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抗戰(zhàn)給了脆弱的中國經(jīng)濟以毀滅性的打擊,駐華美軍的龐大開支則進一步加深了中國政府的財政危機。1944年,中國政府為美軍在華開支及成都機場建設(shè)(美軍在華軍事基地的一部分)提供了331.565億元法幣的墊款,而當年中國政府全年歲入不過是200多億元法幣。為建設(shè)美國空軍基地,中國政府還在春耕期間征調(diào)了四川50萬青壯年民工,用最原始的辦法肩扛手提,如期完成了基地建設(shè)。
美國人楊格(Arthur Young)1927年受聘來華,長期擔任國民政府的財政顧問。在《中國與援助者:1937-1945》一書中,楊格說,當時1名駐華美軍的開支費用,相當于500名中國士兵的費用。1944年1月份,云南省主席龍云的電文中透露,“云南農(nóng)村的耕牛早已被駐滇美軍買光吃光,現(xiàn)在供給駐滇美軍的牛肉,已是跨省購自貴州盤縣?!?/p>
此外,中國政府還須負擔不少基建項目,如在1944年6月之前,為美軍在四川修建7個專供B-29轟炸機使用的空軍基地和飛機場,這些項目帶來的財政壓力也相當大。楊格評價說:從1944年11月到1945年5月,美軍駐華的月耗費,從10億元(法幣)迅速增漲到了200億元;很清楚,美國給中國帶來的軍事利益——特別是B-29行動,它在戰(zhàn)爭期間只發(fā)動了20次空襲——與給中國虛弱的財政造成的損失相比,遠遠得不償失。以1945年為例,該年中國政府用于美軍的開支,占了當年貨幣發(fā)行量的53%以上,其對中國本就不堪重負的通貨膨脹所帶來的壓力,可想而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