萬名旅客的南亞鐵路系統(tǒng)上。在1983年8月至12月,麥柯里從巴基斯坦境內古老的開伯爾山口出發(fā),橫穿印度北部,沿著英國殖民時期修建的鐵路一路向東南行進。“每次火車進站的時候,我都試圖捕捉那一刻呈現出的讓人難以置信的生活漩渦,每一次我都要跨過露宿站臺的人,穿過堆積如山的行李?!被疖囌疽荒荒徊粩嘧兓娜粘I顖鼍埃躯溈吕飰裘乱郧蟮?。“印度的火車站是整個國家的縮影。在那里,鮮活的生活就在你的眼前上演——吃飯、睡覺、洗漱、帶孩子和做生意。茶販賣著茶,牛和猴子翻找著食物,人們爭搶著火車票,人群說話的聲音聽起來就像發(fā)生了斗爭。”
在這樣一個公共與私人空間的界線完全消失的環(huán)境中,總能看到令人震驚但又非常有趣場景。印度社會的一些特點從列車本身的狀況就可見一斑:生銹的發(fā)動機,老舊的火車吱吱作響,車廂內破舊不堪,而這些卻自成一體。在麥柯里拍攝的很多畫面中,時??梢砸姷酵嚨某丝拖萑氤了蓟蛘叱脸了?。拍攝剛開始往往很有難度,但是“如果在火車車廂里呆上6個小時,人們最終會累。很多作品就是需要耐心等待,等人們度過最初的謹慎狀態(tài)。”
在旅途中,麥柯里保持著仔細做筆記的習慣。在這本自傳中,他將當時自己的拍攝筆記和照片放在一起出版,從中可以看到他如何安排行程,以及如何把握拍攝機會。
麥柯里在印度所拍攝的一輛火車穿越印度103隧道的照片,讓他獲得了1984年世界新聞攝影大賽(WPP)日常生活類的金獎,從此他的聲名在紀實攝影界如日中天。一直到1995年,他依然會不時前往印度去深入了解這個國家,拍攝了孟買貧民窟等題材。回憶起最初踏上這片土地,麥柯里說:“那段旅行讓我明白了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僅僅注意到人們戴著的頭巾,并不會給你帶來好照片。當你因為陌生和好奇而按下快門的時候,往往一無所獲,只有在那里生活幾個月,深入了解當地文化后,才真正能捕捉到你想要的瞬間。”endprint
關注佛教:探索精神領域
麥柯里的作品記錄了很多改變人類文明的全球性事件(例如自然災難、戰(zhàn)爭等),但他所拍攝的有關佛教儀式、人物和修行的系列卻既記錄下歷史性的時刻,又再現了攝影師本身的個人生活,這就是他拍攝的既普世又個人的系列《佛教》(Buddhism)。
這個題材恐怕是麥柯里花費時間最多的。從1978年到2008年,他前往緬甸、柬埔寨、加拿大、印度、日本、老撾、尼泊爾、波蘭、韓國、斯里蘭卡、泰國、中國、美國……經過20多年持續(xù)的旅行和考察,他的佛教題材作品可謂全面展現了佛教信仰的狀況,對作為全球最大宗教信仰之一的佛教進行的記錄可謂細致入微。
1978年至1980年在南亞生活期間,他萌生了拍攝佛教題材圖片故事的想法。期間,他還去了尼泊爾,也就是佛教的發(fā)源地;隨著造訪更多佛教國家,他對佛教的興趣也與日俱增?!胺鸾虈矣蟹N東西深深地吸引著我,”他說,“我不斷地被僧人的生活方式吸引,著迷于佛教教義所強調的同情心和佛教意象。”
1989年的首次中國西藏之行成為麥柯里拍攝佛教故事的關鍵。在他拜訪扎什倫布寺時,跟其他房客一樣,他被喜馬拉雅山的自然景觀和西藏佛教文化深深感動。更重要的是,他感受到雖然那里大部分土地都很貧瘠,但這里流淌著沉靜和冥想的力量,這也呼應了佛教的教義。
隨后,他又將鏡頭對準生活在美洲的佛教徒。在西方,佛教徒的日常生活方式與東方佛教徒有著較大差異。他造訪了位于加拿大新斯科省偏遠的甘不寺(Gampo Abbey),拍攝了那些正在打棒球的僧人。麥柯里著迷于這種差異,逐漸清楚該如何把這些故事融入佛教主題的宏大敘事中。
在麥柯里看來,佛教與攝影的關系是緊密的,“你需要時刻提醒自己保持一顆對他人開放的心,活在當下,這是佛教冥想和攝影藝術的共同體驗?!丙溈吕镎f:“一支蠟燭可以點燃千萬支蠟燭,但它的生命卻不會因此而縮短,快樂從來不會因為分享而減少?!?/p>
《珍藏麥柯里:深藏在照片背后的故事》這本書中收入很多麥柯里私人保留的資料,內容覆蓋了他在世界各地創(chuàng)作的14組專題故事,每一個故事都帶有一些從未發(fā)表的日記、照片和細節(jié)——包括約120幅他最重要的攝影作品。讀完這本書,發(fā)現他不再僅僅是那個名聲如雷貫耳的麥柯里,而是一個異常鮮活、笑容背后有著很多故事的攝影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