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岳
老板和老板交往,秘書和秘書交往,助理和助理交往,這在社會交往中叫“雙層交往法”。
通常舉行會議,等到老板坐到主席臺的時候,助理基本上就閑著沒事了。如果這時人家的助理看著你屁顛屁顛地跟他老板攀談,就會想:“還拍我老板的馬屁,我老板不一定理你?!碧热暨@個時候,你很熱情地跟他換名片,效果就完全不一樣。另外,可以坦率地說,最了解老板的就是助理。
老板和老板不一定有時間聊天,而助理不同了,私下可以跟對方的助理聊聊天,QQ、MSN,什么方式都要用。助理搞定助理,就相當于搞定了半個老板。這就是“平行交往法”。
對于年輕人來說,因為沒有那么深的資歷,如果你要跟李開復(fù)換名片,也許你能換到,但是,他一天拿到1200張名片,哪有工夫看你的名片。李開復(fù)的助理就拿不到那么多,她最多拿到20張名片,這個時候你跟她換名片,她還能記住你。如果你跟她說兩句話,講個笑話或故事,當你再次跟她交往、走動的時候,就會方便很多。
平常,大家很少有機會跟一個公司的老板接觸。如果你做過助理,哪怕只是一天,你也能知道,職場的老板是怎么做的。等你跟了三個老板之后,你會發(fā)現(xiàn),其實不同的行業(yè)還不一樣。盡管這種體會不是全面的,但那是真實的,它會給你一種刺激和感知。人是需要從行為作出改變的,但改變需要誘因,需要受刺激。
很多人選擇良師益友時的最大誤區(qū),是愛以名人和大忙人為對象,其實這兩類人都沒有空教導(dǎo)你。想想看,有這么多人想找他們交朋友,說事,就算他們很愿意給你指點一下,那也就只有兩分鐘吧。像那些公司的大老板,他們所考慮的事情或考慮問題的層次,可能不會讓年輕人直接得到幫助,因為他們所從事的事物跟你們是不同的。事實上,你們偶爾聽他們說一點兒東西就足夠了。
其實,在社會中存在著這樣一些人,比如單位的業(yè)務(wù)骨干、老會計,或者資深員工。他們往往是按照職業(yè)層面的要求,掌握了某些專屬于職業(yè)的行動型知識,他們不一定有多高的社會地位,卻是在社會上實實在在做事的人。
(左良薦自《思想》)
責(zé)編:小側(cè)