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碧英 趙 紅 姚立萍 金 敏 鐘 昆 徐 鋒 黃國平
抑郁癥是一種持久的心境低落狀態(tài),多伴有焦慮、軀體不適感和睡眠障礙,與腦內多種神經(jīng)遞質活動異常有關。臨床上多以主觀感覺和量表作為抑郁癥的評估依據(jù)。梅磊[1]研究顯示,中樞神經(jīng)遞質活動與腦電波中特定頻率的超慢波有一定的對應關系。腦電超慢漲落圖(EFG)分析技術是從腦電信號中提取超慢漲落成分來反映中樞神經(jīng)遞質活動,使非創(chuàng)傷性檢測中樞神經(jīng)遞質活動情況并反映大腦功能狀態(tài)成為可能[2-3],但同種中樞神經(jīng)遞質活動狀態(tài)在有關抑郁癥患者的不同研究中不完全一致[4-6]。本研究采用EFG分析技術探討抑郁癥患者中樞神經(jīng)遞質活動及其腦功能狀態(tài),旨在為抑郁癥的防治和診斷提供科學依據(jù)。
1.1 對象 為2011年12月-2012年6月在四川省綿陽市第三人民醫(yī)院門診就診及心身疾病科首日住院尚未用藥者。符合《中國精神障礙與診斷標準(第3版)》(Chinese 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tic of Mental Disease, third version,CCMD-3)抑郁癥的診斷標準,所有患者在檢查前一周內均未使用過抗抑郁或抗焦慮藥物。排除嚴重軀體疾病或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及精神活性物質濫用者,共51例。男性21例,女性30例;年齡20~65歲,平均年齡(37.41±13.53)歲;平均受教育年限(10.78±3.85)年;漢爾密頓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評分(22.9±10.93)。對照組20例,來自接受健康體檢的正常人,男12例,女8例,年齡20~62歲,平均年齡(35.41±15.53)歲。受教育年限(11.08±3.65)年,入組標準:身體健康,無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和精神病史,檢查前7天未服用對神經(jīng)系統(tǒng)有影響的藥物,HAMD評分<9分。兩組在年齡及受教育年限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HAMD評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工具及方法 采用北京舒普生工貿有限公司生產(chǎn)的SP03型EFG分析儀檢測γ-氨基丁酸(GABA)、谷氨酸(Glu)、5-羥色胺(5-HT)、乙酰膽堿(Ach)、去甲腎上腺素(NE)、多巴胺(DA)的實測功率及相對功率,以及運動指數(shù)、興奮抑制指數(shù)、血管舒縮指數(shù)。檢測時間為上午8~11時,下午3~5時,檢查時受檢者清醒、坐位閉目、安靜狀態(tài)。記錄電極按國際標準16導聯(lián)安置:F1、F2、F3、F4、C3、C4、P3、P4、O1、O2、F7、F8、T3、T4、T5、T6為檢測電極,雙側耳電極為參考電極。應用EFG分析儀記錄10min的腦電信號,經(jīng)模數(shù)轉換后電腦自動存儲供EFG分析軟件進行分析。
2.1 兩組神經(jīng)遞質功率比較 抑郁組6種神經(jīng)遞質實測功率均低于正常組(P<0.05);抑郁組5-HT相對功率高于正常組,而DA低于正常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2。
表1 兩組神經(jīng)遞質實測功率比較
注:兩組神經(jīng)遞質功率比較*P< 0.05,**P<0.01。
表2 兩組神經(jīng)遞質相對功率比較
注:兩組神經(jīng)遞質相對功率比較*P<0.05。
2.2 腦功能狀態(tài)比較 抑郁組全腦總功率、運動指數(shù)較正常組下降,熵值升高(P<0.05或0.01)。見表3。
表3 兩組全腦總功率及腦功能指數(shù)比較
注:兩組腦功能狀態(tài)比較*P<0.05,**P<0.01。
腦漲落圖實測功率反映的是神經(jīng)遞質與其受體結合的化學震蕩過程,直接反映中樞神經(jīng)遞質功能[1]。本研究結果顯示抑郁癥患者腦內GABA、Glu、5-HT、Ach、NE 及DA的實測功率、全腦總功率均低于正常組,與既往多數(shù)研究結果基本一致[2-3,5],表明抑郁癥患者大腦功能整體下降。但與許維春[4]報道的結果不同。提示抑郁癥患者中樞神經(jīng)遞質變化是復雜的。
相對功率是以全腦神經(jīng)遞質總和為基礎比較而來的相對值,它反映了神經(jīng)遞質的相互關系[1]。本研究結果顯示,抑郁患者的抑制性遞質 5-HT相對功率比正常人高、而興奮性遞質DA相對功率低,說明在全腦整體功能下降的情況下,中樞神經(jīng)遞質間的平衡也被打破,這與既往相關研究結果或推測基本一致[5-7]。抑郁癥患者的運動指數(shù)實測值低于正常組(P<0.05),與其阻滯、乏力、動力缺乏等臨床表現(xiàn)基本相符。本研究主要局限在于樣本量偏小。
[1] 梅磊.ET2腦功能研究新技術[M].北京: 國防工業(yè)出版社,1995:48-98.
[2] 關念紅.廣泛性焦慮癥和抑郁癥兒茶酚胺血濃度的臨床對照研究[J].中國神經(jīng)精神疾病雜志,2003,29(2):88-90.
[3] Sackeim HA, Probovik I, Moetler JR, et al. 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 in mood disorders I: comparison of major depression and normalcontrols at rest[J].Arch Gen Psychiatry,1990,47(1):60-70.
[4] 許維春.抑郁癥患者的腦電超慢波47例分析[J].臨床神經(jīng)電生理學雜志,2007,16(3):153-154.
[5] 李佳.抑郁癥中樞神經(jīng)遞質功能的腦漲落圖分析[J].中國神經(jīng)精神疾病雜志,2009,35(4):219-227.
[6] 王援朝.抑郁癥精神分裂癥強迫癥腦電超慢漲落圖分析[J].臨床神經(jīng)電生理學雜志,2006,15(3):182-183.
[7] Eracioti TD, Loosen PT, Ekhator NN, et al. Uncoup ling of serotonergic and noradrenergic systems in depression: preliminary evidence from continuous cerebrospinal fluid sampling [J]. Depression and Anxiety,1997,6(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