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
手機屏幕上郵箱信息提示的圖標不停地閃動,我打開郵箱映入眼簾的是這樣一段文字:“辦理各種學*歷*證*書......”。
在百度上鍵入“學歷證件”點擊搜索,屏幕會立刻被各路“神通廣大”的人沾滿。一家網(wǎng)站的首頁設置有“證書樣本”“常見問題”“文憑業(yè)務”“合作院?!钡葯谀?,開出的價格是:統(tǒng)招??莆膽{6000元,本科9000元,研究生3萬元,資格證3000元至1萬元。還特意注明:以上價格包括學校內部檔案一份、教育部登記備案資料、能終生查驗的畢業(yè)證書、英語四級證等全套。此網(wǎng)站稱,自己可以辦理各種學校的畢業(yè)證、學位證,英語、計算機等級證書,以及各種檔案材料,含??啤⒈究?、碩士、博士證書等。此外,還可以辦理技術等級證、會計師、工程師、教師、醫(yī)師等資格證、職稱證,各種證書項目全到讓人瞠目結舌。
我不禁思考,這屢禁不絕的辦假證之風何嘗不是社會“重學歷、輕能力”之不良風氣的折射。這假文憑的買賣之間參雜著的除了個人意愿,是不是還受了重學歷、輕能力的人才評價制度的影響?抱著這樣的疑問我走訪了鄭州的招聘會現(xiàn)場。招聘會現(xiàn)場的火熱程度昭示著又一年畢業(yè)季的到來。放眼望去各個招聘位的展板上大都寫著本科以上學歷,后綴著各種資格證書的要求。我隨機選擇了一家房地產企業(yè)進行了采訪。這家企業(yè)對客服專員要求是首要條件必須是本科學歷,然后需要持有普通話資格等級證書、計算機等級證書、CET四級證書以及一些在校獲獎的榮譽證書。對于崗位專業(yè)的要求是需要應聘者第一學歷是房地產經營或經濟、中文、廣告類等相關專業(yè)。在我詢問到招聘人員對于應聘人員是注重他們的學歷還是注重能力的時候,他們表示員工需要具備能力是肯定的,但也要有學歷。他們之所以把本科要求作為前提條件,是希望在提高學歷門檻后在有學歷的人群中尋找有能力的人。我又問道:“有些崗位例如客服、前臺、文員,他們每日的工作內容涉及的范圍是有限的,但一個客服人員既要是本科生又要表達能力強,既要有四級證書又要有計算機等級證書,最好還要有駕照。公司為什么需要那么多的資歷資格證書作為選拔的前提條件呢?”工作人員表示公司所納入的員工必須要有過硬的素質以及對自己工作的長期規(guī)劃,各項資格的具備也是為了今后員工的晉升和發(fā)展,并且現(xiàn)在的市場需求就是這樣,學歷和資格證才是敲門磚。
我們日常生活中對于學歷的“計較”不只是表現(xiàn)在就業(yè)上。
前些日子在家中看到了河南電視臺主辦的一檔相親節(jié)目,男女嘉賓一上桌開場白就是“你是哪里人???在哪上的大學???啥學歷???在哪工作?。坑熊囉蟹棵??”幾句簡單的提問讓在場的男嘉賓直冒汗,回答過后女嘉賓也在心里給男嘉賓打好了分。在這樣類似的相親場景中,在大家互不相識的情況下,似乎想要了解的一個人的人品、素質和教養(yǎng)都在這一句簡單的“你是啥畢業(yè)的”的話里了。周圍也有很多未婚的朋友,在和他們交談的過程中,他們表示在相親前如果了解到對方沒有文憑沒有學歷,那更是連見面的必要都沒有了。他們說:“有什么好見的啊,文化水平不在一條線上,話也說不到一起去。”這些半認真半開玩笑的話中的意思也確實是讓很多人感到無奈。
當人們因為一紙文憑而在生活中四處碰壁的時候,假文憑假學歷的制造者也就應需而生了。
曾有“打工皇帝”美譽的新華都公司總裁唐駿就因為學歷的事情陷入了公眾輿論的漩渦。曾經的職場英雄和時代偶像,一夜之間身敗名裂,轉而成為輿論批評的眾矢之的。隨著唐駿公布了自己的學歷證書,輿論焦點又轉向他畢業(yè)的學校是不是又一所克萊登大學?
花錢買文憑的克萊登大學已經成為虛構教育背景和偽造學歷的代名詞,當年錢鐘書先生在小說《圍城》里曾有過經典的描述。
很多人會有這樣的思考——不管學歷是否存在造假丑聞,它與一個成功的創(chuàng)業(yè)故事究竟有多大關系?在一個重能力、輕文憑的社會里,誰會在乎身邊的創(chuàng)業(yè)英雄有無博士文憑、是否名校畢業(yè)?最讓人津津樂道的,莫過于比爾·蓋茨退學創(chuàng)業(yè)的故事,曾經讓大批心懷激情的創(chuàng)業(yè)青年為之鼓舞。對此,唐駿的同情者也大多持這種意見。他們認為,教育經歷有無瑕疵并不影響唐駿的個人成就和能力評價。但面對日漸高漲的輿論聲浪,幾乎沒有人會否認,這些質疑會對唐駿的個人聲譽和社會形象產生微妙的影響。
曾經被鮮花和掌聲環(huán)繞的時代偶像一夜間名譽掃地,一度廣受贊揚的社會精英轉眼間備受責難,這樣的情景并不鮮見。透過這一事件,人們更應該反思其中存在的社會問題和無奈現(xiàn)實。以文憑論英雄的普遍意識,導致衡量個人能力和評價人才的標準嚴重失衡。擁有博士學歷,就意味著擁有工作機會和晉升、提拔的最大可能,甚至對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產生影響。在北京等大城市,博士學歷是從事高校教師工作的最低門檻,甚至也是取得千金難買的北京戶口的特別通行證。
唯文憑是從的社會風氣,驅使黨政官員、國企領導、職場精英一窩蜂“攻讀博士”,很多重要職務擁有者都在履歷上添加了耀眼的教育背景,否則就是不成功、不完美。就連征戰(zhàn)跨國公司、從職場風雨中一路走來的社會精英也未能免俗。從一流大學到一流公司,從教育背景到工作履歷,耀眼光環(huán)一個都不能少。這也是唐駿有意無意走進“學歷門”的社會現(xiàn)實背景。
用人單位招聘的時候,看重應聘者的文憑,要博士不要碩士,要碩士不要本科,這就是所謂的“唯學歷論”,現(xiàn)在社會上批判的聲音比較多。
我們都知道只有重視人才,才能夠興國安邦,這是為古今中外歷史發(fā)展所證明了的一條普通規(guī)律。但什么是人才?選用人才的標準是什么?則因時代的不同而各異。李克強總理提倡促進“崇尚一技之長、不唯學歷憑能力”的社會氛圍為時代之趨。
據(jù)了解在分析中國人重視學歷的現(xiàn)象時,外國媒體最容易聯(lián)想到“功名”這個詞。這是因為長久以來,我國處在一個將學歷比喻成“身份證”“入場券”甚至“信用卡”的怪圈,將個人的能力、人格、前途與學歷掛鉤。國人為何如此崇尚學歷?因為現(xiàn)在的社會現(xiàn)實是:學歷與就業(yè)、仕途、工資福利等息息相關。你再有能力,沒有學歷的話你也沒機會表現(xiàn),沒機會證明自己。而且,隨著社會的功利化,對學歷的祟拜,似乎學歷越高越能得到社會和市場的尊重。這越發(fā)使得人才的任用陷進“唯學歷”的怪圈。
隨著時代的認知變化,必須有與之相對應的人才評定標準。學歷只是一個人受教育程度的證明,并不證明一個人擁有實質性的才能。雖然不能不承認,在人才選拔任用中,講學歷有其積極作用,但也不能矯枉過正走極端。學歷這個條件一旦被極端化,結果可能是一些高文憑無能力的人得以過關,一些低學歷高能力的人才卻因此出局。
“英雄不問出處”,我們應該清醒的認識到,盲目追捧學歷只是社會病態(tài)的一種表現(xiàn)。多少有能之士的學歷并不高,卻創(chuàng)造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當今社會到底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在諸多成功企業(yè)家的言語中有著多種回答,需要知識型的人才,需要有能力的人才,需要應用型人才,需要崇尚實干、顧全大局、敢于負責、善于創(chuàng)新的人才,需要能講能寫能做的崗位專家和技術能手等等。因此,任人“唯學歷”絕對是不可取的。
現(xiàn)代社會應該是一個重視能力的社會,只有重視能力才能激發(fā)人們學習的積極性,調動工作的創(chuàng)造性,才能體現(xiàn)用人機制的公平、公正,體現(xiàn)對知識和人才的尊重。在美國等西方發(fā)達國家,各類機構招聘人才,最首要的是看他的能力和學識水平,學歷高低僅作為參考,不是必備的硬指標,更沒有苛刻的要求。
古人云“不拘一格降人才”,“不拘一格”絕不是沒有標準或不堅持標準。正確的人才評價標準,應該體現(xiàn)“不拘一格”的精神。如果過于重視學歷、資歷等硬件因素,甚至搞唯學歷論,這最終會成為發(fā)現(xiàn)和使用人才的障礙,反而阻礙了人才的脫穎而出。破格用人,積極營造促進形成“崇尚一技之長、不唯學歷憑能力”的社會氛圍。做到“不拘學歷降人才”,不僅注重“學而優(yōu)則仕”,更應注重“學而能則仕”,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唯才是舉,營造一個全社會尊重真才實學的氛圍,這才是“知人善任”之本。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